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盲目投资不过就是心慌。

且不说投资会不会有回报。

就说既然这么普通了,底线在这了,还不如让孩子培养更多的硬实力,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东张西望,身体健康、独立人格、三观正常、养成良好的习惯等。

至于其他是不是人中龙凤,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毕竟孩子是孩子,你是你。

没道理,他从你肚子里出来,就是你的附属品,就得任由你摆布。

你有没有认真地叩问过自己,为什么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

是你两成年人爱情的结晶?还是对方传宗接代的工具?或者是你那弥补自己缺失童年的寄生品?

有没有想过爱消失了,这个孩子怎么办?有没有想过性别不符,是不是人家的后代?有没有想过自己匮乏,孩子也能人格健全地生长吗?

但凡这些你都认真想过好几遍,就知道,以上都不成立,孩子只是孩子,是完整你生命体验的重要一环。

你愿意抚养孩子,见识一个生命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感受与另外一个生命羁绊,从而获得滋养,获得更高维度的情感体验。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场不计较利益回报的体验。

所以生孩子不是在搞投资

你的老终归是要自己负责。

拿什么负责?就两点:金钱以及对孩子的陪伴账户储蓄。

有了钱,你起码垂垂老矣,躺在病榻的时候支付得起医药费,护工费。至于孩子能不能让你在老的时候一把赚回来,愿不愿意花钱、花时间赡养、照顾你,取决于你的人格水平,取决于你是否不捆绑孩子,并把自己活好,心有余而力又足地陪伴孩子。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有能力爱人,有能力爱自己的孩子,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也有能力面对自己的生死课题。

这个世界上本来很多事包括生养孩子、面对死亡,都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不需要过问任何人的意见,也不需要经过任何人的同意,包括你已经出生的孩子。

你只需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就算一个人抚养也想要这个孩子,以及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抚养,按照你想要的方式。

普通家庭的父母都没想明白,这就是一种责任体验,你无法计较利益回报。

如果非得计较,那只有一点就是,你对他付出什么,他还你什么。谁越有爱的能力,谁越可能获得爱。

倘若没有或者缺乏爱的人,也要严防死守边界,孩子是孩子,你是你。

大多数普通家庭之所以总在投资

就在于不给孩子花钱,不给孩子投资就会心慌。

他们钱花了也慌,不花更慌。眼里跟心里只有恐惧跟贪婪,期待好的结果,害怕坏的结果,从而根本不看看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也不看看自己该做什么。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在你眼里跟在你孩子眼里是不一样的。

你不要骗自己,那些动不动各种兴趣班,动不动卖房,掏空钱包送孩子润出去,真的是爱吗?无非就是你站在当下自己的困局,所做出的困兽之斗。

你仔细想想这些投资有哪些是跟风来的,有哪些是焦虑来的,有哪些是孩子真的喜欢的,有哪些是你觉得他应该需要的。

如果你想清楚之后,你就会发现孩子要的真不多,是你给的太多。因为这种盲目的投资说穿了只是你自己的游戏,不是他的人生游戏。

孩子不会想玩不是自己的游戏,如果你硬要勉强,尽管不喜欢,他还是会配合。

最后就变成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说什么时候结婚就是什么时候,你说找什么工作就是找什么工作。

这叫做什么,消极对抗。

你养孩子是让自己更圆满,不是为了整天活在不安中,也不是整天七上八下。你最应该每天做的就是:关心自己的钱,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情绪。

与其投资孩子

不如投资自己。

你觉得身体很重要,那就引导孩子跟你一起强身健体,好的身体是一切的根基。

你觉得独立人格很重要,那就自己先独立强大起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你觉得成事的人该怎么样,你就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影响孩子。孩子会不会成为这样的人不重要,但孩子会往一个起码正确的方向行走,这才是重要的。

父母只能影响孩子的开端,无法决定孩子的终局。

而一直变好的你,孩子没有理由看不见,他会有样学样,也成为一个具备真实价值的人。

任何人只有自己好了,别人才会变好。财经大学教授李国平曾说:想要积聚财富,单靠努力是不行的,你得看懂赚钱机会背后的逻辑。

有一些人吭哧吭哧劳累了一辈子,兜里还是比脸干净。

另外一些人,他们吸引着钱来,钱追着他们跑。

赚钱是分层的,一个人干得累不累、赚得多不多,就看他处于什么层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钢铁大王卡耐基曾在纽约街头散步时,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的年轻人。

年轻人请教卡耐基,如何才能变得像他一样富有。

卡耐基对他印象不错,于是说道:“你先用一年时间认真学习建筑学,到时我应该能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职位。”

卡耐基还给了他一个地址,方便他找到自己。

结果一年后,年轻人并没有来找卡耐基。

打听后才知道,年轻人根本没有照他说的去做。

而是经朋友介绍,跑去码头做了一个散工。

读到这个故事时,我不禁为这位年轻人惋惜起来:

一个人或许能通过贩卖体力换取温饱,但是永远不能通过贩卖体力实现逆袭。

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吃苦受累,不一定是向上的推力,也可能是向下的牵引力。

说白了,勤劳致富,不等于体力致富。

20世纪90年代,美国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做“Working Poor”(穷忙族)。

指有一些人每天劳碌奔波,只会出力气,却不会思考,一辈子都混迹在底层。

纪录片《穷忙族》中的青年小山,从保安公司离职后,便一直在打零工。

他经常身兼多职,可没日没夜地干了四年,赚到的钱也只是勉强维持日常生活。

挣扎到最后,他也只能无奈地感叹:“再怎样拼命干,依旧得不到安定生活。对于未来毫无期待,也不能有什么期待。”

许多人为了生计,每天都像陀螺一样打转,却不知不觉中陷入一种死循环:越忙越穷,越穷越忙。

人,永远不要赚太辛苦的钱。

毕竟单纯吃体力的苦有用,那如今的首富只会是一头拉磨的驴。

那些能赚到大钱的人,一定不是只会埋头苦干,而是靠技能、资源、认知去积攒财富。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