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网易号

关注
1.1万粉丝
0关注
177被推荐
IP属地:北京

遗传学博士

1枚勋章

爱科普的科研民工

  • 杰出科学家尹烨给我们的启示:只要心够黑,绝症患者也是“靶点”

    1天前
    图片
  • 阿尔兹海默开山研究被证实作假,误导领域18年,这事是否准确?

    2024-06-12
    图片
  • 最讽刺的笑话:不惜一切代价解救人质的以色列政府

    2024-06-12
    96跟贴
    图片
  • 更新:再核查半岛电台记者关押以色列人质一说

    2024-06-11
    67跟贴
    图片
  • 原子弹下真的没有冤魂吗?加沙平民就该为哈马斯承担无限责任吗?

    2024-06-11
    19跟贴
    图片
  • 辟谣:以色列解救人质的一些争议

    2024-06-10
    490跟贴
    图片
  • 说个好玩的新闻。国泰的飞行员学员被飞行学校“禁飞”了据彭博新闻社看到的一份备忘录,位于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的AeroGuard飞行训练中心已经通知该校所有国泰航空的学员,“由于发现学员训练期间单人飞行事故数量惊人增加,即刻起所有单人飞行一律停飞”。“这些事故并不小——一次是机翼尖端与固定物体相撞,一次是飞机着陆时弹跳导致螺旋桨严重撞击跑道,最近一次是飞机完全偏离跑道。虽然每一种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问题都是一样的——没有进行必要的协商”,三起事故中的两起“学生未能正确报告损坏情况。”国泰航空在给彭博社的回应中承认发生了这些事件,并表示严肃对待。国泰航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事件涉及我们资助的学生,他们成功完成培训课程后将成为我们的员工。然后,他们需要接受额外的结构化培训,才能被分配飞行任务。”声明还补充道:“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以安全为指导,我们全力支持培训学校的决定。”因为疫情影响(不少民航从业人员都退休或转行了),很多航空公司都缺飞行员——其实是大概除了不缺CEO,什么都缺。国泰也不例外。国泰和这家飞行学校签了协议培训飞行员,就是为了补充人手,期望恢复到疫情前的运营能力。估计这批学员培训时间要稍微久一点了:)最后,近两年公众对航空安全高度关注,这本身是好事。只是很多时候一出事(尤其是美国发生的事故),一些人动辄说啥是DEI造成,还说什么因为飞行员也woke。说这些话的人其实只是展示自己没有基本的常识。美国飞民航客机的飞行员基本都需要已经有1500小时飞行经验才能上岗(航空学校毕业生可以是1250,美军飞行员可以下降到750小时),根本没有什么DEI、woke改变标准一说。
  • 新冠疫苗进入谱系时代,下一针JN.16月5日,美国FDA的疫苗与生物制剂委员会召开专家会议,商讨2024/25年度的新冠疫苗成分。经过一天商议,最后与会专家们一致同意下一针新冠疫苗的抗原应该基于JN.1谱系的刺突蛋白来设计。这与世界卫生组织之前的建议一致。而参与会议的三家疫苗生产商:辉瑞/BioNTech、莫德纳以及Novavax均表示可以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峰前——也就是9月前提供更新版的疫苗。这次专家会的重点是更新新冠疫苗成分。随着接种时间的推移,疫苗有效性会下降,对于去年秋冬季推广的XBB.1.5疫苗也不例外。而且主流新冠病毒株也在不断演变,如今已经是JN.1谱系下的病毒株为主流。XBB.1.5单价疫苗对JN.1病毒株仍有保护作用,但中和抗体滴度还是出现了预料之中的下滑。因此,再次更新疫苗成分,以更好应对24/25季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发阶段,是必然的选择。从更新到BA.4/5,再到XBB,这已经是第三次更新新冠疫苗成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FDA有更强的“一步到位”动机,而独立专家们似乎对此没多大热情。最好的例子是第一次更新疫苗成分时,WHO提出更新到奥密克戎就行,无论是最早的BA.1还是当时开始占据主导的BA.4/5都可以。在FDA的强烈主导下,美国更新成BA.4/5。这其实导致生产商之前已经生产了一些的BA.1疫苗变成了过时产品,对更新疫苗的供应时间上有一定负面影响。这次的专家会议上也出现了类似争论。FDA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具体的病毒株。当下美国最主流的病毒株虽然还是JN.1谱系下,但已经是KP.2,不再是JN.1了。KP.2是JN.1病毒株的孙子辈,而JN.1则来自BA.2.86的后裔,与XBB平行(图1)。FDA的想法是指定生产商用KP.2做抗原设计新疫苗。这样和当下流行的最接近,也有可能与今年秋冬季流行的病毒株更接近。但这种赶时髦也有代价,能按时提供KP.2疫苗的只会是mRNA疫苗,生产重组蛋白疫苗的Novavax会非常困难。这在几家厂商的陈述里有反映,辉瑞/BioNTech与莫德纳说的是JN.1或KP.2版本疫苗都能供应,Novavax说的是可以供应JN.1版本。当初定为BA.4/5时FDA就遇到了不少反对,这次的反对更为明确,专家们普遍认为KP.2版本与JN.1版本没有什么优势。KP.2相对JN.1在刺突蛋白上只多了两个突变,确实差异不大。不过在辉瑞/BioNTech展示的动物实验里(唯一的JN.1与KP.2疫苗头对头比较),KP.2似乎还是对一些变异株稍微多那么一丢丢中和抗体(图2)不过这只是一家制造商的一个实验,不光是差异有限,等到疫苗上市时,流行病毒株和KP.2能有多像也更是不好说。与其赶这时髦,还不如保留重组蛋白疫苗的选项,说不定有些人就是不放心mRNA疫苗,只能接受重组蛋白疫苗呢?这次FDA做出了让步,疫苗只要更新到JN.1谱系下的就行。也就是说,美国新冠疫苗更新第一次进入谱系时代,不再是过去的选定BA.4.5或XBB.1.5这些具体病毒株系,而是某个病毒株或之下的子系都行。这与WHO的推荐同步,也让制造商不必焦虑于抗原上一两个氨基酸的细微差别。显然,24/25季的美国新冠疫苗市场将属于辉瑞/BioNTech、莫德纳和Novavax。这几家新冠疫苗生产商过去这一年都过得不那么风光。辉瑞、BioNTech与莫德纳凭借着大流行时期各国政府极为慷慨的新冠疫苗订单(辉瑞还有Paxlovid这一新冠口服药),赚得盆满钵满。只是随着世界走出大流行,新冠疫苗、药物的需求急剧下滑,它们都不得不向投资人解释没了新冠业务的高速增长后,自己为什么还该值那么多钱。相比这三家,Novavax处境更为危险,由于疫苗上市时间不断拖后,这家小公司基本没吃到多少新冠疫苗的市场,其它三家需要回答自己市值该是多少,它要回答的是自己是否有资格继续存活。但即便新冠疫苗的总体市场从大流行时期回落,类似流感疫苗的季节性模式意味着这仍然可以构成这几家公司一块不小的收入来源。辉瑞/BioNTech以及莫德纳当然不会放弃这块营收,而Novavax也找到了助手——流感疫苗巨头赛诺菲前段时间出资与Novavax合作,一起推广新冠疫苗。这次更新疫苗的会议更加确定了“三国”格局。Novavax无疑是最幸运的,若是疫苗更新定为KP.2,搞不好就被排除出市场了。更新为JN.1谱系不仅让Novavax可以参与,而且这次它给出的疫苗供应时间是8月,与莫德纳相同。XBB疫苗时期,Novavax疫苗上市比两家mRNA疫苗晚很多,这下能赶在秋冬季高峰前上市,非常关键。从几家给出的时间线看,辉瑞/BioNTech应该是充分发挥了辉瑞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居然是无论JN.1还是KP.2疫苗,随时可以供应。不过按专家投票,三家都被摁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其实未来新冠疫苗的竞争应该会转移到疫苗联用上。季节性更新新冠疫苗后,和流感疫苗非常类似。可人毕竟只有两个胳膊,也没人喜欢打针。如果哪家能把新冠、流感疫苗联合在一起,会是巨大优势。另外,如今还有针对老年人的RSV疫苗,新冠疫苗今后主要也会优先希望老年人接种,一个秋冬季三种疫苗,几乎只能通过合并才能提升接受度。可惜三家今年都不可能有联合。赛诺菲和Novavax不仅缺RSV疫苗这个产品,赛诺菲的流感疫苗绝大多数还是不用佐剂的灭活疫苗,如何和Novavax使用新型佐剂的新冠疫苗合并,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莫德纳刚批了RSV,流感疫苗至少要到明年。mRNA疫苗合并起来相对容易,都是mRNA分子,可是合并后剂量增加,副作用会是个问题——mRNA疫苗比起传统流感疫苗“猛”,打过的都深有体会。莫德纳新冠疫苗还一直用比辉瑞/BioNTech更高的剂量,怎么做出一个大家能耐受的多种呼吸道传染病联合疫苗,莫德纳需要好好琢磨。辉瑞/BioNTech也有自己的困难。辉瑞的RSV疫苗是重组蛋白,两家都没有流感疫苗上市。辉瑞和BioNTech在合作mRNA流感、新冠联合疫苗,但这个今年应该赶不上。而且已经有重组蛋白RSV疫苗上市的辉瑞,未来如何把RSV疫苗加入联用,从商业角度也不是一个简单问题。也正因为几家都有各自的弱点,走出大流行的新冠疫苗竞争,才刚刚开始。当然,对于吃瓜群众,最重要的是,轮到打针的时候老老实实撸起袖子。#新冠疫苗#
  • 一些肺癌的治疗将迎来巨变这几天正是美国临床肿瘤大会(ASCO),很多肿瘤药物的关键进展都会在这类大会期间公布。今年ASCO平淡不少。不过在整体平稳背后,肺癌靶向药领域的一些研究给出了极为惊艳的结果。部分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以及一些公司的财运都可能因此转变。1. 为什么肺癌靶向药热门?肺癌是全球致死最多的癌症,发病率也仅次于乳腺癌。而肺癌里85%属于非小细胞肺癌(NSLC),恶性程度普遍更高的小细胞肺癌占15%。靶向药是针对特定突变的肿瘤的药物,有些肺癌因为其特定的突变,也就能用靶向药做针对性的治疗。这些具有能用靶向药的肺癌或者说是具有相应突变靶点的肺癌基本都是非小细胞肺癌里的肺腺癌类型。在这个不断往下分类的过程里,不难看出能用靶向药的肺癌是一个不断缩小的子集。幸运的是,适用靶向药的肺癌每次都碰上了比较大的子集。非小细胞肺癌占了所有肺癌的大头,非小细胞肺癌里肺腺癌又占了大头,能占60-70%。这么算下来,一半多的肺癌患者都是肺腺癌,有可能有靶向药对应的突变。当然,靶向药是针对具体某个突变,因此,每个药物的适用人群还得进一步做子集。不过由于肺癌患者基数高,即便只是1%的患者携带某个突变,每年患者总数仍然非常可观,足以给制药企业带来充分的利益刺激。此外,绝大部分肺癌确诊都是晚期,需要系统治疗,靶向药也正好满足该要求。这些因素综合,就让肺癌靶向药成了极为热门的领域。2. EGFR,ALK两个突变的关键突破今年ASCO上,肺癌靶向药的两个研究很有可能带来治疗方案的变革。一个是不可切除的EGFR突变3期非小细胞肺癌。目前这种情况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放化疗后采用PD-L1抗体(免疫治疗的一种)做巩固。但根据6月2日公布的名为LAURA的3期临床试验(论文同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EGFR突变靶向药osimertinib,奥西替尼,也就是泰瑞莎,展现了极好的有效性,必定会成为新的标准疗法。注意这是肺癌下的一小部分人群,几个关键前提,3期肺癌,不可切除,同时具有EGFR突变。可以大概算一下满足这些条件的比例。非小细胞肺癌确诊最多其实是在4期,3期大约占确诊的20-30%,里面60-90%会属于无法手术切除,后者里面大概三分之一具有EGFR突变。上述比例全部乘一下,最多也就是8%左右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因此,不是改变所有患者的治疗,是特定的一小部分人。但对于这一小部分人的改变将是巨大的。LAURA试验比较了使用奥西替尼与安慰剂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也就是肿瘤没有进一步变大或扩散,患者继续存活的时间。安慰剂组中位无进展时间是5.6个月,奥西替尼达到了惊人的39.1个月:奥西替尼可以降低患者癌症进展或死亡的风险84%!(图1)凭借这个数据,奥西替尼几乎必然会被批准用于这一肺癌人群的治疗,而且也会迅速成为一线治疗选择。另一个突破则是来自针对ALK变异的靶向药。非小细胞肺癌里大约5%的患者属于ALK变异,往往是ALK与另一个基因发生重排,形成融合基因。这些患者目前的标准治疗是使用靶向药ALK抑制剂。ALK靶向药有三代,第一代克唑替尼(crizotinib),第二代包括阿来替尼(alectinib)、色瑞替尼(ceritinib)、布格替尼(brigatinib),第三代则是洛拉替尼(lorlatinib)。第二代与第三代的改进主要是针对耐药突变以及突破血脑屏障的能力。没有突破血脑屏障的能力,对于脑转移就很难有效,而晚期肺癌的脑转移风险很高。一般来说如今ALK变异肺癌的一线治疗是二代或三代ALK靶向药。ASCO上洛拉替尼展示了这类患者身上观察到的迄今最长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可以说是疗效惊人,很有可能会影响未来一线治疗时几种靶向药的优先顺序。跟踪了大约5年的名为CROWN的3期临床试验,使用克唑替尼的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是9.1个月,也就是9个月后,一半的患者肿瘤恶化或者死亡。而洛拉替尼连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都没达到(图2)!也就是中位无进展生产时间至少超过5年!尽管现在一线治疗很少使用克唑替尼,没有头对头比较,也不能完全确定洛拉替尼对二代ALK药物的是否有明显优势。可是洛拉替尼这次展现出来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实在可以吓死竞争对手。以往3期临床试验里二代ALK药物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都在2-3年,洛拉替尼这几乎是至少多一倍。很难想象这样的数据不会带来现实中药物选择的顺位变动。3. 肺癌靶向药成为竞争焦点由于患者人数多,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几乎是肿瘤领域最大的市场。非常凑巧的是非小细胞肺癌又是近年来多个肿瘤药物创新的最大突破口。确立PD-1/PD-L1药物的肿瘤治疗基石身份,也是奠定Keytruda药王地位的,就是在非小细胞肺癌里的突破性疗效。大量靶向药也是在肺癌里找到了立足之地。不过近年来肺癌方向上靶向药的突破明显更多,而免疫治疗多少有点沉寂。甚至一些新型疗法或是新的靶点都有些不如预期。比如靶向TROP2的ADC药物,多家巨头布局在肺癌的二线治疗,可目前公布的有效性都令人失望。即便在TROP2 ADC有效性可能更高一些的EGFR突变肺癌里,这类药物对化疗的优势仍然微弱。按此趋势,不仅是否能获得相应适应症批准有疑问,上市后能否占据实际市场更为可疑。而不可成药靶点KRAS的G12C突变可以成药后,也失去了刚开始的光环。从安全性不够好到有效性维持时间不足再到有效性似乎也不高,这类药物必须通过更好的剂量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患者入组标准,重新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另一方面,EGFR、ALK等靶向药的飞速发展让肺癌领域的竞争也是空前激烈。奥西替尼无疑是当下的EGFR靶向药之王,LAURA试验进一步巩固了其强势地位。从4期的系统性治疗,到3期手术切除后的巩固,再到LAURA针对的3期无法切除,几乎只要是EGFR突变肺癌,一线治疗就会是奥西替尼。对其它竞争者来说是极大的压力。另外,在这些治疗里奥西替尼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总体生存时间都非常出色,也让挑战的门槛变得极高。目前看来唯一有心和奥西替尼一决胜负的是amivantamab,埃万妥单抗。该药与另一个EGFR抑制剂lazertinib拉泽替尼联用有可能可以挑战奥西替尼的一线治疗地位。这次ASCO上公布的结果,皮下注射的埃万妥单抗有效性似乎还优于目前批准的静脉注射。该发现比较令人意外,不过皮下注射的便捷性几乎是埃万妥单抗要挑战口服药奥西替尼所必须的。奥西替尼与埃万妥单抗背后都是肿瘤领域巨头,近年也分别在一些癌种上展现了惊人的布局能力,二者接下来几年的竞争相信会非常精彩。今天提到的ALK变异,患者人数比EGFR突变少,可已经是多个二代三代药物共存,现在洛拉替尼的惊人数据也势必让竞争进一步白热化。当然,更激烈的竞争意味着患者将会有更好的药物,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和肿瘤说拜拜# #肺癌# #健闻登顶计划#
  • 定了!新冠疫苗进入谱系时代,下一针JN.1

    2024-06-06
    15跟贴
    图片
  • 癌症新药看点:一些特定突变的肺癌治疗将迎来巨变

    2024-06-05
    5跟贴
    图片
  • 特朗普34项刑事指控均成立,但他坐牢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特朗普成了美国第一位被判有罪的前总统。这个记录本来应该归尼克松,无奈尼克松当年被特赦了,只好由特朗普来破纪录了。特朗普和他那些同伙们早就迫不及待宣称包括这次纽约州封口费案在内的多个刑事案件都是“民主党/拜登的政治迫害”,顺便呼吁支持者捐款。只是,真正的现实是特朗普并没有被迫害,而是享受着很多美国富豪权贵们特有的司法特权:即便如今被判有罪,特朗普坐牢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把几乎二字抹去应该也不影响准确性。特朗普坐牢的概率为零,首先是与目前判定有罪的案件性质有关。封口费一案属于伪造商业票据,虽然每项指控最高刑期为4年,但作为非暴力白领犯罪,而且是“首次”犯罪,顶格判的可能性为零。极大概率会是缓刑甚至更低。但特朗普坐牢概率为零更关键的,也是在其它几个针对特朗普的刑事诉讼案里一致表现出来的是,特朗普利用金钱与政治影响,可以不断拖延这些案件的司法进展。封口费一案可能将是唯一一个在11月大选前宣判的特朗普案,即便是此案,特朗普也必然会继续上诉,尝试逆转或至少拖延有罪判决的实际执行。而在其它几个刑事案件里:冲击国会山叛乱案,佐治亚州竞选舞弊案,佛罗里达机密文件案,特朗普团队都通过拖延策略,几乎不可能在11月大选前正式开庭。而这些拖延的背后都是金钱与特权。首先,你必须有钱才能请律师团队帮你想办法不断寻找拖延的机会。美国的司法是非常缓慢的,可这种缓慢对有特权的人与没有特权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后果。特朗普享受到的司法系统缓慢,是让司法系统针对他的调查、起诉进展缓慢,他可以逍遥法外。而一个普通人——尤其是底层民众涉嫌犯事后“享受”到的司法缓慢,是司法审理的缓慢。比如一个穷人涉嫌盗窃被捕,如果交不起保释金,那么就可以一直在号子里呆着直到最终审判。即便审判前,理论上他仍是一个无罪的人——所有嫌疑人都享有疑罪从无,但他却丧失了一个无罪的人最基本的权利:自由。对他来说,美国司法的缓慢,只是徒增无罪却失去自由的时间。都不用说没有良好的律师团队带来的更糟糕的辩护结果,大部分人根本熬不到这一天,而是会选择与公诉方达成协议认罪。没有好的律师,估计也很难有对自己最有利的认罪协议。特朗普当然有钱请律师团队耗,但他也在通过共和党募集的竞选资金支付自己的律师费。这更显示了金钱外的特权。在佛罗里达机密文件案里,法官就是特朗普在任时被特朗普任命的,而在这一案件里,这位法官不断因为所谓的资料不完整推迟开庭时间。“有趣”的表现包括支持特朗普团队提出的让一位仲裁人先判断涉密文件是否该被囊括在案件里,再让司法部调查,而在特朗普团队提名的仲裁人提出文件审阅方案后,这位法官又否决了仲裁人的提议,支持特朗普团队提出的要求,让审阅更为漫长。在冲击国会山叛乱案中,最高法院居然愿意听取特朗普团队一个极为荒唐的辩护意见——作为总统享有无限豁免权。这让该案件也极有可能在11月前无法开庭。而佐治亚竞选舞弊案,特朗普在电话里要求佐治亚官员去给自己找XXX张选票,所谓的剽窃选举,用来形容这一行为才最为恰当。但特朗普团队仍然通过攻击公诉人的私人关系,成功拖延开庭。这些拖延只有金钱与特权才能堆砌起来的。因此,特朗普和他的同伙们大呼小叫什么被迫害,简直荒唐透顶。说到司法迫害,我知道什么是司法迫害,是美国多个州的女性因为极端的最高法院判例失去生育自主权,是17-20年大量缺乏专业素养只有极端思想的“法官”进入各级联邦法院后带来的各种荒唐判决。特朗普因为他就任前(封口费案),在任时(叛乱案、竞选舞弊案)与卸任后(机密文件案)的犯罪行为被起诉、被定罪,不是司法迫害。此类犯罪行为长期得不到惩处,罪犯长期逍遥法外,才是司法污点。#特朗普成美国史上首位被判有罪前总统#
  • 司美格鲁肽增加阳痿风险4.5倍?可能大家都想多了 (《国际阳痿研究杂志》那篇论文的完整分析)5月22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otence research——《国际阳痿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显示使用司美格鲁肽可能增加男性阳痿风险。这文章一出来可得吓坏不少人,毕竟尽管医学上用司美格鲁肽减肥是为肥胖症患者控制体重,希望获得健康收益——比如逆转肥胖症带来的各种健康风险,可现实中很多用司美格鲁肽减肥的人就是求个医美。为了好看搞的面子工程,一不小心把自己搞不行了,那还了得。可看完这篇论文,我只能说,关于用了司美格鲁肽,到底“行不行”这事儿上,应该是大家想多了。来看研究,这是一项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利用电子医疗档案数据库TriNetX比较同属于肥胖症的18-50岁男性,使用司美格鲁肽与未使用司美格鲁肽,确诊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即ED或阳痿)或使用治疗ED的药物处方(如万艾可等PDE5抑制剂)的比例。研究通过电子医疗档案找到了3094名18-50岁拿到了司美格鲁肽处方的肥胖症男性患者,以及与这3094人类似的对照(同样有肥胖症但没有司美格鲁肽处方)(图1)。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司美格鲁肽组的平均BMI更高,38.65,尽管对照组也有37.15,但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该研究里,使用司美格鲁肽的人明显更胖。比较拿到司美格鲁肽处方至少一个月后,阳痿(ED,确诊或拿到了阳痿治疗药物处方),确诊雄性激素低下(Hypogonadism),确诊前列腺肥大(BPH)的比例,前两者都是司美格鲁肽组更高,前列腺肥大没有区别(图2)阳痿的比例司美格鲁肽组达到了1.47%对照只有0.32%,风险增加了4.5倍!这么高的风险一看还不得把男同胞们给吓傻了。首先得说,司美格鲁肽组实际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的比例很低,只有1.47%,对于平均BMI都奔向40的“受试者”们来说,司美格鲁肽带来的减重健康收益会远远大于如此低比例的“不行”——原论文作者也是如此认为。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分析该研究会发现缺陷很多,没必要太在意。其一,就像前面提到的,司美格鲁肽组BMI显著高于对照组,肥胖与勃起功能障碍有相关性,也就是肥胖症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出现ED。因此,当司美格鲁肽组与对照组的ED比例不同时,就要考虑两组人显著不同的BMI是否有影响。其二,该研究里的司美格鲁肽组只是拿到司美格鲁肽的处方,而对照组是病历里没有司美格鲁肽处方记录。这和实际使用司美格鲁肽与不使用司美格鲁肽是不同的。即便在司美格鲁肽肥胖症的三期临床试验里,也有约7%的受试者因为副作用退出。而现实世界里司美格鲁肽这些GLP-1药物又是滥用极为严重,一些糖尿病患者会出售自己的药物,有些没有处方的人也会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上述因素也会对这项研究分组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其三,这项研究也没考虑司美格鲁肽带来减重效果后的复杂影响。比如体重变化对人的心理影响,减重后,是否会更想要证明自己身体好?有更大动力对各种自觉有问题的地方求医问药?毕竟肥胖症与自卑是高度相关,有肥胖症的人也更羞于求医。确诊ED与拿到治疗ED的处方,前提是敢找医生问问。现实世界里用了司美格鲁肽的肥胖症患者,求医行为会和没用(没减重)的人一样吗?古人云温饱而思淫欲,万一如今是先瘦身而思淫欲呢?若跳出这一项研究,看看司美格鲁肽等GLP-1类药物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会发现有很多充满矛盾的结论。2014年的一个病例报道(图3)一位男性使用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一样是GLP-1药物,需要每天打一针,且控糖减重效果均不如司美格鲁肽)后出现精子质量下降,停药后恢复。这案例看着很吓人,是吧?可这只是单独的个案。去看其它基础研究以及更大数据量的分析,不少指向GLP-1类药物可能有助于男性生殖系统。基础研究角度,睾丸也有GLP-1的受体,即GLP-1R表达。在小鼠里敲除GLP-1R,也就是让GLP-1这条激素调节通道彻底失效,小鼠的睾丸会变小。而在高脂饮食下小鼠的精子产量与质量都会下降,加入GLP-1——想象成给小鼠打司美格鲁肽等GLP-1药物,可以恢复精子产量与质量。如果看勃起功能障碍的生理学机制,很重要的一点是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舒缓男性生殖器相关的平滑肌,让血管舒张,更多血液进入丁丁,才能形成勃起。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不足会导致ED——这也是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研究的内容,一氧化氮在心血管功能中的作用,不过更常见的说法是伟哥拿了诺奖。目前有不少研究显示GLP-1似乎是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结果应该是维护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的功能。如果看GLP-1类药物使用者的分析。2022年一项荟萃分析,也就是把当时能找到的所有与GLP-1药物有关的人体研究都放到一起分析,发现对于雄性激素低的肥胖症男性,无论是否有2型糖尿病,GLP-1类药物(不光是司美格鲁肽,还有利拉鲁肽等)是改善雄性激素水平。不过改善非常小,这项荟萃分析也指出能找到的相关研究人群异质性很高,有些样本量也不大,需要进一步研究。一些人看到这些互相矛盾的研究结论估计都烦了:到底司美格鲁肽导不导致阳痿,就给个行或不行吧。很遗憾,真没那么简单。ED本身成因复杂,前面说的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出了问题只是最直接的机理,可上升到造成ED的原因,心血管疾病、肥胖症、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其它疾病都会增加ED风险,有些ED还是心理导致。司美格鲁肽等GLP-1类药物可以帮助肥胖症患者降低体重,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大型临床试验还证实司美格鲁肽对肥胖症患者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对糖尿病患者也有降低肾脏疾病风险作用。不难想象,对于一些肥胖症或2型糖尿病患者,缓解这些与ED高度相关的疾病状况,就让司美格鲁肽有改善ED的潜力。可另一方面,GLP-1类药物减肥的主要机制之一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有些研究显示GLP-1类药物可能绕开了带来快感的多巴胺释放——这是为什么司美格鲁肽有潜力用于戒酒解毒。但对其它欲望的影响呢?我们并不清楚。某种程度上,司美格鲁肽导致ED有点像去年欧洲药监局检查GLP-1药物是否增加自杀风险。两个都是非常复杂,有多种因素影响的表现,而司美格鲁肽的使用人群又有着多个与ED,以及能导致自杀行为的抑郁、焦虑高度相关的风险因素(肥胖症以及与肥胖症相关的各种基础疾病)。这使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一些所谓的司美格鲁肽导致XX的“迹象”。可要明确“迹象”是真相还是假象,就需要更细致完善的研究,比如有良好对照又尽量排除偏倚的大型临床试验。而过往多个GLP-1药物的临床试验让我个人对司美格鲁肽让男人不行的观察现象极为怀疑。2021年发表的上一代GLP-1药物度拉糖肽长达8年的2型糖尿病REWIND临床试验显示使用度拉糖肽降低ED风险约8%,降低严重ED风险11%。除了这种“看到”,还有一些“没看到”,也让我怀疑司美格鲁肽导致阳痿的说法。ED在40岁以上男性里很普遍,约40%的40岁男性受ED影响,而5%有严重ED。尽管司美格鲁肽肥胖症的3期临床试验里女性受试者占比达7成以上,可药物组仍有351名男性,对照组是157,中位年龄在46岁左右。再加上其它多个司美格鲁肽的临床试验,处于ED高发年龄段的男性受试者怎么都上千了吧。若对ED有重大影响——无论是有益还是有害,早就会在这些试验里展现了,可我们并未听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分析,欧洲药监局今年4月得出结论说没发现GLP-1类药物与自杀有关,1月一项美国的真实世界分析则显示GLP-1类药物降低使用者产生自杀意愿的风险。个人推测,司美格鲁肽与ED也会类似。通过控制肥胖症以及各种与肥胖相关的基础疾病,司美格鲁肽等GLP-1药物或许对部分患者(注意是有司美格鲁肽针对疾病的患者,不是没病瞎吃药的人)有比较微弱的降低ED风险作用。而一些患者使用后体重、饮食变化,可能也会在短期内影响“表现”,很难说具体个案里会往哪个方向变化,但从人群整体上,大概率会趋于平衡。因此,关于司美格鲁肽导致阳痿,可能真是大家想多了。不过,咱也得说,对于这类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停药后会反弹),ED等还真是可以严重影响长期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所以还是需要更多研究分析。《国际阳痿研究杂志》那篇论文也应视作提醒研究人员去多做相关研究,不是吓唬大家蛋疼。#司美格鲁肽# #非糖尿病男性使用司美格鲁肽容易阳痿# #研究称非糖尿病男性用司美格鲁肽易阳痿#
  • 司美格鲁肽增加阳痿风险4.5倍?可能大家都想多了

    2024-05-30
    图片
  • 留学生回国前信用卡狂刷百万,又一个蹭流量的吹牛故事

    2024-05-29
    图片
  • 如何应对飞机湍流、颠簸事故频发:记住坐下就系好安全带

    2024-05-28
    2跟贴
    图片
  • 英国“血祸”是怎么回事?3万英国人因为美国血染上艾滋了吗?

    2024-05-24
    图片
  • 想不到吧:减肥新王替尔泊肽靠增脂的肥胖激素超越司美格鲁肽

    2024-05-23
    11跟贴
    图片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