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章仕仁
≺ 前 言 ≻
古代奇葩官职有很多,但大多都能指出具体职能范围,提起清朝的“道台”一职却很是让人头疼,史学家们研究许久,依旧说不清这道台具体是做什么的。
每个地方的道台,管辖范围和管辖内容都各不相同,表面上是统一官职名称,实际却各管各的,为何道台这个官职这么奇怪?
≺ 道台的前世今生 ≻
道台这个听起来颇为洋气的官职名称,其实早在我国的秦朝时期便已出现,彼时的"道",主要是指设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兼具管理与羁縻的双重职能。
到了汉代,道的性质趋于稳定,与县并列为当时的基层行政单位,北朝时期,道又披上了军事的外衣,频繁出现在兵家谋略之中。
隋唐年间,道这个概念走向成熟,从最初专司军事的藩篱,到逐步融入民政的画卷,道在大一统王朝的版图上愈发清晰。
特别是在唐代,道作为承接中央与地方的枢纽,达到了鼎盛发展的巅峰。
天宝年间,天子脚下的大唐帝国,全境共划分为十五个道,这在当时的政区划分中可谓首屈一指。
光阴荏苒,朝代更迭,苍老的古道在岁月的泥沙中湮没不见,直到大明开国,旧事重提,这一次,道与道台的“联姻”在历史的舞台谱写新篇。
明太祖洞悉先朝利弊,革故鼎新,置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三司分职,道员就是布政使司属下的僚佐。
清兵入关,因袭明制,却又敏锐地察觉,道台大有可为。
乾隆爷心思缜密,改道台为道员,规品级、定名额,为这个古老的官名注入新的内涵,自此,遍布神州的盐道、粮道、驿道、水利道如雨后春笋,在土地上破土而出。
表面看,道台不过是省府间的传声筒,可在一些关系朝廷钱粮民生的部门,他们俨然帝国耳目,是天子收拢权力的利器。
道台这个官职的前世今生,算是粗略梳理了一番,本是承接古制的因袭,在几代明君的巧手改造下,竟化腐朽为神奇,在皇权的棋局中大放异彩。
道台初设,究竟是无心之举还是蓄谋已久?权力分散下移,是无奈之举还是权衡利弊的优选?道台、皇权与地方之间,又有怎样微妙的关系呢?
≺ 道台的千面人生 ≻
在清朝浩瀚的官员系谱中,道台俨然是一枝独秀,他们身披万千面具,游走于权力的迷宫。
江南塘边,粮道台在丈量税粮,南岳山麓,盐道台在清点银票,茶马古道,茶道台在品鉴茶砖,驿站亭台,驿传道在催促车马,活色生香的市井处处可见道台们的身影。
然而,道台绝非铁板一块,表面上他们都凭借着一纸圣旨,在各司其职,可御赐的整整齐齐的补子,掩盖了品级的参差。
正四品的道台大人,说不准便会在某个节骨眼摇身一变,成了皇帝跟前的红人,二品大员、三品京官,原是遥不可及的仕途春秋,却时不时会出现在道台的名册。
不怪乎雍正爷要吹胡子瞪眼,整治地方陋规,也正是这般"宠爱"有加的后果。
地方上的父母官瞧着道台的补子,心中暗暗嘀咕,这尊神究竟该如何伺候?巡抚老爷面子上过得去,背地里却觉得自己的地盘被瓜分了去。
至于那些原本对知府俯首帖耳的地方豪绅,更是如芒刺背,搞不清新来的贵人究竟是祸是福,然而再乱的局面,也总有两面派的道台悄然浮出水面。
有的道台兢兢业业,关乎百姓疾苦,他们身着官服足踏实地,为黎民父老撑起一片蓝天,即便是奸猾如蝗虫的贪官污吏,见了他们也要敛衽而退。
更有甚者,为了黎民百姓他们义无反顾,用自己的降级弹劾权与不法官员斗争到底,这般道台,百姓见了无不眉开眼笑,口称"青天大老爷"。
一个道台的前程,究竟是铺满荆棘,还是芝兰玉树?吴煦用他的人生,给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答案。
这位钦差大臣、海关税务总管,曾一手缔造了上海的洋枪队,在太平军的铁蹄下保住了整个上海滩。
这位敢于散尽家财、雇佣洋人、对抗太平天国的道台,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 道台的乱象丛生 ≻
当道台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激增,当这个官职几乎触手可及时,原本高高在上的神圣光环,开始悄然褪色。
清中后期,国库空虚的朝廷面前,道台犹如一棵摇钱树,在狂风中左右摇摆。
官员的品级被银子的分量所衡量,官员的操守被权力的欲望所腐蚀,一纸任命,道台们背负着"为国分忧"的重任,实则背后另有玄机。
各地官场沉疴难返,而道台成了补丁的首选,长长的孙女红补了一个窟窿,又添了百个缺口,来自四面八方的道员们,携着形形色色的差事,将地方搅得天翻地覆。
他们是皇权的化身,却也是地方的心腹大患,权力在握的他们俨然一言堂,牵一发而动全身。
巡抚们在朝堂之上大放厥词,可真到了执行的时候,还得看道台们的脸色,这乱象之中最揪心的还数那鸦片战争后,道台们迅速蜕变的嘴脸。
洋人的大炮轰开了国门,也轰开了道台们的钱袋,他们一边高举着天朝上国的大旗,一边却在洋人身前献媚,他们游走于官场与商界之间,将手中的权力化作发家致富的筹码。
昔日的青天大老爷成了走私的代言人,洋人的买办将"道台"二字敲得叮当作响。
在变革的洪流中,道台们逐渐迷失了方向,他们不再是皇权的化身,而是沦落为贪婪的化身。
权力在膨胀,职责在错位,一切都在失控的边缘狂舞,改革的呼声四起,废除的议论喧嚣,道台们却如同附骨之疽,死死地吸附在大清日渐枯朽的身躯之上。
当最后一位道台卸任,当最后一枚关防敲下,是什么让一个朝代走向没落?是什么让一种制度失去生机?
若道台是大清盛世的注脚,那么它的式微,又是否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 结 语 ≻
岁月如梭,斗转星移,昔日的道台如今已成往事,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官职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轨迹。
从初设时的权责分明,到后来的混乱失控,道台的命运何尝不是大清帝国的缩影?
一部道台史,半部清朝史,这些曾经手握重权的官员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太多值得咀嚼的话题。
他们的得失成败,是否昭示着一种制度的优劣?他们的作为与不作为,又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什么症结?
信息源: 1.醉知识:2024年3月19日,清代有个特殊的官职叫“道台”,官职虽低却对接中央
2.澎湃新闻:老周望野眼,2020年7月26日,上海末任道台刘燕翼:从集贤村到中信泰富的遗老人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