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对斯威里多诺夫卡发起大规模进攻,这场战役造成上千名乌军士兵阵亡,数百件重型装备被毁。
斯威里多诺夫卡扼守着通往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的关键补给线。这里的地形以开阔平原为主,但城区内建筑密集,适合防守作战。乌军此前在城区南部修建多道防线,包括混凝土工事、反坦克壕沟和地雷阵地。城市北部的制高点更是成为双方必争之地,因为控制制高点就等于控制整个战区的制空权和火力优势。
俄军这次选择在寒冬时节发动总攻,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冬季的积雪会限制装甲部队的机动性,但俄军的火箭炮系统却能发挥最大威力。极寒天气会影响士兵的战斗力,而俄军在冬季作战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当地的居民大部分已经撤离,这让俄军可以放开手脚进行火力覆盖。
乌军方面则把斯威里多诺夫卡作为顿巴斯防线的咽喉要地,投入精锐部队死守。他们在城区布置大量狙击手,在居民楼内设置火力点,还在地下建立坚固的指挥所。这些准备工作原本是为进行持久防御,但在俄军的密集火力打击下,这些防御设施很快就失去作用。
在这次进攻中,俄军动用270门火箭炮,这是自战争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火箭炮齐射。这些火箭炮包括"龙卷风"、"冰雹"等多型号系统,它们以扇形阵列展开,确保最大限度的火力覆盖。火箭弹落地后会形成大面积的杀伤,即使是躲在掩体中的乌军也难逃一劫。
除地面火力,俄军还出动战术导弹部队。这些导弹主要瞄准乌军的指挥所、弹药库和防空设施。有意思的是,俄军这次使用新型巡航导弹,这种导弹能够在低空飞行,躲避雷达探测。当导弹击中目标时,往往会引起连锁爆炸,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
俄军的战机携带制导炸弹,专门对付乌军的装甲车辆和工事。战机飞行员利用夜视系统,即使在夜间也能准确打击目标。有些轰炸机还投放集束炸弹,这种武器能够同时攻击多个目标。
这种立体化的火力打击,乌军的通讯设备被干扰,各个部队之间无法互相支援。补给线路被切断后,前线部队弹药不足,只能龟缩在防御工事中。装甲部队想要突围,却又面临着俄军的反装甲武器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乌军的抵抗很快就被瓦解。
根据战场信息,这次战斗中乌军阵亡人数超过1000人,大部分伤亡发生在俄军火箭炮齐射的第一波打击中。当时许多乌军正在轮换岗位,没有及时进入掩体。还有一些伤亡是在撤退时造成的,因为俄军的炮火封锁主要撤退路线。
伤亡的不仅是普通士兵,还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军官。有消息称,一个营级指挥所被导弹直接命中,导致指挥系统瘫痪。幸存的士兵面临着严重的补给困难,有些部队连基本的医疗物资都无法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士兵选择投降,这进一步打击部队士气。
据统计,超过100件乌军重型装备在这次战斗中被摧毁。其中包括美式装甲车、德制豹式坦克,还有不少新型火炮系统。最让乌军心痛的是,好几套西方提供的先进防空系统也在轰炸中报废。这些装备的损失,让乌军在这个战区的防御能力大幅下降。
损失的不仅是装备本身,还有熟悉这些装备的技术人员。西方援助的武器系统操作复杂,培训一个合格的操作手需要几个月时间。现在这些训练有素的人员伤亡惨重,就算后续再获得新装备,也很难在短期内恢复战斗力。
俄军利用无人机侦察,精确定位乌军的防御工事。然后用电子战设备干扰乌军的通信系统,让各个防御阵地无法互相配合。最后才是大规模的火力打击,这种战术组合将俄军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地面炮兵、战术导弹和空中力量密切配合,形成完整的火力网。比如,火箭炮负责面上打击,摧毁明显目标。导弹部队则专注于点射,解决重要目标。战机机动灵活,能够及时支援出现突破的地方。这种立体化打击让乌军防线根本无法招架。
在城市巷战中,俄军派出经验丰富的车臣特种部队,专门负责清理残余抵抗力量。这些特种兵擅长近距离作战,配备先进的夜视设备和防弹装备。他们采取分组突击的方式,逐栋楼清理,战术动作干净利落。
俄军这种新战术的成功,也暴露出乌军防御体系的弱点。传统的堑壕防御在现代战争中已经不够用,特别是面对高精度打击武器时,固定工事反而成活靶子。乌军虽然有不少现代化装备,但是在战术运用上还停留在老套路上,这也是他们这次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