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山的诗和远方

阿山的诗和远方

关注
57粉丝
17关注
4607被推荐
IP属地:湖南

人文领域创作者

9枚勋章

坚持原创,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

  • 邓公簋‌,西周青铜器,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是古代邓国和应国联姻时,邓国国君嫁女到应国时的陪嫁礼器,高21厘米,敛口无盖通高15.5厘米,口径19厘米,腹径24.5厘米,现为平顶山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器上有盖,盖隆起,顶上有圆形捉手,器身敛口,鼓腹,腹上部两侧各有一个兽首衔环状耳,底部微圜,并有三个带兽面的长方形矮足。盖沿器口各饰窃曲纹一周。余饰瓦棱纹,圈足为斜角云纹。器盖对铭:“邓公作应嫚毗媵簋其永宝用”4行12字。
  • 诗意小雪言无尽,言无尽兮雪成诗

    1天前
    3跟贴
    图片
    02:40
  • 清代圣旨,共两幅,各长约2米,宽约33厘米,其中一副是袁世凯的后人所捐赠,是因为袁世凯的叔叔袁三甲功劳卓著,道光皇帝追授他的母亲郭氏、原配陈氏、续妻陈氏为一品诰命夫人的圣旨;另一幅是清光绪年间封张永青之包署父母的诰命。现为漯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 诗意小雪言无尽,言无尽兮雪成诗
    2024-11-22
    5跟贴
  • 白玉线雕鹰,西周晚期玉器,长2.2厘米,宽5.7厘米,重16克,1986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一号墓,现为平顶山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墓主人当是应国最后一位国君,而一号墓出土的这件玉鹰,当是墓主人应侯的随身佩玉。该玉鹰是西周应国贵族用以装饰、标志身份的佩器。 鹰作展翅飞翔状,头向右扭曲,以嘴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双翅前端亦各有一个小穿孔,鹰眼、鹰背、羽翅均为线雕。两爪作长条形,卷曲于身下。头部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身体则用平雕的手法雕成拱形。其玉料呈白色,略泛青,温润光洁,微透明。鹰头顶和右翅有褐斑,当是有意运用“俏色”手法就势雕琢而成的。玉鹰雕工精湛,生动形象,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用写真的手法创作了这一形神兼备的展翅雄鹰。
  • 青玉虎佩,战国时期的文物,长5.2厘米,高3.7厘米,厚0.4厘米,现为漯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佩青玉所制,呈扁平片状,整体雕成半蹲卧的虎形,昂首作回首状,长尾向后卷起,上唇上翘,下颌及颈部钻两个小孔,用来系绳索。做工精美,制作工艺精湛,通体以浅浮雕技法雕成圆润的云雷纹,形态栩栩如生,是战国时期贵族阶层佩戴的饰品。 这件文物展示了古代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虎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贾湖骨笛,长23厘米,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现为漯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笛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通体呈黄棕色,磨制精细,7孔,保存完好,音孔在骨管弯曲的一侧均匀地排成一列,每个孔中心都有一处刻痕,是用来钻孔的标记。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此笛经试奏,证明是一种竖吹骨笛,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 该笛制作时间,距今约7800至9000年,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它将中国音乐文明起源的时间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提前到距今八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该笛改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史‌,其发现证明了中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经具备了复杂的音乐文化;为研究人类早期音乐活动提供了实物资料,揭示了史前人类的音乐创造力;是目前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乐器实物,展示了早期人类的音乐智慧。
  • 汉“山阳”陶罐‌,高18.4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2.8厘米,1986年7月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河南轮胎厂,现为焦作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陶罐直领圆唇、丰肩、鼓腹,弧腹下收、平底。肩与腹部相接处阴刻弦纹两周。肩部阴刻隶书“山阳”铭文八组,书法简练、遒劲有力。“山阳”陶罐上铭刻的“山阳”铭文,不仅印证了焦作是秦汉时期的“山阳”所在,而且也镌刻着一座古城的荣光。 “山阳”陶罐不仅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山阳故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战国错金镶嵌绿松石铜带钩‌,长20.5厘米,宽2.6厘米,钮径1.5厘米,是焦作市1989年济源小庄村民捐赠的。现为焦作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带钩呈“S”形,钩身扁长,正面饰如意云纹、几何纹图案,错金与绿松石相间排列。 这件带钩制作工艺精细,是研究战国时期错金镶嵌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 商代兽面纹铜戈,长27.7厘米,宽6.7厘米,内宽4.2厘米,1974年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朱村乡府城村府城遗址。
    铜戈呈舌条形,双刃,援末钝圆,戈体宽厚,有上下阑,无胡,无穿,短直内,内两面均饰兽面纹。 府城遗址是一处商代早期军事重镇,该铜戈是研究府城遗址的重要实物资料。
  • 东汉四层彩绘陶仓楼,东汉文物,高112厘米,面阔66厘米,进深43厘米,2009年出土于河南省焦作白庄汉墓,现为焦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此楼由院落、仓体、楼体组成,各部件可以拆卸组合。主楼共四层,方形大门可开阖,门左侧放置一负粮陶俑举足欲进院内、一看门陶犬、三只陶鸡,右侧放置一舂米陶俑、一磨面陶俑、一俑。楼前为长方形院落,院墙做出双阙和“罘罳”的形象。仓楼四层可以拆开,一层开四个方形窗户。四楼窗户内各端坐着一彩绘俑,庑殿顶上单腿站立一向天长鸣的朱雀,生活气息浓郁。 这座陶仓楼第四层背面有一幅虎食女魃图,老虎长身长尾,虎背为虎皮纹饰,腹部为龙鳞花纹,肩生双翼,凸目怒睁,俯首张口,正欲将女子吞进口中。女子仰倒于地,上身赤裸,眉头紧蹙,嘴唇紧抿。一些专家考证女子为女魃,是旱灾的象征,因此这类图像被命名为“虎食女魃图”或者“虎食鬼魅图”,反映了当时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永保平安的愿望。 这座四层彩绘陶仓楼也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座通体彩绘陶仓楼,彩绘内容涉及人物、动物、四神及神话故事等,色彩艳丽,布局合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称为“最美陶仓楼”。
  • 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2008年11月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李河墓群,通高185厘米,面阔162厘米,进深57.5厘米,现为焦作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该陶仓楼是焦作出土陶仓楼中体量最大、工艺最复杂的复合式陶仓楼,采用中国古代建筑中级别最高的重檐庑殿楼阁式建筑形式,由主楼、附楼和院落组成。附楼位于主楼右侧,主楼和附楼之间由空中阁道相连,其功能相当于现代建筑的过街楼或人行天桥。 楼体的几何透窗棂装饰别具一格,主楼第一、二层为仓体,三层至六层应该是生活区,其中有坐陶俑一个,可能是墓主人的化身。七层为望楼,可以远眺。院落位于主楼前部,门外配有陶狗和负粮俑。 该楼细节丰富、匠心独运,格局严谨,堪称东汉建筑明器中的珍品。作为建筑明器而被随葬的陶仓楼,再现了汉时的建筑风貌,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风格、世俗生活、庄园经济具有重要的实物参照意义。
  • 冬初诗两首:时序入冬春渐近,桦林秋色值千金

    2024-11-12
    5跟贴
    图片
    02:33
  • 千佛幢,通高1.98米,宽0.9米,雕刻着整整1000尊佛像。1987年出土于许昌市八一路的微型电机厂基地,现为许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现存这座八棱千佛幢实为残件,仅有幢身和天盖两部分,底座已失。共有八面,每面宽0.3米,主体部分8个面各以平面剔地浮雕镌凿尖拱形佛龛25排,每排5个,每龛一佛,共计1000个,龛与龛之间皆有一条棱形壁相隔,使每龛佛像各为一体。千佛皆为坐像,佛像面相方圆饱满,双耳垂陲。或着交领袈裟,或着圆领通肩大衣,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指交迭双足,盘腿而坐)。天盖亦呈现八角八面形,上面平整,中心有一直径0.17米、深0.10米的圆形卯眼,四方近缘处也有4个更小的圆形卯眼,从这5个卯眼可知,其上还应有一层幢身,且有4根立柱支撑上层幢顶,造型华丽优美。天盖的8个侧面,一面镌刻题记,但已风化残缺,字迹难以辨认,其余7面雕刻着佛像和佛传故事,分别为羯磨会议图、坐像游说传经图、三世佛、十方佛、迎佛护法图、维摩文殊问疾图、十六罗汉图,人物个个表情生动,衣衫拂动,栩栩如生。 这尊佛幢采用了佛教独特的八棱形经幢形式,多面镌刻,是研究许昌当时的宗教信仰、佛教史与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千佛幢展示了北齐时期的佛教艺术,具有重要宗教和文化意义。
  • 秋末冬初诗两首:时序入冬春渐近,桦林秋色值千金
    2024-11-11
    10跟贴
  • 四神柱础‌,长62.5厘米,宽63.5厘米,厚15.5厘米,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许昌县张潘乡盆李村,现为许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该础材质为青石,底面呈正方形,顶端为28厘米的圆形平面。柱础制作采用凸地高浮雕的精湛工艺,以洗练有力的刀功,在柱础的腰间,按照四方定位之说,刻下了栩栩如生的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玄武“四神”图像。 四神柱础的出土地点位于汉魏许都故城范围内,这表明它可能与当时的宫殿建筑有关。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称许都,因此这块柱础可能是汉献帝宫殿的遗物‌。
  • 汉代双翼石辟邪‌,长230.8厘米,宽101厘米,高202.8厘米,2005年出土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颍阳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为许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尊石辟邪高大威猛,气势雄壮,用整块青灰石雕琢而成,像虎又像狮,头颅高昂,巨口大张呈怒吼状,体侧长有一对翅膀,腹下四蹄断裂缺失,隐约可见飒沓急奔的模样。它名为汉代双翼石辟邪,用魁梧的身躯和磅礴的气势,守护东汉开国名将王霸2000年。
  • 汉代双翼石辟邪‌,长230.8厘米,宽101厘米,高202.8厘米,2005年出土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颍阳镇,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为许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尊石辟邪高大威猛,气势雄壮,用整块青灰石雕琢而成,像虎又像狮,头颅高昂,巨口大张呈怒吼状,体侧长有一对翅膀,腹下四蹄断裂缺失,隐约可见飒沓急奔的模样。它名为汉代双翼石辟邪,用魁梧的身躯和磅礴的气势,守护东汉开国名将王霸2000年。
  • 北宋白釉珍珠地娃娃卧莲瓷枕,瓷器,1957年出土,枕面纵19.5厘米,枕面横30.9厘米,高15厘米,开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整体为豆形,白地绘赭石色花,枕面周边饰回纹,中间刻划折枝莲花,一带兜肚婴儿,两腿一伸一蜷,仰卧在莲花之上,作玩耍状。娃娃脑聪蓄发牧给,颈饰项圈,手脚戴训镯,身著兜肚,手执苛梗,半卧于荷叶之下。其表情悠然自得,天真稚壮,肌体丰满,大有呼之欲出之感。画面空隙处布满赭石色小圆圈珍珠地。前后壁均刻划有莲叶纹饰,后壁有一圆孔。底部无釉,胎呈灰白色。 该瓷枕造型优美,纹饰繁缛,特别是枕面纹饰生动活泼,人物造型准确,是开封市博物馆的馆藏宋瓷精品。
  • 中秋淌进浏河里,诗和远方在源头——徒步浏阳河散记(四)

    2024-11-09
    5跟贴
    图片
    08:42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