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刚毕业不久,我就选择在家附近开了一家早餐店,虽然店面不大,但是生意却十分红火,几个月来几乎忙得我喘不过气。
当父母得知后,便千里迢迢从老家赶来帮忙,我看到父母赶来后,满心欢喜的以为这下总算能够松口气了。
可事情却并未按照我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父母的到来不仅没有将我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反而让我的小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机。
01
在我开的这家早餐店里,店里的氛围一直都是我最引以为傲的一部分。
每天清晨店门一开,空气中弥漫着刚出锅的包子香和热气腾腾的豆浆味,这些香气似乎是我吸引顾客的“无形武器”。
不过说到生意的核心,其实并不全是那些美味的食物,而是那种温暖、随和的氛围,它早已渗透进了店里每一块砖、每一张桌子、每一把椅子里。
在我开店的这些年里,虽然店铺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有些简陋,但大家都很喜欢来,最初我也不懂什么叫“氛围”,只是下意识地对每个顾客都特别亲切,你能看到的,除了热腾腾的早餐,还有一股浓浓的“家”的感觉。
门口的柜台上堆着几本杂志,墙上贴着一些顾客和我一起合照的照片,桌面上也放着顾客送的小植物,每一张桌子上,摆着的都是和每个顾客都有关的小故事。
店里的常客几乎是固定的,每天早晨他们都会准时出现在我的门前,。
老王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每天都会点一份豆腐脑和油条,习惯了坐在窗边那张靠阳光的桌子,那桌子他坐了快两年了,几乎每次见到我,他都会笑着打招呼:“今天又是你拿手的味道啊。”
他的声音不大,却总有一种温暖感,让人忍不住想和他多聊几句,每当他吃完早饭,他总会把桌子整理好,顺便跟我说一句:“今天又是忙一天吧,记得保重身体。”
那些简单的问候,成了他每天早晨必做的“仪式”,我听得无比温暖。
再比如李阿姨,已经五十多岁了,她是附近的小区居民,每天早上都会带着一袋子报纸来,早早地坐下,吃两份包子,再喝一杯温热的豆浆。
她不爱多说话,但每当她拿起一张报纸,轻轻翻阅的动作,总给人一种安宁的感觉,我知道,李阿姨在这里吃饭,不只是为了食物的味道,更是为了那种安静的陪伴,和对她而言的“一天的开始”。
有时她会随口对我说:“老板,今天给我再加点菜。”
我总是微笑着答应她,然后加上一些免费的小菜,她从不在意这些小事,偶尔还会和我说些家庭琐事,叮嘱我注意饮食健康。
她的声音轻柔,带着点母亲般的关切,大家都知道,她来这里不仅是来吃早点,更是为了找寻那一份人情的温暖。
这些顾客,我都早已记住了他们的喜好和习惯,每个早晨,他们的到来仿佛都带着一种默契,似乎是这个城市清晨的一部分,早上7点,8点,9点的时间表里,生活就开始有了它自己的节奏。
有时老李会在吃饭时故意加重语气地问我:“老板,今天有啥新菜不?”
我就会笑着说:“嘿,今天就有新菜,包子里加了点特别的料,尝尝看怎么样。”
李阿姨则会笑着拍拍我的肩膀:“你看你,老是想着搞点新花样,还是你那两种豆浆最对我胃口。”
大家都知道,我开这家店并不是为了赚取大笔的利润,而是想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总是尽力照顾每一个顾客,无论是熟悉的老面孔,还是偶尔路过的新客,很多时候,有些常客还会主动提醒我:“老板,今天好像有点忙,别忘了给我加点小菜。”
我不需要问他们要什么,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份默契,而我也乐意这样随意地满足他们的小小需求。
这就是我的早餐店,一种让人有归属感的氛围,充满了亲切与温暖,顾客们的需求可能很简单,他们并不奢望得到豪华的装饰或昂贵的菜肴,而是那种简简单单的关心和照顾。
而我也总是很自然地去提供这种照顾,因为我相信,餐馆里的每一位顾客,除了想吃顿美味的早餐,更多的是在寻求一个可以放松心情的地方。
我知道,有些顾客因为我的小小关怀,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气氛,像张姐每次吃完早饭都会带着笑容拍拍肚子:“老板,你家包子味道不错,什么时候做个大一点的包子?”
她总是说笑话,带着一点调皮,而我则会笑着回应:“等你再多来几次,我就做给你尝尝。”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家店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大家庭”,每个顾客都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我们有着无数的小故事和默契,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构成了这家早餐店最特别的氛围。
我一直认为,生意好与不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常常给那些忙得没有时间吃早餐的顾客一些宽容,甚至允许一些偶尔忘带钱包的顾客下次再付。
我知道这样做可能不完全是最“标准”的做法,但我总觉得,生意不是光靠硬邦邦的规则来维系的,有些灵活的处理方式,才让顾客觉得温暖和舒服。
但是父母来了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02
父母一到,首先就是那股浓浓的“规矩感”,爸妈是从乡下来的,他们生活简朴,做事讲求“规矩”。
我记得第一次我看到他们接手账单,顾客想要抹个零,父母立马露出严肃的表情:“不行,不可以便宜。”
当时我还觉得有点尴尬,心里有些不自在,可是,我想着他们是长辈,难道不是想帮我做得更好吗。
然而很快我就意识到,他们的“好意”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一开始,父母严格执行“不抹零”的原则,有些顾客甚至还问我:“老板,今天怎么不给我们抹个零?”
我笑着解释:“你们先结账,等会儿找时间我请你们喝杯茶。”
结果,父母在旁边听到立马打断:“不行,客人就该按原价付钱,这样才公平。”
顾客一开始还觉得好笑,但渐渐地我发现,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和我聊家常,气氛也变得沉默了,再后来连一些习惯了免费小菜的顾客都开始离开。
比如老李,每次来我店里,总会跟我说:“老板,你家小菜好,来给我加点。”
我每次都毫不犹豫地把小菜给他多加些,而他也从不计较钱,可父母来了之后,老李再也没有那么自在了。
“老板,小菜算钱了,”母亲的声音总是那么坚决,“你不能一味地对顾客好,他们吃了不付钱,谁受得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老李看了看我,露出一丝尴尬的笑容:“老板,今天就这样吧,下次我补上。”
然而父母依旧坚持,“不行,今天就算今天,不能欠账。”我看着老李的表情变得有些凝重,心里莫名一阵失落。
这些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我逐渐发现,我的老顾客们变得越来越少,原本坐满的桌子,变得空荡荡的,每当我看到顾客结账时,他们的眼神总有些闪避。
开始我还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早餐不够好吃,或者是服务不够周到,但慢慢地,我才意识到,这一切的根源,竟然是我父母的到来。
有一天,常来的张姐突然停下了吃早餐的动作,放下了筷子,站起身,默默地走向门口,我心里一惊,赶紧迎了上去:“张姐,怎么了,吃得不合口味吗?”
张姐回过头,笑了笑,但眼里有些复杂的情绪,“老板,你家店的味道还是一样好,可是你父母来了之后,感觉气氛不一样了,挺别扭的。”
我愣了一下,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吗?
我一直觉得顾客喜欢我家的早餐,只是因为味道好,可现在看来,原来是因为那种温暖的人情味,而这种温暖,父母带来的“规矩”却把它完全冲淡了。
我特意跟父母聊了这件事,父亲还是一副“做生意就是要规范”的态度,而母亲则语气坚定:“做生意不能偏袒,谁来都得按规矩办,不能抹零,不能赊账。”
我听了心里一阵沉重,没法说服他们,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为什么我会把那些小优惠看得如此重要。
但就在我心烦意乱的时候,老李又来了,他站在店门口,犹豫了好久,最后走了进来,“老板,能不能给我加点小菜?”
我心里一动,低声对他说:“加的东西先不用算,今天我请你吃。”
老李瞪大了眼睛,低声说道:“老板,真不行吗?我上次也没结账……”
他的话让我愣住了,突然意识到:我对顾客的亲切和宽容,其实是一种信任,而父母的“不允许”打破了这种信任,给顾客带来了压力。
那天,我忍不住和父母发生了争执,我告诉他们,我的生意,不仅仅是靠食物的味道,更依赖于与顾客之间那种温暖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信任和理解上,而不是一板一眼的规矩上。
父母听了之后,沉默了很久,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但他们显然不太理解我的做法。
然而我的坚持似乎也有了效果,渐渐地父母开始放松了些许,允许我继续给顾客一些小优惠,偶尔还会给一些顾客免费加点小菜。
生意开始回暖,顾客们也陆续回到我的店里,尽管父母依旧不完全赞同我的做法,但他们慢慢开始理解我对顾客的态度。
几个月过去了,我的早餐店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看着老顾客们熟悉的笑容,我感到心里一阵暖流涌上。
有时候,我会站在店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顾客,心里默默地感谢这一路走来的每一位。
虽然曾经有过冲突与不理解,但正是这些经历,才让我明白了生意背后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