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Tech深科技

DeepTech深科技

网易号

关注
50.9万粉丝
2关注
5.7万被推荐
IP属地:北京

《DeepTech深科技》官方网易号

3枚勋章

10次获得编辑精选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独家合作

  • #神经系统疾病# 【川大团队揭示神经元进化缺失的一环,填补神经元领域的重要空白,或助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1997 年,从高中考上#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以来,26 年间陈强始终在和生命科学打交道。从北大博士毕业之后,他来到#哈佛大学# 医学院做了 6 年的博士后研究。2013 年,陈强回国加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研究员至今。就在前不久,他和团队在 Nature 子刊发了一篇论文。对于他来说,这是一项“绝唱”型研究。因为自此以后,他将彻底“转战”微生物免疫领域。在 Nature 子刊这篇论文中,他和团队探索了神经元自我识别的机制,能够加深人们对于神经发育的理解。虽然距离实际应用还比较远,但会给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潜在帮助。针对从昆虫 Dscam 到脊椎动物 cPcdh 进化上的巨大差距,这项成果补上了缺失的一环,填补了神经元表面识别分子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为理解神经元细胞自我识别的分子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中所使用的活细胞信号记录方法,获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此前,学界在在研究细胞表面受体的顺式作用时,都是先把细胞裂解然后再进行检测,这有可能会产生非特异性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相比之下,我们开发的这种方法可以在活细胞状态下检测顺式作用信号。如果细胞表面发生了顺式作用,这个信号就会被酪氨酸磷酸化记录下来。这时,将细胞裂解并检测磷酸化水平,这样一来顺式作用信号的记录先于细胞的裂解,从而让实验结果更准确。”陈强说。另外,研究中他们尝试引入数学模型,来解释#神经元# 的自我身份识别。“但是审稿人认为我们的假设没有实验基础。事实上,在复杂的生命体系中引入数学模型做一些假设,我觉得是不可避免的。在第一次修改中,我们完善了数学模型,并提供了更加详细的解释,可惜并没有说服审稿人。第二次修改时,我们不得不删掉这部分内容,感觉审稿人有点苛刻了,让我们这篇论文少了一个亮点。”陈强说。戳链接查看详情:
    行业密探
  • #肿瘤治疗# 【中英团队联合研发新型内窥技术,助力高效肿瘤检测】医生在手术中利用内窥影像来寻找病灶并判断治疗边界,从而制定手术方案(如切除部位、方式、范围和深度等)。病灶的精准高效检测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常用的白光内窥镜或窄带内窥镜,根据色彩信息来区分病灶与正常组织来指导手术操作。然而,病灶并不总是呈现出明显的色彩特征。因此,仅依靠色彩信息来识别肿瘤有可能导致漏检,从而影响医生在手术中做出准确高效的决策,甚至造成病灶的不彻底切除、活检部位的不恰当选取等问题。为了解决该难题,#之江实验室# 、#伦敦大学# 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联合研究团队探索了一种新型的无标记内窥成像技术——偏振测量内窥成像[1]。该技术通过引入光学偏振这一维度的信息,获取组织分层结构及其近表散射等重要的肿瘤关联特征,从而对基于色彩信息的常规内窥成像方法进行补充,更准确地分辨喉部异型增生及鳞状细胞癌病灶。层析内窥成像、显微内窥成像、光谱内窥等同类技术往往结合扫描装置,需要较长的采集时间来获得接近常规内窥的横向视场与清晰度。该技术能够进行实时图像获取(视频级别帧率),且具有与常规内窥及人类视觉相当的视场范围(104 度视场角)和清晰度(百万像素级),可以较好地保证对人体组织的术中成像质量,确保医生能够协调“手”与“眼”。“该结果得以实现一方面是采用了我们此前研究中提出的一种简化的组织偏振测量成像方案[2];另一方面是结合了分焦平面偏振相机和我们课题组的保偏内窥镜,使实时高清的偏振图像采集、重建和显示成为可能。”该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之江实验室副研究员祁绩表示。戳链接查看详情:中英团队联合研发新型内窥技术,助力高效肿瘤检测
    行业密探
  • #航空业# 【航空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2%,欧美正推动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航空业的未来可能取决于炸薯条、垃圾和阳光。航空业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 量的 2%,如果再加上其他污染气体,在造成全球变暖的所有人为因素里,航空业大约要负 3% 的责任。航空业希望减少气候影响的一种方法是使用新燃料。这些替代品由多种来源制成,通常被称为#可持续航空燃料# (SAFs,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或替代燃料,大部分可供现有飞机使用。它们可能是帮助该行业实现其气候目标的关键:到 2050 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欧盟和美国的新政策都在推动这些新燃料的发展,航空公司也在推动宣传活动,努力转换燃料来源。但是,尽管替代燃料可能是航空业的气候解决方案,但其实际影响将取决于许多因素。接下来我会讲一讲关于航空燃料和气候变化的未来之间的关系。目前飞机主要使用喷气燃料,也称为航空煤油——一种由含碳分子混合而成的化石燃料。这些混合物的具体成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主要成分是充满能量的简单碳链和氢链。替代燃料或者 SAFs 的基本化学成分与化石燃料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替代燃料来自于可再生能源。这些燃料分为两大类:生物燃料和合成电燃料。生物燃料来自一系列生物来源。有些是从用过的食用油、农业余料或垃圾等废物中提取的,还有些由专门用于燃料的作物制成,从玉米到棕榈树再到柳枝稷。从生物来源制造燃料需要切断植物为储存能量而制造的复杂化学结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可以被分解成更小的碎片并进行纯化,有时使用现有的炼油厂,以形成富含碳分子的简单链,这些分子是航空煤油的主要成分。戳链接查看详情:航空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2%,欧美正推动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
    行业密探
  • 川大团队揭示神经元进化缺失的一环,填补神经元领域的重要空白,或助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3小时前
    图片
  • 中英团队联合研发新型内窥技术,助力高效肿瘤检测

    3小时前
    图片
  • 航空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2%,欧美正推动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

    3小时前
    10跟贴
    图片
  • Arm第五代GPU架构问世

    3小时前
    图片
  • #AI# 【国外公司全程用AI制作电影,时长12分钟,人物可以眨眼和张嘴】《霜》在最初的几套镜头画面中就表现出了诡异、令人不安的氛围。巨大的冰山,一个由军用帐篷组成的临时营地,一群人挤在火旁,犬吠不止...... 这些都是人们熟悉的东西,但是它们奇怪到足以放大观众心里的恐惧:肯定有哪里不对劲。“把尾巴递给我,”有人说。画面切到一个男人在火边啃一块粉红色肉干的特写镜头。这太怪诞了,他的嘴唇以一种诡异的方式活动,就好像在嚼自己冻僵的舌头。《霜》背后的创作公司名为 Waymark,是一家来自美国底特律的公司。该公司的斯蒂芬·帕克(Stephen Parker)说:“似乎到了一个地步,我们不再追求和渴望摄影的准确性,而是开始倾向于探索 DALL-E 的怪异。”。《霜》是一部 12 分钟的电影,每个镜头都是由 #AI图像# 制作模型完成的。迄今为止,这是这项新奇技术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奇怪的用例之一。为了制作《霜》,Waymark 采用了该公司执行制片人乔什·鲁宾(Josh Rubin)撰写的剧本,并将其提供给图像制作模型 DALL-E 2。经过一番尝试和纠错,模型就开始以他们满意的风格制作图像,该电影的制作人使用 DALL-E 2 来生成每一个镜头。然后,他们使用 D-ID——一种可以让静止图像动起来的#人工智能工具# ,来制作这些镜头的动画,比如使眼睛眨眼、让嘴唇移动等。鲁宾说:“我们用 DALL-E 制作的东西建立了一个世界。这是一种奇怪的美学,但我们欣然接受它的到来。它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创意技术咨询公司 Bell&Whistle 的联合创始人苏基·梅达乌伊(Souki Mehdaou)表示:“这无疑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风格一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生成静态图像之后并对其进行动态加工,就像在看木偶表演,给人一种有趣的拼贴感。”过去几个月里,市面上出现了一系列使用各种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制作的短片,《霜》只是其中之一。最好的生成式视频模型仍然只能生成几秒钟的视频。因此,当前这批电影展现了广泛的风格和技术,比如《霜》中的静止图像堆叠,以及几秒长的视频混剪等。戳链接查看详情:国外公司全程用AI制作电影,时长12分钟,人物可以眨眼和张嘴
    行业密探
  • 科学家制备表皮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术后血运状态持续监测,推动生物传感系统小型化

    1天前
    图片
  • 用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制作太空食品,能有多美味?

    1天前
    图片
  • 国外公司全程用AI制作电影,时长12分钟,人物可以眨眼和张嘴

    1天前
    12跟贴
    图片
  • 量子效率接近100%,科学家用光催化手段实现甲醇制氢

    1天前
    13跟贴
    图片
  • 阿里云推出“通义听悟”,公测期间可免费领取100小时转写时长
    1天前
  • #半导体# 【苏大团队实现量子点半导体墨水新突破,助推高效短波红外光电的应用】短波红外波段的波长范围处于 1 至 3 微米,因其支持#生物医学# 成像、#光通信# 、夜视等多种应用,一直是所在领域的研究前沿。目前的短波红外技术主要使用铟镓砷和碲镉汞作为光敏材料,制备时需要在高温和真空下进行复杂的外延生长,这会增加制备短波红外器件的成本。因此,目前短波红外探测器和太阳能电池器件等短波红外器件,主要面向军工和高端行业应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 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低成本的短波红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如此,红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也对探索低成本短波红外光敏半导体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硫化铅胶体量子点是新一代的溶液加工半导体,其具有很强的量子限域效应,可以通过调整其带隙大小,来覆盖大部分的短波红外区域。因此,目前该材料已经成为制造短波红外光电器件的最具前景的候选材料之一。然而目前硫化铅胶体量子点通常基于高温热注入反应合成,用油酸这类长烷基链表面活性剂作为表面配体,来控制其成核和生长过程。而油酸配体是相互绝缘的,必须通过非常复杂的配体交换才能构建半导体器件。该过程会增加短波红外光电器件的制备成本,并且难以批量化制备,进而阻碍其在低成本民用市场的大规模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期,#苏州大学# 团队设计了一种一步直接合成的方法,来制备低成本的硫化铅胶体量子点半导体墨水。通过该方法制备的墨水,不需要再进行配体交换处理就能直接用于光电子器件的制备。然而,基于这种方法还不能获得吸收边超过 1100 纳米的大尺寸硫化铅量子点墨水。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他们最终成功揭示了直接合成量子点墨水的详细反应过程。其发现,反应前驱体碘化铅需要在配位溶剂存在下才能解离成高配位的铅碘配合物,再与硫前驱体反应形成单体,并触发随后的成核和生长阶段。戳链接查看详情:
  • #清洁能源# 【国际能源署发布全球能源投资年报,2022年约1.7万亿美元流向清洁能源】金钱推动着世界运转。在能源方面,我们看到的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公司、研究机构和政府都在将资金投入到有助于为未来世界提供动力的技术上。国际能源署刚刚发布了关于全球能源投资的年度报告,其中汇总了所有资金的动向。2022 年,全球在能源领域的投资约为 2.8 万亿美元,其中约 1.7 万亿美元流向了清洁能源。这是有史以来对清洁能源的最大单年度投资,而且它的发展方向非常有趣。我有一些好消息,一些坏消息,还有一些令人惊讶的小故事要分享。现在让我们一起深入挖掘数据。让我们从我认为的好消息开始:有大量资金流入清洁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 和有助于减少排放的东西,如#电动汽车# 和热泵。它不仅仅是一大笔钱,更重要的是比用于化石燃料的金额更多。2022 年,在化石燃料上每花费 1 美元,就有 1.70 美元用于清洁能源。就在五年前,这两个数字是一样的。清洁能源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在#太阳能# 方面尤为明显。到 2023 年,太阳能投资有望首次超过石油生产投资。这与十年前的情况截然不同,当时石油支出超过太阳能支出六倍。 戳链接查看详情:国际能源署发布全球能源投资年报,2022年约1.7万亿美元流向清洁能源
    行业密探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家聪明公司榜单#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家聪明公司”报名进行中,与你共同见证智能时代的变迁】When I think about creating abundance, it's not about creating a life of luxury for everybody on this planet; it's about creating a life of possibility. It is about taking that which was scarce and making it abundant. You see, scarcity is contextual, and technology is a resource-liberating force.“技术是解放资源的力量、是将资源转化为效益的一种能力”——彼得·迪亚曼蒂斯(Peter Diamandis)无论是为了科学进步、建立竞争优势、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涵盖了创造力、韧性和勇气、不断寻求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的能力。过去的十几年,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和社会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我们经历了智能时代的奇幻之旅。21 世纪,我们目睹了#人工智能# 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已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最早的自然语言处理到后来的深度学习,再到如今的通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科技领域最具魅力和创造力的宝藏。就像电影中的故事一样,人工智能带领我们踏上了一场奇幻之旅。魔力对话与机器伙伴:图灵测试和阿兰·图灵时代在 20 世纪中叶,人们对机器是否能够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充满了好奇与质疑。正是在这个节点上,阿兰·图灵(Alan Turing)以他的图灵测试提出了一项重要的思想,标志着人工智能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一想法让我们开始相信机器可以具备智能。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与智能助手进行自然对话,解决问题、获取信息,甚至与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互动。这些奇妙的交流体验归功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神奇的突破:深度学习与#多层神经网络# 然而,深度学习的兴起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真正转折点。乔夫里·辛顿(Geoffrey Hinton)成为代表人物。他在 2012 年率领团队在 ImageNet 竞赛中获胜,引领了神经网络的复兴。这一标志性事件让人们开始相信神经网络的力量,它们可以学习复杂的模式,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戳链接查看详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家聪明公司”报名进行中,与你共同见证智能时代的变迁
    行业密探
  • #空气发电机# 【科学家研发空气发电机,揭示纳米多孔材料的空气效应,可从空气中持续收获能量】通常人们在看到闪电时,才会意识到大气中的水气原来存储了#电能# 。当然,历史上通过捕捉闪电来转化为电力的尝试都未获得成功。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捕捉空气中水气所存储的电能、并转变为#电力# ,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会是怎样的情景?最近,#美国马萨诸塞大学# 安姆斯特分校助理教授姚军课题组实现了该概念的突破。他们开发了一类空气发电机,能够收集空气中的电荷并将其转变为持续的电能。 实现这类发电机的关键是把材料加工成多孔结构,里面的孔径小于 100 纳米。与太阳能、风能技术相比,空气发电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并且,这一发电现象具有通用性,可以利用非常广泛的材料来制作空气发电机。 在以往研究中,一些材料器件可以利用周围环境湿度的变化,来产生瞬时电信号。但是,这类器件不能在恒定的大气环境中产生持续电信号,所以并不能产生可持续能源。 “我们在领域中迈出了利用空气可持续性发电的第一步,并且发现了通用的机理可以应用于各类无机、有机和生物材料,为未来广泛开发提供了基础。虽然目前的效应展示是在小的器件尺寸,未来有潜力通过拓展规模来提供多用途电力供应。”姚军说。最近,相关论文以《纳米多孔材料中的通用空气效应,可从空气湿度中收获可持续能量》(Generic Air-gen Effect in Nanoporous 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Harvesting from Air Humidity)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 上[1]。戳链接查看详情:
    行业密探
  • 科学家研发空气发电机,揭示纳米多孔材料的空气效应,可从空气中持续收获能量

    2023-06-02
    20跟贴
    图片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家聪明公司”报名进行中,与你共同见证智能时代的变迁

    2023-06-02
    图片
  • 苏大团队实现量子点半导体墨水新突破,助推高效短波红外光电的应用

    2023-06-02
    1跟贴
    图片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