“就点了一下,卡里的钱全没了!”王先生懊悔地说。据媒体报道,市民王先生接到一通自称是电商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其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需点击链接办理退款。王先生未多想,点击链接并按提示操作后,银行卡瞬间被刷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钓鱼网站”诈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如今,像王先生这样的受害者越来越多,“钓鱼网站”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得逞呢?

据了解,“钓鱼网站”通常会伪装成银行、电商、社交媒体等人们熟悉的正规平台,通过发送虚假邮件、短信,或在搜索引擎中投放虚假广告等方式,诱使用户点击链接。一旦用户点击进入这些看似正规的网站,并输入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不法分子就能轻松窃取这些数据,进而实施盗刷银行卡、转账汇款、身份盗用等犯罪行为。

市民张先生表示:“我平时上网的时候还是比较小心的,遇到那种要求输入银行卡密码的网站,我肯定不会轻易相信。但有时候收到一些看起来很正规的邮件,里面的链接也不敢随便点,就怕一不小心掉进陷阱。”市民李女士说:“我之前收到过一条短信,说我在某电商平台的订单有问题,让我点击链接进行处理。我当时差点就点了,后来仔细一看,短信的发件人不是电商平台的官方号码,才意识到是诈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市民平时上网比较谨慎,而且手机上安装了安全软件,能拦截一些可疑网站。但有时候收到的短信和邮件看起来特别真实,还是很容易让人上当受骗的。

对此,相关专业人士指出,人们识别和防范“钓鱼网站”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技巧。谨慎点击链接,尤其是来自陌生号码或邮箱的链接,切勿轻易相信涉及资金、个人信息的紧急通知;仔细查看网站的域名,“钓鱼网站”的域名往往与正规网站存在细微差别,比如字母拼写错误、使用相似的域名后缀等;正规网站通常会有安全锁标志,且网址以“https”开头,这表示网站采用了加密传输协议,能有效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如果网站没有这些安全标志,就要格外警惕。

如不慎点击了“钓鱼网站”链接并输入了敏感信息,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如修改相关账户密码、联系银行冻结账户,尽可能减少损失。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不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输入个人信息,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提高设备的安全防护能力。

来源:商丘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