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严严分水关,
令人回首故乡山。 归途倘践山灵约, 雁荡天台咫尺间。 这首诗是清代乾隆年间学者俞樾所写,写诗的人和诗知名度都不高,俞樾是浙江德清人,在他前往福建霞浦省亲时写下这首诗。诗中的“雁荡”指的是闽浙两省交界处的南雁荡山,分水关便是自古以来闽越两地的交通要道和分界处,四句诗简单明了地写出了分水关周围的山川地形。 现在的分水关遗址位于福建福鼎市境内,福鼎古称桐山城,这里距离浙江苍南县只有二十公里,104国道(闽浙公路)和福宁高速由此经过。关隘遗址保留着大约五百米长的关墙,高约2-3.5米,宽1米多,全部由砖石砌筑,相当坚固,占据最佳位置,视野开阔,在古代便于防守,今天作为历史遗迹供人参观。 从福鼎市区出发到分水关半个小时即到,快到分水关时能明显感觉到一直在上坡,周围群山环绕,地势险要,可以想象在古代这处关隘的重要性。这里如今是三岔路口,往北到浙江苍南县、温州市,往西到泰顺县,南下则进入福建。分水关便雄踞在地势最好的分水岭上,自古为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 根据史籍记载,分水关始建于唐朝末年五代时期,《方舆纪要》载:“叠石、分水二关,俱闽王时筑,以备吴越。”福建境内的闽和浙江境内的越国为了自身安全,都会修筑并严守分水关,此后历代戍边将领都在此据守。 古代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是“山川形便、犬牙交错”,既考虑自然和文化的统一,又为了避免割据和独立,万一发生争端,交界地则首先会起纷争。历史上从唐宋至明清,分水关曾经烽烟四起,发生过无数次大小战争。虽为军事而建,却是当之无愧的“诗之关”。 进入现代,全国各地的各大名关已经失去了实际“关隘”的意义,仅作为地域分界标志和文化遗存。分水关曾被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著的《中国名关》一书列为中国名关之一。古代文人墨客路经此地,羁旅思乡,感伤惆怅;现代,历史爱好者和旅行爱好者到此可以登上关墙,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感悟两千多年以来发生于此的历史故事。
令人回首故乡山。 归途倘践山灵约, 雁荡天台咫尺间。 这首诗是清代乾隆年间学者俞樾所写,写诗的人和诗知名度都不高,俞樾是浙江德清人,在他前往福建霞浦省亲时写下这首诗。诗中的“雁荡”指的是闽浙两省交界处的南雁荡山,分水关便是自古以来闽越两地的交通要道和分界处,四句诗简单明了地写出了分水关周围的山川地形。 现在的分水关遗址位于福建福鼎市境内,福鼎古称桐山城,这里距离浙江苍南县只有二十公里,104国道(闽浙公路)和福宁高速由此经过。关隘遗址保留着大约五百米长的关墙,高约2-3.5米,宽1米多,全部由砖石砌筑,相当坚固,占据最佳位置,视野开阔,在古代便于防守,今天作为历史遗迹供人参观。 从福鼎市区出发到分水关半个小时即到,快到分水关时能明显感觉到一直在上坡,周围群山环绕,地势险要,可以想象在古代这处关隘的重要性。这里如今是三岔路口,往北到浙江苍南县、温州市,往西到泰顺县,南下则进入福建。分水关便雄踞在地势最好的分水岭上,自古为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 根据史籍记载,分水关始建于唐朝末年五代时期,《方舆纪要》载:“叠石、分水二关,俱闽王时筑,以备吴越。”福建境内的闽和浙江境内的越国为了自身安全,都会修筑并严守分水关,此后历代戍边将领都在此据守。 古代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是“山川形便、犬牙交错”,既考虑自然和文化的统一,又为了避免割据和独立,万一发生争端,交界地则首先会起纷争。历史上从唐宋至明清,分水关曾经烽烟四起,发生过无数次大小战争。虽为军事而建,却是当之无愧的“诗之关”。 进入现代,全国各地的各大名关已经失去了实际“关隘”的意义,仅作为地域分界标志和文化遗存。分水关曾被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著的《中国名关》一书列为中国名关之一。古代文人墨客路经此地,羁旅思乡,感伤惆怅;现代,历史爱好者和旅行爱好者到此可以登上关墙,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感悟两千多年以来发生于此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