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强书法

嘉强书法

网易号

关注
21粉丝
0关注
306被推荐
IP属地:广东

1枚勋章

每日分享练书法知识

  • 古代书家对书法“骨”与“肉”的精彩论述: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法要”骨丰肉润”。 梁朝袁昂就在《古今书评》中说:”蔡邑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清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讲:”用骨为体,以主其内,而法取乎严肃;用肉为用,以彰其外,而法取乎轻健。使骨肉停匀,气脉贯通,疏处平处用满,密处险处用提。满取肥,提取瘦。太瘦则形枯,太肥则质浊。筋骨不立,脂肉何附;形质不健,神采何来?肉多而骨微者谓之墨猪,骨多而肉微者谓之枯藤。” 明代王佐在跋《黄庭经》中提到:“《黄庭经》刻本,出于泰州者,伤于骨胜,出越州者,病于肉多。此本乃北方古刻,肥瘦适均,而神意俱全,信为佳本,海内绝无而仅有者也。” 唐代徐浩《论书》:“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太宗亦在《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 清代杨宾在《大瓢偶笔》中提到:”书贵有骨,然骨存其人,非可强而致也:…若锺绍京、蔡京、赵松雪辈,书未尝不佳,而骨则微矣。此可与知者道,难与世人言也。” 晚清金石学家张树侯在《书法真诊》谈到书法中”肉”时强调:”字乃美术,恶者何必称焉。恶态甚多…” 米芾说: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书法理论#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冷知识
  • 理解这点,你就知道写字与书法的区别了
    一般人写字,是把字写对,写得工整,而书法家写字,是把字写美,写出艺术。 这就是写字与书法最大的区别。 书法是依托于写字,但写字不一定是书法。 通俗的写字,就是实用性的书写,就如最普通的语言交流一样。 书法的写字,就是对汉字的一种再创造,通过基本笔画这些材料建造出华美的建筑,也如同高级主持人或朗诵家、歌唱家那样的艺术表达。 如此,你就应该理解书法与写字的区别了。
  • 什么是书法的书卷气?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这书法充满书卷气。有人听了就一脸懵,不知道什么是书卷气,更不懂得如何欣赏书卷气。 那么,什么是书法的书卷气呢?书卷气就是通过书法作品所透露出来的雅逸清新的一种非常高雅的文人气息,如宋四家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书法作品里,就透露着浓厚的书卷气,特别是苏东坡的书法作品,更是书卷气满满。 书法分为碑学和帖学,帖学里是非常讲究书卷气的,透过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文人的内在气质,更能为其行笔的清新脱俗所打动。书法,在一开始,是文人的业余功夫,历代写帖的大书法家都是文采斐然的,比如兰亭序、寒食帖、赤壁赋等等,都是文与字俱佳的作品,我们一边欣赏着美文,一边欣赏着好字,这种感觉,就是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息。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不正经科普站
  • 书法从何学起?看古人怎么说?
    学书宜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 一一 梁啤《学书论》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 卫铄《笔阵图》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键,不得计其遍数也。 更多干货,尽在书法训练营圈子,欢迎你加入! ——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创临章第一》 #龙腾知识站#
    不正经科普站
  • 临帖的技巧
    临帖的技巧不是抱着一本帖不放,而是要抱着一堆帖不放!这是嘉强常说比较式临帖法。专一练一本帖只是相对的,在一个当下可以专一,但要把与这本帖相关的体系相近的系列帖都拿来,及时换帖参考对照,不要同时临风格迥异的碑帖。比如你学米芾,那么宋人的东西就值得优先参考,然后上追二王的东西进行对照学习。(陈嘉强)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关于教育那些事
  • 书法入门首先要明白执笔的要点。书法执笔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指实掌虚。指实就是拇指、食指与中指要尽量靠拢握笔。掌虚就是手掌心要空,如里面有一个鸡蛋一样,不可以握紧。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指实不是指紧,开始时不要太过于用力握紧,而是要自然地握着,以笔不掉落为准。 二是要熟练运用无名指,无名指是很多人握笔写字时容易忽略的地方。无名指要起到舵和轴的作用。写长线条时特别要注意无名指要顶着笔杆,线条才能写得稳健有力。当写大的转笔时则需要以无名指做轴来进行转动。 三是要注意手腕与肘部都是执笔的一部分,不能只顾着手指。写小字时可以枕腕以手指为主,而写稍大的字则要配合手腕,写更大的字则要充分利用肘部,这样才能自由充分地进行使转。 上面嘉强讲的是五指握笔法的注意事项,假如是三指握笔法的话,道理是相通的,需要注意要用中指替代无名指的作用。更多内容,请前往入门专栏查看。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不正经科普站
  • 书法作品的盖章技巧
    书法作品的盖章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嘉强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不可以盖两个姓名章,看到有些人用白文盖一个姓名章,接着又用朱文盖一个姓名章,这属于重复了,多此一举,也体现了作者的不专业。 二是盖章宜少不宜多,宜小不宜大。千万别在作品上乱盖章,能少则少,还有不要乱盖大的印章,要根据作品大小来定印章的大小,可以比所字的字小,但不可比所写的字大。 三是"钤奇不钤偶",意思就是盖章数量一般盖奇数尽量不盖偶数,比如盖一、三方印就比盖二、四方印好。《篆刻针度》中有说到此问题:“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陈嘉强# #龙腾知识站#
    冷知识
  • 黄山谷:思想庸俗,学识浅陋者写不好书法
    分享黄山谷论书妙语:“王著临《兰亭序》、《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依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功也。”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关于教育那些事
  • 书法的节奏感差怎么办?嘉强教你训练节奏感
    书法如果没有了节奏感,就如音乐只有一个声调一样,会让人发狂,但书法的节奏感却没有音乐那么明显,看的人或许感觉不出来,但书写者是有感觉的,那么书法的节奏感差怎么办?嘉强教你训练节奏感。 一是练书法时要放着音乐,音乐可是说是练书法的标配,特别是古筝,你边写边听,就会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书法中的节奏感,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当没有音乐时,你也能轻松地把节奏感表现出来。 二是注意行笔的轻重缓急。其实所谓节奏,就是有快有慢,有重有轻,比如你有手拍桌子,一般总是有节奏变化的,不会保持在一个调上,所以写字时也要如此,有快有慢,忽停忽行,这就是节奏。 三是多临习一些行草书作品,一般来说,行草书作品的节奏感更强,多加临习你就会更加深入理解和体会书法的节奏感。(陈嘉强/文)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冷知识
  • 选帖技巧,学书法要科学选帖,才能少走弯路!
    有些人学书法学了很长时间没有什么长进,效果甚微,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出在选帖上,下面嘉强就分享自己总结的几个选帖小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是不要一上来就写《兰亭序》这类帖,看着高大上,学得很痛苦,因为这是山顶的风景,你要有一个过程的历练才能登高望远。再者,王羲之用的笔、纸、墨和我们现在的都不一样,你没有苏东坡的经历,没有颜真卿的悲愤,想再现他们的书迹,是不可能的。还有我们的才情、功力、学养离这些大家相去甚远,你一下子也无法领悟到其中的意境。所以选帖的第一步,别好高骛远。 二是要选择共性的碑帖,任何学习都是先学共性再到个性的发挥,你笔法章法都不会,没任何用笔技巧,就说要个性地创造,那是痴人说梦呢。关于什么是共性,如何选择共性的碑帖,嘉强在书法训练营专栏有详细介绍,可以去看看。 三是要多学手札,这是很多人会忽略的,一般没拜师别人也不会告诉你,就象说听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一样,别人只是告诉你道理要努力跑,但他没告诉你要向东跑,你却努力向西跑,能过好这一生吗?精彩干货,当然都在书法训练营专栏里,欢迎订阅。(嘉强随笔) #龙腾知识站#
    关于教育那些事
  • 书法中高质量线条的三要素
    线条是书法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要素,线条质量不好,后面的事情基本上就不用谈了,嘉强认为高质量的线条需要具体以下三要素: 一是要有力量感,笔力强健是书法的基础,软弱无力的线条是无法吸引人的。 二是要有立体感,书法看似二维,其实也是三维的,要把线条写成圆圆的笔杆的感觉才对。 三是要有节奏感,没有节奏感的线条是没有生命的,书法也是抒发,是抒发人的感悟的一种艺术形式,既然如此,节奏感就是必备的了,否则如何体现情感的波动?(嘉强随笔) #龙腾知识站#
    关于教育那些事
  • 草书用墨特别讲究浓淡枯湿的变化。一部作品里要有明显的浓淡枯湿。而且要看起来很自然。这种浓淡枯湿的变化,可以表现在一个字上。如左右偏旁或者上下用不同的墨色,也可以。至于字与字之间,将用不同的墨色来处理。也可以分块来处理。现在书法创作对墨色的处理十分讲究,是草书吸引人,创作出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龙腾知识站#
    关于教育那些事
  • 结体,可以体现出一个书家的造形能力。孙过庭《书谱》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之所以说“务追”,是因为,能在“平正”的结字基础上兼备“险绝”,使字有态、有势,是很难的,并不是轻易所能实现的。授书者所谓“横平竖直”,须辨证理解,横平竖直,虽平稳而无态无势。“弩不得直,直则无力”(《玉堂禁经·用笔法》),不是单独的用笔问题,亦是结体问题,读米芾书法,读二王书法,即便其最工稳者,也绝对不会为了“横平竖直”而失去态度、韵致。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教育讨论小组
  • 书法作品落款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落款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正文一样的重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否则一幅作品有可能就毁在落款上。 一是注意大小。落款的字不能比正文大,印章也不能比落款的字大,互相要协调美观。 二是注意字体。落款的字体要“文古款今”、“文正款活”,隶书不能用篆书落款,楷书不能用隶书落款,行草书不能用楷书落款,落款用得最多的字体是行书,灵动又好认。 三是注意礼节。假如作品已经盖好印章了,就不能再在盖章位置后面写赠人,另外假如上款写了赠与的人名了,就不能再在人名的上面盖章了,这两种做法都会显得失礼。 ​#陈嘉强#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书法创作中纸墨使用的禁忌
    在写书法作品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用纸用墨的事项: 一是墨汁不要加太多水,有人写字墨汁加水过多,写出来的字太洇,俗话说淡墨伤神,会导致线条没有神采,再说墨太淡了你行笔就要快,否则会洇得很厉害,行笔过快又会导致笔画飘忽没有力量感。 二是别用生宣写楷书,特别是小楷,还有篆书、隶书最好也不要用生宣。 三是别用熟宣纸写草书,那看起来光溜溜的,没有任何墨色变化,非常的单调乏味。 四是要注意小笔写大字是要有功底才好,否则就会青筋暴露,线条软弱不堪,让人难受。 更多精彩,欢迎加入书法训练营圈子,超多干货等着你!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关于教育那些事
  • 临帖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临帖很重要,但却不知道临帖的原理和目的,搞不清这个的话,就会被困在临帖的里出不来,也是在浪费时间,做无效的积累,下面嘉强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想,欢迎你来补充。 一是练眼力,临帖的第一个目的是练眼力,正如学音乐要练听力一样的,书法是视觉艺术,你眼力不过关,想学好书法是不可能的事情。王羲之的字大家都在看都在学,可境界和成就就是不一样,为什么?原因就是各人的眼力不一样,理解的深度和层次不一样,得到的东西当然就不一样了。 二是练手力,书法靠眼也靠手,眼高了手很低也不行,所以眼高手也要高,也就是要熟练地用手去驾驭毛笔,写出有法度的字来,书法上称为用笔或说笔法,这是硬功夫。书法上有个共识,就是有眼高手低的人,但绝不会有手高眼低的人,因为是眼(或说大脑)去指挥手,而不是反过来手来指挥大脑。 三是练才情,虽然才情有天生的成分,但刻苦学习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段位,而临帖就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方法,比如你临一百遍兰亭序,估计也就会背下来了,慢慢也理解了里面的遣词造句和思想境界,就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才华和性情,这也是临帖非常重要的目的。(嘉强随笔)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教育讨论小组
  • 如何写出有立体感的线条?
    很多初学书法的朋友对线条的立体感非常疑惑,觉得很玄奥,不知如何理解和表现,嘉强就这个问题回答一下: 首先是要学会并善于中锋行笔,立体感强的线条一定是用中锋表现出来的,只有中锋用笔,才能使得线条更加的圆劲,因为中锋行笔时笔尖是在笔画的中间,笔毫是由中间向两边分布压力,中间的力量最强最大,而两边的力量则逐渐减少,这样就会形成中间厚重而两边薄,中间润而两边燥,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立体感。 其次,当你要连续表达线条的立体感时,就需要学会换面,此时的诀窍是要提着笔走,切勿重压而行,提不代表轻,而是有力量的提,学会这种提着笔有力地行走的技巧,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出立体的线条了。 最后,嘉强当然要建议你多看古代大家的经典碑帖,比如怀素的自叙帖,那连绵不绝的中锋线让人叹为观止,多看多揣摩,自然就会慢慢理解并学会写立体感的线条了。(嘉强随笔)1767076 #龙腾知识站#
    关于教育那些事
  • 学书法如何检验临帖的效果?三招搞掂!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但如何才能检验临帖的效果呢?嘉强分享几个自己总结的方法: 一是检验字法,临帖过程不断穿插不是碑帖上的字,也就是你临帖一小时,创作两分钟,试着用刚才临帖的感觉写新的字,假如能写得基本一样,就说明你基本掌握了碑帖的字法。 二是检验章法,进行章法训练时,先用功临习原帖,然后找一篇与原帖字数一样的文章(可以自己稍作修改),然后按着原帖的章法来写这一新的内容,假如能写得接近,那么说明你章法基本过关。 三是检验改造能力,意思就用这个碑帖去改造另一个碑帖,比如用张迁碑的写法来写曹全碑,或用曹全碑的写法来改造张迁碑,如能改得风格差不多,那说明你临帖是过关的。(嘉强随笔)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关于教育那些事
  • 八分书和隶书以及魏碑才是今楷的祖源
    当今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尤其是深入研究秦汉和魏晋书法的人,修炼级别高的书法高手,对于今楷印象其实并不那么好,属于可有可无的存在,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今楷才是书法神一般的存在,无可替代,什么篆隶魏碑和章草,在普通人眼里都不值得一提。殊不知八分书和隶书以及魏碑才是今楷的祖源 #龙腾知识站#
    教育讨论小组
  • 王羲之喻作书为用兵,章法为布阵 明沈颢《画麈》论及“位置”,云:“一幅中有不紧不要处,特有深致。”
    清笪重光《书筏》云“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 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字,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如论诗者,比之五言长城、四十贤人意也”。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鏊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夫欲书者,先乾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书。”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关于教育那些事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