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俊杰看财经

齐俊杰看财经

关注
7.9万粉丝
4关注
3323被推荐

财经专栏作家 投资人

1枚勋章

说你看的懂的财经
IP属地:海南
更多信息

  • 周五收盘后,中证金以及信达,东方,长城三大资产管理公司公布,控股股东财政部拟通过无偿划转方式将其持有的股份划转至中央汇金。后来农业再保险也公布,财政部把股权划给中央汇金。也就是说,以后这些机构,不再听命于财政部,而是直接向中央汇金汇报。这些资产管理公司,原来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剥离四大行不良资产而设立的,后来华融资产,因为赖小民出了点问题,大股东变成了中信,实现了重组,现在其他三家,也开始进行金融改革,目的在于管办分离,政企分开。毕竟财政部是部委,总当大股东不合适,而中央汇金还是公司性质的,所以更适合接手。这个中央汇金是隶属于中投公司,是个副部级单位,中投有1.3万亿美元差不多10万亿人民币总资产,下面三大公司,中央汇金,中投国际,中投海外,而中央汇金里面,拥有大量的银行,证券,保险的股权,如今再加入了三大资产管理公司,总资本已经达到6.41万亿,很显然这就是要把中央汇金,打造成为国内金融市场的航母和稳定器,而普通投资者最长听到的一个词就是汇金增持,到A股市场扫货四大行或者是ETF,比如去年10月底的消息显示,中央汇金等“国家队”合计持有的主流股票ETF市值超9400亿元,是2023年末持仓总市值的8倍以上。去年三季度光买沪深300就买了2500亿。那么未来随着他资产规模的持续壮大,可调动的资源越来越多,那么中央汇金,必然会成为市场最重要的稳定器。平准基金出不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中央汇金已经起到了平准基金的作用。
  • 周五公布了1月份金融信贷数据,这次数据使用了新口径的M1,把居民存款放在了里面,所以M1一下就翻正了,同比增长了0.4%,但如果还是按照旧口径去看的话,是-5.7%,相比于12月-3.7%还回落了2个百分点,然后 M2同比7%,增速也较上月回落0.3%。所以单看货币供应量,好像不是啥好数据,所以央行选择了周五发布,但仔细看也有亮点,新增社融规模7.06万亿,新增企业贷款4.8万亿,均处于历史同期最高值,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3.5万亿,这个是2024年3月以来首次同比多增。很多人解释说,这个是个重大利好,说明化债的影响结束了,但可能还不能这么乐观,我们看到,企业的融资规模增长的同时,但并没看到企业存款的改善,也就是说,这笔钱没拿到企业手上,那么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借贷资金可能不是用于自己身上,所以这个循环还是有些问题。再看居民信贷方面,新增443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497亿元,同比多减402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935亿元,同比少增1337亿元;所以居民这块,也还是不乐观。说明买房的热情依旧不高。所以综合信贷金融数据来看,一月份有比较大的春节错位的扰动,信贷是个惊喜,但循环也有问题。居民端仍然构成拖累。所以说我不是特别同意,这是个利好消息,我觉得信贷数据,基本上算是喜忧参半。能不能有实质性改善,还要看1-2月数据合并之后来计算。我们更关注的是M1的方向问题。这代表了市场资金的方向。
  • 《黄仁勋:英伟达之芯!》如何从显卡到AI的跨越?

    1天前
    1跟贴
    图片
  • 如果美国要这么搞对等关税,那么他的通胀就会越来越高。相当于关税税率,全都上提3个点,那就意味着最后就是老百姓的物价上涨可能远不止3个点,有些东西短期供需失衡,很可能会涨的更多。比如因为禽流感,最近纽约州和加州这些地方竟然缺鸡蛋,最新鸡蛋价格已经翻了10倍。那后面如果全面对等关税开征,还指不定什么东西会大涨呢。
    所以全面对等关税这个事,其实美国人自己都不信,昨天反而在发布会之后,美元和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跌,美债收益率跌了1.95%,美元也回到了107的位置。美股和中概股都是涨的,这就好比我们打架的时候,如果话说的太狠,反而没人理你。上来就说我准备弄死你,这其实就跟啥也没说一样。当你的政策不具备落地执行可能得时候,大家反而不那么担心了。 总之,对我们肯定有影响, 但这次显然美国是针对全世界的,不是专门针对我们的,那我们也乐于看戏。看他怎么折腾,从贸易情况来看,中美贸易只占我们总体贸易的11%,依赖度已经下降很多,算上那些转口贸易也不会超过15%,美国这么折腾,反而给了我们很多拉拢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机会。老祖宗教给我们的智慧就是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还有一条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 昨天晚上,先是公布了美国的PPI数据,这个同比增长3.5%,也是超预期3.2%的,但前天公布了CPI之后,这个已经不重要了。全球投资者已经知道通胀要抬头了。昨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川总说了一句等我,他要在凌晨2点左右开发布会,做重大宣布,也就是他刚研究出来的对等关税的问题。
    啥叫对等关税,通俗一点说就是,你给美国征收多少关税,那美国也给你征收多少关税,这事他其实上一个任期就开始研究了,今天凌晨算是正式宣布实施,川总说,这是为了公平起见,减少美国的持续贸易逆差。但这个事却遭到了很多批评,甚至华尔街日报都不看好,说这将进一步打破全球贸易规则。根据统计,去年美国进口总额达4.1万亿美元,因此对等关税可能相当于大幅增税,而这笔钱主要由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这些关税也可能引发贸易伙伴的报复性措施,进而扰乱全球经济增长,并重新确定美国与盟友和竞争对手的关系。
  • 当时小米su7发布,记得有人提供一个很好的金融方案,说你先把买车的钱,买小米的股票,如果这事雷总干成了,后面股价会涨,没准送你一辆车,如果小米汽车没干成,2年后你在二手市场上,也能半价买一辆su7。所以你也不亏,所以最后,相当于用2年的时间,看雷总会不会送你一辆车。目前来看,雷总还是很大方的,一年时间,相当于送了你两辆车
  • 为啥美国通胀,始终居高不下,最近又有反复的趋势!主要有三点原因
    首先,之前我们就说了,吹牛归吹牛,做事归做事,竞选的时候,你面对着那些无知的美国红脖子可以胡说八道,又加关税,又驱赶移民,降低政府成本,还要制造业回流,最后还要降通胀,反正啥好听你就说啥,但真到做起来就知道,这些东西都是猴吃麻花满拧的方向。根本就不可能同时实现,你驱赶移民加关税,就必然带来通胀抬头。甚至恶果现在还没有开始显现。 其次,川总这次的团队太差了,基本失去了技术官僚的支持,甚至跟整个的行政体系在做对抗。一个从没有外交经验的国务卿,一个法外狂徒的司法部长,一个主持人的国防部长,可以说这些人除了马斯克之外,其他几乎都是小丑般的存在。最近已经闹出了不少笑话,就比如说,要对我们的小包裹也加征关税,但很快就又撤销了,为啥,主要是没有可实施性,根本分拣不出来,也没办法确定价值。甚至对这些小包裹征税的成本,比收上来的税本身还要多。还有前几天洛杉矶大火,川总为了表现自己的英明神武,发推特说自己要求打开加州大坝放水救火,还夸口说这次放了52亿加仑 的水,相当于1.5个西湖那么多。但这个决定并没有经过加州,也没有咨询那些水利专家,结果悲剧了,水利专家说,川总这次放错水了,这些水根本不会流向洛杉矶,这些水是农民夏天种地用的,你现在给放了,夏天就该干旱了。 第三,逆全球化,会让美国的通胀非常顽固,过去几十年,世界经济的发展逻辑就是中国负责生产制造,欧美负责消费,大量外汇从货物贸易流向中国,再通过资本流回欧美,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平衡,保证了全球低通胀环境。但现在大国博弈之下,偏偏要打破这种平衡,结果就是美国钱多商品少,造成持续高通胀,而我们是钱少商品多,通缩压力巨大,资产价格缩水。最后大家都很难过。
  • 昨天晚上,美国劳工部公布了他们1月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也就是CPI,环比上升0.5%,同比增长3%,而核心CPI,环比增长0.4%,同比增长3.3%,全面超出市场预期。也就是说,美国的通胀,在川总上台之后,果然开始二次抬头了。
    这个CPI数据的公布,直接影响了美国的降息预期,在数据发布之前,利率期货交易员,预计能全年降息37个基点,而数据公布之后,这个预计降到了26个基点,也就是说,从全年降息1-2次,现在只预计降息一次了。那么如果数据再往上走,带来二次通胀抬头,有可能美联储降息就真的黄了。至少3月份降息这个事已经不用想了。目前从点阵图来看,6月之前降息基本都概率很小了。 这个超预期的数据也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美元和美债收益率持续拉升,美债价格下行,美股低开,但好在昨天有惊无险,晚上美股基本都收回来了,中概股继续高歌猛进。 那么有人问了,为啥美国通胀就是降不下来?从数据来看,肉类、家禽、鱼类和蛋类等的分项指数全面上升,其中蛋类指数大幅上升15.2%,这是自2015年6月以来鸡蛋指数的最大涨幅,约占每月家庭食品增长总量的三分之二。有意思的是,川总在看到数据之后,把所有锅仍然甩给了前任,号称这是拜登通胀抬头。但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恐怕未必。
  • 老齐的读书圈推荐书单!这些几百本书都给您录好了精读和精讲!

    2025-02-13
    图片
  • 北京官味太浓,谨小慎微,上海老钱太多,排外严重,广州被房地产拖累,深圳缺少顶级学府,那么科技创新的重担就落在了第五城杭州身上。杭州确实是科技创业的天选之子,有政策红利,有营商环境, 再加上资本充足,创业文化加持,人才众多,大厂资源丰富,还有很多没说到的,比如环境优美,电商产业链完备,物流快递这些基础设施强大等等,都是创业必不可少的因素。当然我们也希望,杭州越做越强,成为真正的中国硅谷,更希望杭州这样的城市能越来越多。少点官味多点创新,中国才有希望。
  • 杭州能够脱颖而出,孵化六小龙科技公司,除了营商环境之外,高校资源+人才储备+产业覆盖也是必不可少,梁文峰这个事就很明显,浙江大学就是数理化的顶尖学府,所以源源不断的在培养着这方面的人才,这就类似于斯坦福之于硅谷一样,一开始硅谷就是斯坦福的后院,毕业生大多就地就业,企业守着斯坦福,也就更方便招揽人才。而且杭州本身就有阿里和网易这样的大厂,这条产业链足够长,包括很多外包公司。其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才从求学,就业,再到创业,实现全流程无死角。相比之下深圳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有大厂加持,但却缺少了顶尖学府,南京有顶尖学府,没有大厂资源,合肥和武汉虽有顶尖学府,但偏向硬核科技的产业链,成本太高,不利于涌现式创新。
    另外,资本活跃,在上一波互联网浪潮之下,给市场留下了两大风投派系,一个是阿里系,一个是腾讯系,一个活跃在杭州,一个活跃在深圳。而北京上海的一级市场投资人,已经寥寥无几,原来活跃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也没了往日的热情。这点也类似于硅谷,项目多的地方, 投资人也多,就很容易拿到钱。成功的几率就会更大。合肥和武汉也缺少民间资本。 再有,创业文化加持,很早其实就有一种说法,南方人不愿意给别人打工,都想着自己当老板,做生意,这是一种文化,而北方某些省,就恰恰相反,认为只要不进体制就是街溜子,一心就想考公,进国企,只有开着红旗,帕萨特带着单位发的米面粮油,回老家才倍有面子。所以这种文化不同,也就注定了创业基数完全不同。想进体制的人,是不会去琢磨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人这些东西的,眼睛一个是往上看,一个是往未来看。这是完全不同的关注方向。
  • 最近很多地方开大会,都把deepseek挂在嘴边,人工智能+的应用端,今年要全力推广,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疑问,比如昨天江苏省机关报就发出了灵魂拷问,deepseek为什么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就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那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相信这些问题,可能很多省市都会心中纳闷,特别是广东,梁文峰本身就是广东湛江人,在浙大毕业,但最后没有回到广东创业,没去深圳,也没去广州这到底是为什么?但这些问题,其实很多基层群众心里,是有答案的。
    首先,政策红利,这个是所有人都最先想到的一点,包括税收减免,未来科学城建设,但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事,一个是浙里办,全程线上,二是只跑一次,各衙门口力争当时解决问题。这个确实浙江非常突出,无论是开企业还是注销企业,浙江都很高效,做点什么事,不用找关系,也不用托人,啥事按流程走就行了。但同样的事情,如果放到北方某省,就会相当麻烦,甚至到哪办事,你不事先找好人,到那连车都不让你停。所以deepseek管这个叫做政策红利,但老齐更愿意称之为是营商环境。有政策推动的因素,但更多还是人的思维,长三角这块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当年没那么多错综复杂的体制关系,所以从一开始就树立了很好的营商规矩。这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拟的。
  • 瞎说什么大实话!马斯克今年得罪的人太多了,真替他担心
  • 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如何增收?会议给了这么几点,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从而提升消费能力。工资性合理增长这个事,政策说了不算,这个前提是企业得先赚钱,利润大幅提升,员工才有可能涨工资,如果企业利润越来越差,那么显然是不可能涨工资的。就目前来看,起码上市公司业绩拐点还没有看到,而且国有企业,互联网大厂,这几年普遍基调都是减薪裁员,民营企业更是艰难,所以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上,需要整个经济周期的配合。这个是最难的一点。至于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这个无非就是存款利息,理财和股市,以及收房租。存款利息也在降息周期当中,持续下降,理财到是挺火,主要得益于过去几年债券收益率下降,债券价格持续走高,但如今债券收益率已经很薄了,未来想要再继续产生理财高收益也很困难,至于房租,现在是整体下降状态,房租也是收入导向,是由整个城市的外来人口收入决定的,外来人口收入高,房租就会涨,但现在显然是持续下降的过程,所以房租既是收入的原因也是收入的结果,指望他破局很难。最后就只有股市,春节之后股市走出了三连阳,确实增加了大家的收入预期,如果未来股市能在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持续走出缓慢牛市,年化涨个10%几,维持个10年,这是对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甚至推动科技发展都是最为有利的。
  • 昨天,国常会召开,主要强调的就是提振消费的工作,跟以往扩内需不同,这次上来先提到了要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一直以来,大家最大的槽点就在于,不要总刺激我,我已经够受刺激了,有钱谁不知道花,关键这不是没钱么。其实在老齐看来,也并非是绝对没钱的问题,而是收入预期不好,我们在星球粉丝群里多次强调一个观点,主要是不知道明天的钱在哪,再加上今天的资产持续贬值,所以大家才会节衣缩食。企图从牙缝里把钱省出来,所以就会出现内需不振,要想打破这个困局,就得明确增加居民收入,至少让大家觉得,未来是有保障的,赚钱是越来越多的。想当年大家为啥敢贷款30年去买房,说到底就是那会收入预期好,觉得现在苦一苦,5年,10年之后,这点贷款就不成问题了。
  •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年化10%几,未来10年股市涨3倍有可能吗?当然可能!而且很有必要,我们之前在知识星球,齐俊杰的粉丝群里,就给大家拆解过美股这10年来的涨幅,以标普500举例,最近10年的总回报是年化13%,而相对应的沪深300才只有1%,从年度来看,标普500只有2015年,2018年和2022年是跌的,其他年份都是涨的。但指数翻了3倍,从2000点涨到了6000点。涨的好的时候也就20%多,拆分他的涨幅来看,这里边估值贡献是50%的涨幅,折合到年化贡献是4%,其他全是业绩贡献,也就是说,10年间业绩翻了一倍,那么每年业绩平均年化增长是多少呢?大概就是7%。还有2个点的收益是股息贡献,所以你看拆分下来之后,一个10年3倍的大牛市,看起来也就合情合理,只需要业绩每年增长7%,估值每年往上贡献4%,就能实现了。那么我们的GDP一年都能增长5%,要求最优秀的三五百家上市公司每年增长个7%不过分吧。而从估值来看,10年前标普500指数的市盈率是18倍,我们现在的A500指数才不到15倍,所以10年后估值提升50%,也就才不到23倍,这个也并不过分。
    那么逻辑就很清晰了,提高居民收入,必须扩大财产性收入来源,而这其中能做的就只有股市,股市不需要太多的刺激,只需要让他恢复正常情况,就能实现一个10年3倍的财富效应。从而实现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财富效应出现,带动财富再分配,扩大内需和经济内循环。更重要的是,二级市场估值到20倍以上了,一级市场才能活,创新创业才能正常开展。所以未来10年,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就是把股市恢复常态。从融资功能,到投融资并举。从信贷融资,土地财政为主,到直接融资为主,股市的作用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 昨天哪吒2票房破纪录了,但就在前不久的圣诞档,电影市场格外的冷清,号称是断崖式下跌,仅仅7000多万, 创下了票房10年最惨记录,当时大家都在说,经济不好,消费降级了,电影市场也消费不动了。但没想到打脸打的如此之快,春节档电影市场瞬间就火了起来。那说好的消费降级呢?
    首先,该降级还是要降的,电影市场其实就靠哪吒2撑着,如果把哪吒2拿掉,估计春节档也是扑街的,从其他几部电影的票房表现,唐探还算中规中矩,没啥惊喜,而封神和射雕都的口碑都不太行。蛟龙行动也完全没有当时红海行动的号召力。所以只能说哪吒2是个特例。而且在其他的食饮消费上,春节期间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消费降级特征。所以这个大趋势,还是没有改变的。 其次,这也说明,大家还是愿意为好作品付费的,之前我们经常调侃一句话,说强者从来不抱怨环境,因为环境就是被强者搞坏的,那么这个哪吒2显然就是这个强者,人家没抱怨环境不好,在这么差的票房环境当中,照样破纪录。但是他的表现,也确实拉高了整个电影的审美标准,让其他的片子更难获得票房。所以这么看,他也确实破坏了环境。但问题是,难道不该如此么?哪吒2该如此,各行各业呢?卷出更好的产品,更好的作品,消费者是愿意为此买单的。 第三,内需不足可能是个伪命题,我们总说有效需求不足,什么叫有效需求?说白了就是老百姓需要的那些东西,那你给我的都是我不需要的,当然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你给我好的,物美价廉的,我自然也就愿意花钱了。从哪吒2的表现来看,大几十块一张的电影票,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不能给我看垃圾。赚我的钱还浪费我的时间,那我肯定是需求不足的。所以内需不足的问题,其实应该是供需不匹配。说到底就是,烂片太多了,大家已经对电影很失望了。那么其他行业呢?比如楼市,车市,消费电子,家电,这些商家,也应该多从供给端想想办法,是不是你们提供的东西不行?没有达到消费者的需求。
  • 就在昨天,电影哪吒2之魔童闹海,打破了中国电影历史票房纪录,超过57.76亿的长津湖,目前票房还在持续增长当中,之前有机构预计该电影能达到80亿,后来又修正到90亿,而我们期待看到哪吒2,票房能超过100亿。
    与春节档其他几部电影完全不同,哪吒2上映后,纯靠口碑营销,几乎没啥差评,大家都说好看,而且老少咸宜。其实这种动画电影,只要能上映就很少有烂片,因为没有明星的号召力,他只能靠剧情和精良的制作去吸引人。排片方也不傻,这东西要不是很过硬,不可能给这么多的资源。另外,也是因为没有明星从中拿走天价的报酬,那么整个片子的投资,也就全都用于了内容的创作,那些兑水的环节就会少很多。 从哪吒讲述的题材来看,更是十分讨巧,让观众既熟悉又陌生,人物关系不需要再重新介绍,小朋友也都知道哪吒闹海的故事,但整体逻辑的编排上,又全都给予了创新,而且合情合理,针砭时弊,更难能可贵的是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脸谱化形象,好人未必高高在上,坏人也未必就一坏到底。这正是导演要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所以这也增加了电影的耐看性,很多人第一刷的时候都是按照脸谱化的人物进行代入的。但最后发现反转了,于是他就还想二刷,重新去审视一下之前心中的那个成见。这也成了票房的助推因素。
  • 老齐的读书圈近5年书单推荐!我们一起读过了这几百本书!

    2025-02-07
    图片
  • 在经济学上有句话,叫做短期波动看需求,长期增长看供给,经济之所以短期陷入瓶颈,内需不足,其实就是大家没啥可买的了,家里总不能摆10个冰箱吧,他不坏你也不能一年就换一个,所以当创新遭遇瓶颈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经济停滞不前,没有啥东西是必须要买,必须要换的,内需就会不足,但当技术突破之后,出现了科技升级,产品升级,一些新的东西开始进入家庭生活的时候,经济也就活了,所谓康波周期,无非也就是蒸汽机广泛应用,电力走进时代,汽车走进家庭,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而已,所以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技术上有突破,有新产品问世,满足大家的需求,内需会起来的。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