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似乎更加注重发展陆军和空军,对海军很不重视。更有甚者,希特勒曾经在1943年初一度要求废除包括战列舰、巡洋舰在内的全部大型水面战舰。
一般来说,传统历史书都是从德国军事传统、战略思想等高层次角度去解释这个现象。这次,笔者尝试从底层逻辑入手,用武器价格分析一下其中的因果。
分析的起点,笔者首先选择了著名的纳尔维克海战。1940年4月9日,德国海军出动大批军舰,搭载陆军的两千名山地步兵登陆挪威北部的纳尔维克港。登陆战虽然成功,但在随后的海战中,德军参战的10艘驱逐舰全部被英军击沉,3000多名水兵被迫上岸参加陆战。
10艘驱逐舰被击沉,几乎占了当时德国现役驱逐舰总数的一半,让德国海军伤筋动骨。如果从经济成本角度来看,德国更是严重亏本。当时,一艘德国驱逐舰造价高达1200-1300万帝国马克,相比之下一辆四号坦克造价是10万3千帝国马克,两者相差100多倍。
在1940年,德国陆军一个装甲师也只有100多辆坦克。以第六装甲师为例,编制内包含一个装甲团(含两个装甲营),共有24辆四号坦克(单价10万3千马克)、107辆三号坦克(单价9万6千马克),21辆二号坦克(单价4万9千马克)以及9辆指挥坦克(单价估算为10万马克),这些坦克总成本大约为1500万帝国马克。当时,第六装甲师在德国陆军算是装备最好的一个,像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用的还是廉价的捷克35T、38T轻型坦克,坦克成本估计还不到1000万帝国马克。
由此看来,德国海军在纳尔维克被击沉的10艘驱逐舰,差不多能换成德国陆军10个装甲师的坦克。要知道,德军坦克集群在1940年7月以闪电战横扫法国,所用的装甲师一共也就10个(A集团军7个,B集团军3个,C集团军没有),所有参战德军坦克加上自行火炮后的总数也只有2700辆(半数以上是不值钱的轻型坦克)。
从这里就能看出,纳尔维克海战虽然只是一场规模不算大的海战,却给德国高层尤其是希特勒造成的严重阴影。更何况,在整个入侵挪威战役里,德国海军还被击沉了“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8795万帝国马克)、“卡尔斯鲁厄”号轻巡洋舰(约3600万帝国马克)和“科尼斯堡”号轻巡洋舰(约3800万帝国马克),又能换成十几个装甲师。尤其是“布吕歇尔”号居然被挪威岸炮部队击沉,过程非常窝囊。
相比于德国坦克和步兵的辉煌作战成果(尤其是纳尔维克战役,最后靠几千德军山地步兵和登陆水兵在地面苦战挽回败局),德国水面战舰的表现与巨大花费完全不匹配。德国海军在挪威损失的这些军舰,如果换成坦克,数量比德军击败法国时出动的总数都多。
更糟糕的是,这还只是十几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相对于建设一个“大海军”不过是杯水车薪。一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是1.46亿帝国马克(建了两艘),一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是1.97亿帝国马克(建了两艘),一艘未完工的“齐柏林”号航空母舰是9000万帝国马克(还没算完工的总成本),如果想和英国皇家海军进行像样的正面对抗,这些航母和战列舰的数量怎么也达到两位数,完全是一个金钱的无底洞!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海军就试图这么做,结果到了战争爆发后几十艘战列舰、上百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统统被英国人堵在了港里,变成了“存在舰队”,几百亿马克的海军投资完全没发挥正常作用,最终整个德国公海舰队自沉在斯卡帕湾。从这个残酷的史实结果看,也难怪希特勒等人如此不待见海军。
从另一个角度看,德国的潜艇就受欢迎得多。作为主力的VIIC型潜艇(累计造了700多艘)一艘造价只要470万帝国马克,可是不仅击沉了大批英国舰船,更是连连击沉英国战列舰、航空母舰等高价值目标,怎么看都比造战列舰更合算。
通过这些细节数据,我们大致能更理解纳粹德国在二战时对待陆海军的不同态度,以及为何更青睐建造潜艇。在资源有限、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放弃发展一个军种,有时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战略判断的错误。
当然,笔者并不是鼓吹放弃海权,放弃发展海军,而是希望大家认识到建设一个强大海军,乃至于全领域发展军事力量是一个成本极高的事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力的比拼”。军事力量的强大,根本还是在于发展国力,两者相辅相成。(作者:陶慕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