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欧盟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这一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径,不仅令人感到愤慨,也让人对昔日风光一时的西方汽车制造业满是唏嘘。

一段时间以来,美欧不断给中方扣上“过度补贴”、“不公平竞争”的帽子,这成为了引发贸易冲突的核心问题。然而,美媒彭博社当地时间6月26日却发文指出,中国面对西方围堵却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西方所谓的“补贴”绝非取得成功的“灵丹妙药”,真正的核心要诀是大力投资推动创新,并通过竞争“淘汰落后者、成就赢家”。

有经济分析师进一步解释了中国电动汽车蓬勃发展的原因——中国想要赢家,但没有寻求“打造特定的国家冠军”,借助不断创新和竞争,使产业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更重要的是,凭借这些产业政策,中国未来有望在其他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因为“赢家将是那些‘为创新营造环境’的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4月25日,江苏连云港港东方港务分公司码头,滚装轮正在装载新能源汽车出口。(IC Photo)

彭博社认为,虽然中国政府意识到电动汽车对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后,确实在该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家外国公司推动了中国国内的产业。当特斯拉于2019年开始在中国本土生产汽车时,这激发了消费者的真正热情,并推动了整个电动汽车供应链的建设。

此后,数十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一家车企都试图在设计、软件和其他高科技方面超越惊蛰对手,在此过程中,许多人半途而废,也令市场搏杀中的“幸存者”变得更为饥饿。到了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所呈现的特点就是“激烈的价格战和竞争”。

报道认为,中国政府在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发展的同时,“愿意让(一些)企业倒闭”,这一点起到了作用。彭博经济研究所(Bloomberg Economics)高级地缘经济分析师杰拉德·迪皮波(Gerard DiPippo)表示,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并没有寻求“打造特定的国家冠军”。“中国想要赢家,但不想挑选他们。这更像是一种‘让100家电动汽车制造商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的方式。”

正因这一战略,比亚迪推出了带有旋转触摸大屏和掀背车顶的车款,起售价仅需人民币73800元(约合10200美元);凭借宽敞的内饰和一流的车内娱乐设施,理想汽车L系列已经飙升至电动SUV排行榜榜首位置;而在美国科技巨头苹果公司放弃其谋划了多年的电动汽车项目之际,中国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却推出了小米SU7,让众多米粉争相排队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12月28日,小米汽车旗下首款量产车——小米SU7正式发布。(IC Photo)

“其中一些汽车制造商,甚至可能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丰田汽车(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彭博社称,比亚迪去年生产了300多万辆汽车,在去年第四季度更是超越特斯拉,首次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季度销冠。不仅如此,国内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发展,也扩散到了电池和供应链优化等周边领域,更让中国经济得到提振。

彭博社称,“西方国家政府正效仿中国,通过补贴等方式让自己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更具竞争力”,但咨询公司AutoForesight(总部位于上海)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豫却表示,如果西方决策者得出“补贴是灵丹妙药”的结论,那将是大错特错。

张豫指出,单靠补贴“永远无法创造一个健康的产业”。“中国成功的原因更多是产品驱动和需求驱动。”他认为,在美国以特斯拉引领电动汽车的潮流之后,“中国跑得更快了,而欧洲则放慢了脚步”。

其实,今年4月,驻法大使卢沙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了“补贴”的话题,他指出,欧洲人老以为中国电动汽车企竞争优势是政府“补出来”的,殊不知中国电动汽车“造车新势力”一百多家,政府根本“补”不过来,脱颖而出的都是“卷出来”的。“欧洲人应该多从自身找找原因,不要一味怨天尤人。”

而彭博社的报道还进一步认为,不只有电动汽车,从人工智能到可再生能源或生物制药,中国未来在诸多领域都可能完成飞跃,而最终这一局面的发生,将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中国问题专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对此总结,“赢家将是那些‘为创新营造环境’的政府”,这将使得“企业有潜力实现突破,最终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