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见财经

侃见财经

关注
4.5万粉丝
2关注
4340被推荐
IP属地:广东

全景网新媒体总监

6枚勋章

看见不一样的财经!

  • 从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手机行业需求仍尚未明确回暖,据 IDC 机构数据, 2023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 3.2%,约 11.7 亿台,而中国国内市场2.71亿台的出货量数据更是近10年来的新低。
    换句话说,尽管苹果产业链相对比较有竞争优势,但风险依旧存在。 且随着国产手机厂商的崛起,苹果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领导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据IDC机构数据显示,三季度vivo以18.6%的份额保持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榜首位置,同比增长21.5%;苹果的市场份额占比为15.6%,排名第二,同比降低0.3%;华为排名第三,市场份额占比为15.3%,同比大幅增长了42%。 过去几年,苹果在创新上一直保持着“挤牙膏”的风格,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其未来也将会受到较大的挑战。 当然,立讯精密也并非没有看到苹果的“颓势”,近年来其一直着力于推动多元化转型,以求降低苹果对于自身业务的影响力,今年更是动作频频。 据资料显示,9月立讯精密宣布以5.254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1亿元)收购莱尼公司50.1%股权及其全资子公司Leoni Kabel GmbH100%股权;10月30日,又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经开区签约,合作建设声学电子产品及汽车零部件项目,落地中国最大的立讯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超120亿元,年产值超300亿元。 实际上,早在2011年立讯精密就开始介入汽车电子,通过13年的布局,目前立讯精密在汽车产业链已经有线束、连接器等多种产品。按照立讯精密此前的规划,其要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Tier 1(一级供应商)领导厂商。不过,虽然目标宏大,但相比苹果所带来的业务营收,立讯精密的汽车相关业务仍“难堪大任”,今年上半年,立讯精密的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营收为47.56亿,收入占比为4.59%,跟消费性电子855.5亿的营收、82.58%的营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
  • 近年来,“果链”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去苹果化,但立讯精密却反其道而行之。
    从财报来看,去年立讯精密的第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高达75.23%,第二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比仅为2.6%,而这第一大客户正是苹果,可见立讯精密有多依赖于苹果。此外,近年来立讯精密对苹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2020—2023年,立讯精密的第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分别为69.02%、74.09%、73.27%和75.23%。 立讯精密深度绑定苹果,策略上并无问题。苹果是全球头部的电子消费企业,为立讯精密提供的较为稳定的订单,保证了立讯精密营收的稳定。 2020年,立讯精密收购纬创在国内的两个iPhone整机代工厂,成功切入iPhone组装业务;2021年,立讯精密收购日铠电脑约50%的股权,切入iPhone结构件和显示触控模组供应。2023年,立讯精密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319.05亿元,其中消费电子业务营收1971.83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约1.4倍,其中主要的增量就来自整机代工和模组等高单价业务。 不过,在营收增长的背后,立讯精密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一方面,立讯精密能够和苹果长期合作,先决条件是良品率和成本优势,若要一直保持这些优势,公司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今年前三季度,立讯精密的研发费用高达69.97亿,同比增长13.88%;另一方面,为了紧跟苹果的脚步,立讯精密还需要大量投资固定资产,今年前三季度立讯精密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为480.85亿,而在2019年还未切入iPhone组装业务时,“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不足150亿。 除了研发和固定资产的投入之外,由于自身模组业务需要储备大量的存货,立讯精密其实还背负着沉重的存货压力——截至今年三季度,立讯精密的存货高达430.8亿,相比二季度时的312亿“猛增”118.8亿;同期,立讯精密的流动性资产为1374亿,存货占流动性资产的比例达到了31.35%。 随着各项费用的不断增加,三季度立讯精密的财务压力也越来越大。 债务方面,三季度立讯精密的总负债为1356亿,资产负债率为63.04%;而在二季度时,立讯精密的总负债为1088亿,资产负债率为59.51%,对比来看,仅过去一个季度,立讯精密的总负债增长了268亿,资产负债率则上升了3.53%;再看资金流方面,三季度立讯精密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326.5亿,而在二季度时立讯精密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373.1亿。
  • 最近,市场开始进入“震荡”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立讯精密的表现却让市场失望。截至11月26日收盘,立讯精密股价报收37.16元/股,总市值为2687亿。从10月8日的阶段性高点47.81元/股开始算起,不到2个月的时间,立讯精密的股价已经跌去了超过14%,市值则缩水约800亿。 虽然股价回落,但侃见财经发现立讯精密的业绩表现其实并不弱。 据财报显示,前三季度立讯精密累计实现营收1772亿,同比增长13.67%,实现净利润90.72亿,同比增长23.06%,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其中,三季度营收760.3亿,增速为10.55%,净利润35.78亿,增速为29.52%。
  • 3000亿!携程,彻底爆了!

    18小时前
    1跟贴
    图片
  • 暴跌超80%!通策医疗,仍在底部徘徊

    18小时前
    1跟贴
    图片
  • “大妖股”海能达,暴涨超760%!

    19小时前
    4跟贴
    图片
    04:34
  • 对于长城汽车而言,“利润为王”的策略效果确实不错。毕竟,汽车产业是一个十分讲究规模化的产业,只要有庞大的销量作为支撑,后续的利润还是可以保证的。
    从利润率数据来看,三季度长城汽车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0.8%和6.59%,相较于二季度21.36%的毛利率和7.93%的净利率有所下滑;并且为了推动高端车型的销售,虽然今年长城汽车的销量明显下滑,但销售费用却仍然居高不下,今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的销售费用高达62.43亿,同比大幅增长了22.26%。除此以外,受到哈弗、欧拉两大品牌销量大幅下滑的影响,此前销量一路维持正增长的坦克,销量也开始出现乏力的征兆。 据媒体统计,9月坦克品牌销量为1.87万辆,同比增长3.80%;今年1月至9月累计销量为16.98万辆,同比增长62.43%。但坦克品牌的增长势头已有所放缓,7月至9月,坦克品牌的销量分别同比增长38.49%、11.42%、3.80%;第三季度,坦克品牌销售为5.4万辆,环比下降20%,占比也环比减少5个百分点至18%。而根据最新的数据来看,10月坦克品牌实现销量19123辆,同比下滑13.49%。 从本质来看,长城汽车之所以能走“利润为王”的路子,靠的还是燃油车时期的积累。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的浪潮下,长城汽车的“舒适圈”已经越来越小了。 据乘联分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预测10月份狭义乘用车零售总市场规模约为220万辆,同比增长8.2%,环比增长4.3%。其中,新能源零售预计可达115万辆,渗透率约为52.3%。而作为对比,今年前10个月长城汽车的新能源渗透率仅为25%,已经远远落后于大盘。 抛开国内销量来看,长城汽车的出口数据颇为亮眼。今年前三季度,长城汽海外销量为32.42万辆,同比增长53.16%,据中汽协数据,1月至9月,长城汽车出口占中国汽车出口比例为7.5%,份额较2023年提升1.1个百分点,位列第四。
  • 进入下半年以来,长城汽车的销量下滑相对明显。
    以主力品牌哈弗为例,10月份哈弗品牌销量为72675辆,同比下滑7.65%;今年1月至10月,哈弗品牌的累计销量为544423辆,同比下降5.25%。 而曾经被誉为“国民神车”的哈弗H6,销量数据“惨不忍睹”。 据媒体统计,今年1月至9月哈弗H6的累计销量只有90870辆,在国产车销量排行榜中仅排名第27位,同比减少38.4%;作为对比,比亚迪的元PLUS、宋PLUS-DMI以及宋Pro-DMI的销量分别为197099辆、194119辆和172985辆,哈弗H6在销量上已经不能跟这些热销车型相比了。 不过,虽然销量明显走低,但从业绩来看,销量对于长城汽车的影响并不大。 据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实现营收1423亿,同比增长了19.04%;实现净利润104.3亿,同比增长了108.78%。仅看第三季度,长城汽车的单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508.3亿和33.5亿,增速分别为2.61%和-7.82%。 明明销量持续下滑,为何长城汽车前三季度的业绩却仍能保持正增长? 这背后的原因是长城汽车在利润和销量之间,主动选择了利润。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魏建军曾表示,长城汽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亏损特别严重的就适度地少销售,不亏、微亏或是利润比较高的就大力推广。以旗下纯电品牌“欧拉”为例,此前魏建军算过一笔账,欧拉的黑猫、白猫车型每月销量均超过两万辆,按照每台亏损1.3万元计算,仅一年时间就可能导致高达26亿元的损失。 为了减少亏损,长城主动停产了黑猫、白猫车型,并且还将欧拉这个主打女性的品牌逐渐边缘化。据统计,今年9月欧拉品牌销量5486辆,同比下滑45.25%;今年1月至9月累计销量4.72万辆,同比下滑39.25%,是长城汽车旗下销量下滑幅度最大的品牌。近期,欧拉发布了一则APP迁移公告:欧拉ORA APP将在2024年12月正式停止运营,服务将迁移至长城汽车APP中,届时欧拉ORA APP将无法下载和使用,这一操作也被不少媒体视为欧拉并入其他品牌的“前兆”。 当然,这样的策略也达到了魏建军的目标。反映到单车售价上,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的单车平均售价从去年的14.36万元上涨至16.7万元;20万元以上的车型销量同比增加38.7%至21.25万辆,占总销量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
  • 在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新能源车企普遍报喜。
    比亚迪10月销量更是直接突破了50万辆,堪称销量“收割机”。然而,车企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新能源车企的突围,凸显了部分传统车企的销量的乏力。 据长城汽车披露的产销数据显示,10月份长城汽车销量116,799辆,同比减少11.05%;今年1月至10月,长城汽车的累计销量970,612辆,同比减少2.49%。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长城汽车的销量已经连续第6个月下滑。 10月份,在长城汽车旗下的5大品牌中,除了WEY品牌销量有所增长以外,其余4大品牌的销量均有所下降。从销量数据来看,长城汽车虽然销量持续走低,但长城汽车的业绩却实现了增长。据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实现营收1423亿,同比增长了19.04%;实现净利润104.3亿,同比增长了108.78%。
  • 北汽蓝谷销量回暖的势头还能延续多久,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但是,如果从北汽蓝谷如今的产品策略来看,想要延续销量回暖的势头,难度其实并不小。 目前,北汽蓝谷的主要销量由“极狐”带来的,近几个月北汽蓝谷的销量之所以会回暖,很大一部分功劳也在于极狐,极狐在6、7月销量达到8000辆之后,8、9月销量成功破万,10月则进一步提升达到11122辆。今年1-10月,极狐累计销量57863辆,同比增长218.6%,位列纯电市场新势力TOP6。 而极狐今年之所以会爆发,其实跟其调整了产品策略有关。作为北汽蓝谷的核心品牌,极狐之前一直是作为主打性能的中高端品牌,旗下大多数产品都在20万-30万价位区间,但进入2024年后,极狐却突然放下了身段,开始走起了性价比路线,推出了极具性价比的阿尔法T5和阿尔法S5。以阿尔法S5为例,这款今年6月上市的新车型,集超跑的姿态和操控感、轿车的宽敞和舒适、智能汽车的好玩有趣于一身,同时极具性价比,售价区间仅为15万-20万元。 毫无疑问,从高端切换至高性价比路线就是极狐销量回暖的关键。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从高端路线切换至高价比路线的车企越来越多了,例如小鹏汽车。今年以来推出的MONA-MO3和小鹏P7+主打的都是高性价比,很显然小鹏汽车的产品策略已经发生了改变;而除了车企调整产品策略之外,部分车企则通过推出子品牌来抢占20万以下的市场。例如蔚来的乐道,旗下乐道L60仅具备越级的大空间,而且还支持蔚来的换电技术,租电BaaS价格更是低至15万。 而这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是有限的,越来越多车企走性价比路线,那么性价比路线就会越来越难走,这显然给极狐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当然,除了极狐之外,北汽蓝谷和华为的合作也值得注意。不过,从销量来看,北汽蓝谷和华为合作推出的享界S9销售情况并不理想。9月,享界S9仅售出2169辆,与同为华为智选的问界M7等车型销量差距明显。从目前来看,北汽蓝谷想要继续推动销量增长,主要依赖的还是极狐而非享界。 从目前来看,虽然三季度业绩回升,但北汽蓝谷的未来还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再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北汽蓝谷距离真正“脱困”或许还有一段距离。
  • 虽然三季度销量回暖,但从三季报来看,北汽蓝谷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
    首先是开头提到的利润方面。三季度,北汽蓝谷的营收虽然大幅增长,但净利润却仍是亏损状态,并且亏损的幅度在加大。 具体数据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北汽蓝谷累计亏损44.91亿,同比下滑38.14%;其中三季度亏损19.2亿,同比下滑50.99%。拉长数据来看,过去10年北汽蓝谷曾多次出现净利润亏损的情况,以2020—2023年为例,北汽蓝谷在这几年分别亏损了64.82亿、52.44亿、54.65亿和54亿,累计亏损高达225.91亿。 在持续亏损的影响下,今年前三季度北汽蓝谷的财务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尤其是在负债和现金流这两个方面。 先看负债方面。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北汽蓝谷的总负债为303.4亿,资产负债率为92.31%;而在去年三季度,北汽蓝谷的总负债为235亿,资产负债率为72.12%。对比来看,不过一年的时间,北汽蓝谷的总负债增加了68.4亿,资产负债率则大幅攀升了20.19%,负债水平明显上升。 再看现金流方面。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北汽蓝谷的货币资金为37.16亿,去年同期的货币现金为58.16亿,今年大幅减少了21亿。此外,今年前三季度北汽蓝谷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7亿,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69亿,两项也均是流出状态。 当然,北汽蓝谷的现金流也有积极的一面。例如,三季度北汽蓝谷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82亿,环比大幅提升了201.48%;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45亿,环比也提升了81.88%,这说明在销量回暖之后,三季度北汽蓝谷的现金流状况是有改善的,起码现金流量净额已经转正了。 整体而言,随着销量逐步回暖,北汽蓝谷的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前面的“坑”挖得太大,北汽蓝谷仍然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尤其是负债方面。
  • 北汽蓝谷的销量,开始回暖了。
    据北汽蓝谷披露的数据显示,10月份北汽蓝谷实现销量14405辆,与去年同期的7014辆相比增长105.37%。 据悉,这已经是北汽蓝谷连续第三个月销量“破万”。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三季度北汽蓝谷的总销量为39,838辆,同比增长104%,环比增长123%,月均销量突破1.3万辆。伴随着销量的回暖,三季度北汽蓝谷的营收也有不错表现——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收98.18亿,同比增长5.49%;三季度实现营收60.77亿,同比增长50.99%。 销量回暖之后,最近“看多”的声音越来越多,其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相当不错。截至11月22日收盘,虽然股价有所回落,但北汽蓝谷月内涨幅仍超过6%。 进入三季度以来,北汽蓝谷的经营状况显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不过从整体来看,短期的销量回升对北汽蓝谷的帮助有限——从利润数据来看,目前北汽蓝谷仍处于亏损状态, 今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44.91亿,同比下滑38.14%;其中三季度亏损19.2亿,同比下滑50.99%。
  • 业绩的压力,以及持续的亏损,让这家龙头AI公司苦不堪言。
    但OpenAI在商业化上的成功,又给商汤科技指明了方向。从2023年开始,商汤科技开始减少智慧城市这些传统AI业务,将公司的重心转移至生成式AI。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商汤科技在生成式AI上的收入达11.84亿元,相比于2022年同期暴增199.9%。 2024年,商汤经历了至暗时刻,其股价一度暴跌至0.58港元/股。 但是业绩的持续兑现,最终挽救了暴风中的商汤。根据其中期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商汤实现收入17.4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生成式AI业务收入近11亿元,同比大幅暴增256%,占公司收入的比重达60%,已成为集团主导性业务。 财报还显示,报告期内,3000多家行业头部企业使用商汤的大模型及智算服务。 商汤集团董事长兼CEO徐立表示:“生成式AI迎来黄金发展时期,我们正处于下一波增长的有利位置。这次中期业绩反映公司全面向生成式AI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已阶段性达成,未来将不懈地革新技术,引领行业迈向通用人工智能时代。” 在生成式AI的加持下,商汤科技的股价也开始大幅反弹。根据统计显示,自今年4月低点开始,商汤科技股价最高涨幅超过了400%,总市值一度超过800亿港元。但随着风口的逐渐过去,商汤的股价也开始回落,目前市值仅为506亿港元。 根据IDC近期发布的市场份额报告,商汤的大模型平台及应用以16%的市占率排名行业第二,智算服务以15.4%的市场份额跻身行业前三。 但尽管业绩结构有所改变,营收也有所回暖,巨额的亏损依旧是悬在商汤科技的头上的一柄“利剑”。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商汤科技期末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为76.27亿元。 另外,近期商汤科技裁员还引发了市场的关注。针对裁员,商汤科技回应称,商汤积极推进战略转型,聚焦‘大装置-大模型-应用’重点业务和战略增长领域,并进行相应的组织和人才结构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一位商汤IAG部门的前员工告诉媒体,这些年商汤一直在裁员,他了解到,这次裁员涉及研究院、SCG(智慧城市与商业事业群)、IAG(智能驾驶)等部门。 侃见财经认为,以当下商汤的营收以及亏损比例来看,其尽管转型已经正在积极地进行之中,但是仍没有到安全的程度。对于商汤来说,持续的亏损已经让不少资本望而却步,其中阿里以及软银的大幅度减持也已说明市场的态度。此次AI的风口,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如果商汤能抓住机会则可以一举渡过难关,如果错失这次机会,商汤再想翻身,恐更加难上加难。
  • 十年之前,微软、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纷纷入局人工智能,开启了AI领域无限竞争。
    但是,苦于没有真正落地的应用,各大巨头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直至2020年,元宇宙概念开始风靡全球,AI才开始“具象化”。 2020年12月,马化腾在内部文章中提到:“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 由此,全球的元宇宙浪潮席卷而来。 2021年10月,全面拥抱元宇宙的“Facebook”更名“Meta”。 2021年12月30日,“AI四小龙”之一的商汤科技登陆港交所。不幸的是,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元宇宙的风口就变成了巨坑。 由于持续的巨额投入看不到回报,资本市场选择了用脚投票。 一年不到的时间里,Meta股价跌去了71%,市值暴跌超过了6100亿美元,而Meta也跌出了全球市值前二十大的公司。 那一年,扎克伯格的作为全球最倒霉的超级富豪,身价跌没了1000亿美元。不仅如此,巨大的跌幅引起了投资者的不满,扎克伯格一度徘徊在了危险的边缘。 为了挽回投资者的信任,最终扎克伯格削减了元宇宙的投资,重新将重心放在了社交与AI上,Meta的颓势才开始扭转。 2022年6月,一场惨烈的闪崩暴跌,席卷了商汤科技。千亿市值的人工智能龙头,单日跌去了915亿港元。当时有市场分析认为是商汤科技巨额的解禁引发了这场暴跌,但站在今天的视角,背后的业绩恐怕才是引发恐慌性抛盘的最终原因。 此后,基石投资者阿里以及软银持续大幅抛售商汤科技,直至今天,商汤科技的股价依然还在底部徘徊。业绩带来的利空,至今还在影响着商汤。 有了元宇宙的前车之鉴,资本对于AI企业的估值更加的全面,也更加的成熟。对于AI创新型领导企业,营收增长则是重要考核因素;对于传统互联网跨界AI企业,盈利能力则是直接考核因素。 以三六零为例,2024年年初,周鸿祎宣布三六零集团已构建了包括攻击检测、运营处置、追踪溯源、知识管理、数据保护、代码安全、内容安全等多个专家模型,并在安全能力上超越了GPT-4。 但是在盈利能力水平上,仍然相差甚远。根据其三季度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三六零实现营收56.09亿元,同比下滑16.76%;净亏损为5.79亿元,同比下滑57.03%。具体到第三季度,其实现营收19.17亿元,同比下滑14.21%;净亏损2.38亿,同比下滑72.46%。从营收结构上来看,三六零互联网广告及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两项合计占据了该公司营收的70%以上。 也就是说大模型不仅没能给公司带来有效的营收转化,反而公司的营收能力进一步萎缩,反馈到资本市场,自去年高点至今,三六零股价跌幅超过了35%。如果从其上市最高位算起,其跌幅超过了80%。 而作为AI头龙的商汤,也不好受。根据其2024年中期业绩显示,今年上半年,商汤科技营收为17.40亿元,净亏损24.57亿元,情况不容乐观。 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3年,商汤科技分别亏损34.28亿元、49.63亿元、121.58亿元、171.40亿元、60.45亿元、64.40亿元,加上今年上半年的亏损,六年半的时间,商汤科技一共亏掉了526亿元。 另外比较危险的信号是,尽管其亏损幅度开始减少,但是其营收能力的水平也下滑。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商汤科技的营收分别为47.00亿元、38.09亿元、34.06亿元,糟糕的盈利能力,让市场充满了担忧。
  • 从概念到应用,盈利能力正在成为AI公司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大模型企业而言,已经真正地进入到了去伪存真的阶段。对于那些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或者始终不能实现大规模商用的大模型企业而言,淘汰赛已经拉开序幕。 很显然,市场对于企业的考量,已经开始向盈利端倾斜。 实际上,自移动互联的风口兴起后,先进科技的商业应用端速度就在加快。2019年,以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就开始风靡全球。 此后,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就开始爆发式发展,从概念端到量产,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仅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进入2022年,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考核方式发生了剧变,从炒概念到考核交付,可见该领域的变化之快。2023年,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考核方式已经从交付量过渡到了对盈利能力的考核。由此可见,一场科技的竞赛,留给企业的时间并不会很多。 在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风口后,另外一场关于AI的浪潮也开始形成。 2022年11月,OpenAI推出了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产品上线仅5天用户数量突破100万。到了2023年年初,AI以及大模型就成为全球风口。 2023年,OpenAI收入突破16亿美元,成为历史上营收增长最快的产品公司之一。仅仅一年时间,国内的大模型公司也是遍地开花。其中比较有名的就属于阿里、百度、商汤科技、科大讯飞、三六零等企业。 但是相比于微软、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国内的AI公司大部分还处于烧钱阶段,且商业化并无明确的时间表,而且相比于全球头部科技巨头,抗风险能力相对也比较差。 有元宇宙的案例在前,Meta已经从元宇宙的巨额亏损的“泥潭”中爬了出来,且业绩和股价均创出了新高,反观部分A股元宇宙公司,不仅业绩不能兑现,企业也在一次次内耗与蹭概念中,业绩越来越差。 此次,不少互联网企业进军AI,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对于这些企业的考核也已经开始清晰,如果企业的持续的投入不能在营收端兑现,那么市场用脚投票则是必然选项。
  • 净赚超90亿!立讯精密,继续扩张

    1天前
    2跟贴
    图片
  • 单季营收超10亿美金!百济神州,赢麻了

    1天前
    6跟贴
    图片
    03:49
  • 六年巨亏526亿!AI龙头商汤,亏麻了

    2024-11-26
    3跟贴
    图片
  • 海能达更大隐忧或许是,来自“行业一哥”的压力。
    分析人士指出,多年来与摩托罗拉公司的摩擦和来自美的禁售令和罚款,是海能达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场恩怨纠葛始于2003年,海能达当时开启出海计划,逐渐进入多国市场,开始与摩托罗拉正面竞争。 2017年,海能达的出海计划迎来了关键一战,海能达完成了对Tetra解决方案提供商赛普乐(Sepura)的收购,后者在欧洲市场排名第二,直接杀入摩托罗拉的腹地,这直接令摩托罗拉坐不住了。 此后多年,摩托罗拉与海能达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对簿公堂,打得难解难分。 今年4月份,二者的对决进入白热化。 海能达于4月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美法院的判令,临时禁止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双向无线电技术的产品,并处以每天100万美元的罚款,直至公司完全遵守禁诉令。 这一纸禁售令,一度令海能达的产品停售、股价大跌、市值大幅蒸发。 今年7月,海能达公告称,美联邦第七巡回上诉法院判定摩托罗拉无权就公司在美域外销售涉诉产品提出版权侵权索赔,针对美域内赔偿,认定公司对产品收益所作贡献部分不应计入赔偿范围,并要求美伊利诺伊州联邦地区法院(简称“一审法院”)重新计算版权赔偿金。 现如今,海能达与摩托罗拉的官司仍在持续,当前案件处于二审后期的阶段,未来将如何影响海能达的业绩目前仍是未知数。 根据目前情况预判,海能达需要支付的版权赔偿金额有望在原一审判决的基础上减少1.2亿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8.7亿元),其他维持了一审原判。 前三季度由于法务费用的增加,海能达管理费用增多约1.32亿元,达到5.1亿元,同比增长34.98%。一旦宣告败诉,海能达将面临巨额赔偿,无疑是巨大利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追逐市场热点和投资机会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理性分析市场趋势和公司业绩,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投机。
  • 面对如此疯狂的行情,海能达也始料未及,期间非常密集地发布了风险提示公告称,公司股票交易严重异常波动的情况。公司股价短期变动与同期深证A股指数偏离度较大,且高于同行业公司的同期涨幅。请投资者充分了解二级市场交易风险,审慎决策、理性投资。
    另外,针对市场疯传的中东大笔订单,海能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称,公司持续加强中东、南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及“一带一路”地区的业务布局。上半年,面对中东地区的业务机会,公司进一步加大该地区的市场布局及海外品牌的宣传力度,促进中东地区的业务拓展,具体情况以公司的公告为准。 据介绍,海能达成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深圳,是全球主要的专业无线通信设备提供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对讲机终端、集群系统等专业无线通信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以及部分OEM业务。 数据显示,2023年,海能达在全球对讲机市场份额占比为11.41%,位列第二。排名第一的则是摩托罗拉,份额占比为58.57%。 业绩方面,海能达的经营状况并不稳定。财报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海能达实现营收14.35亿元,同比增长7.05%;净利润8909.63万元,同比增长27.1%。 在2024年之前,海能达遭遇了持续亏损。2017年后,海能达的收入增速放缓,在2020年后,公司营收开始进入负增长。2021年、2023年,海能达均遭遇亏损,亏损金额分别达6.62亿元、3.88亿元。 与此同时,海能达的现金流情况也不太乐观。财报显示,2024年1-9月,公司净现金流为-2.52亿元,资产负债率也在逐年上升,从2018年的43.48%上升至47.36%。 值得一提的是,海能达的海外销售更是遭遇持续萎缩。财报显示,2017年,海能达的海外销售收入为31.8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60.61%;到2023年,公司海外销售收入仅有26.7亿元,占比下降至47.25%。 海能达深耕的对讲机行业,历来都是非常小众细分的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成长性都极其有限。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