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为科技

创为科技

网易号

关注
13粉丝
0关注
1515被推荐
IP属地:山东

3枚勋章

专注新能源安全

  • 据路透社报道,近日,宝马集团已经向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取消了一笔价值20亿欧元(约合155.60亿元人民币)的电动汽车电池订单。
    外媒猜测,订单取消的原因是Northvolt未能按时执行电池供应合同。 德国媒体《经理人杂志》(Manager Magazin)报道称,Northvolt的项目比原计划晚了两年,且被淘汰的项目太多,而韩国电池供应商三星SDI将为宝马提供其所需的电池。不过,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宝马将在其Neue Klasse电动汽车中使用Northvolt的下一代电池。 【产能限制订单兑现】 Northvolt成立于2016年,是欧洲唯一一家主要的本土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客户包括大众汽车和宝马。自成立以来,Northvolt便获得了多方支持。 订单方面:Northvolt获得了来自大众、宝马、沃尔沃等欧洲车企处超过550亿美元的电池订单。 融资方面:Northvolt还获得了高盛、Baillie Gifford、宜家、ABB、西门子等价企业和基金的支持,估值达到了200亿美元。 整个欧洲似乎都将其视为电池产业崛起的希望。根据规划,到2030年,该公司将占据欧洲电池市场25%的份额,且在欧洲部署的年产能达到并超过150GWh。虽然具有壮志雄心,但事实上其在电池产能建设方面进展缓慢。 纵观时间线,Northvolt与宝马签订协议的时间是在2020年,但直至2022年5月其电池产品才正式开始出货。2022年底,Northvolt在电池开发中良率不足60%,需要更换制造设备,因此原定每年生产30万个电池的目标将受阻。同年,由于欧洲能源危机,Northvolt推迟了其2025年在德国建设规模达60GWh工厂的计划。今年6月,Northvolt表示,正在重新审查在瑞典Borlange建造新工厂的计划,此前有报道称该公司将取消此项目。 截至目前,Northvolt仅有瑞典谢莱夫特奥的首家超级工厂正式投产,尽管该公司正在以加速欧洲和北美工厂的建设,但较长的建设周期仍旧让其难以兑现大额订单。不久前,还瑞典媒体报道称,Northvolt正在寻求新一轮融资,以弥补生产和产能增加受到延误产生的损失。 【客户转型箭在弦上】 与Northvolt缓慢的产能建设相反,对于宝马而言,全面的电动化转型步伐已“箭在弦上”。 宝马集团2023年财报显示,2023年全球销售超过56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30.5%。其中,纯电动车在全球市场销量超过37.5万辆,同比增长74.2%,纯电动车型销量占集团总销量约15%的既定目标已经实现。 电动化转型即将铺开之际,电池供应商却大概率无法满足转型步伐。为此,宝马已经提前做好了下一步规划。 2023年年初,宝马宣布开始在全球招标采购约160GWh电池,价值将超过百亿欧元,这些电池将搭载于BMW新世代车型。 最终,蜂巢能源获得宝马欧洲区近90GWh的产能订单,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则将瓜分国内近70GWh订单,备受关注的欧洲明星电池企业Northvolt却并未出现。 从宝马计划来看,BMW新世代车型将在2025年面向全球市场推出,随后24个月内至少投产6款车型。基于现实,宝马也很难在一桩迫在眉睫的交易中选择Northvolt。 在各方因素的影响下,投资者的热情也有所消退。 Northvolt最为重要的投资者和大客户——大众汽车,已经连续缺席最近两轮融资,并开始在电池领域寻找更多可能性。 2021年,大众中国就已经入股了国轩高科,持股比例26.47%,为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 2022年,大众宣布其在全球的电池业务将由新成立的PowerCo公司负责。新公司除了生产电池之外,还将负责电池产业链的相关业务。 在产能、供应链、技术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欧洲电池企业未来的走向仍值得关注。
  •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在日常生活和产品应用中随处可见。但倘若安全意识不足,使用、存储、废弃等环节处置不当,锂电池就会成为“定时炸弹”。一旦发生碰撞、挤压、过充和短路等情况,极易引发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据安徽消防消息,近日,安徽淮南一高速服务区内一辆货车发生火灾,接警后消防立即前往现场救援。 消防员到达现场后发现,着火的为大货车车厢。车厢停靠在服务区入口处,现场火光冲天。 据了解车厢内是一整车的锂电池,发现着火后司机曾试图扑救,但毫无效果,为防止出现更大的事故司机果断将车头与车厢分离。 经过消防救援人员的努力,火势被成功扑灭。但因为现场锂电池数量较多,为防止出现复燃情况,消防员使用工具将车厢上堆积的锂电池逐层扒开清理。在确认现场无复燃可能后,消防撤离现场。 经统计,该起事故造成全车货物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达501000元,所幸现场并无无人员伤亡。
  • 随着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应用规模的快速增长,潜在的安全风险也随之提升。锂电池热失控起火已经是新能源发展、储能安全、社会消防管理中绕不开的话题,锂电池的安全性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行业覆灭级火灾】 6月24日,韩国京畿道华城市的Aricell公司锂电池工厂发生火灾,事故造成23名工人死亡,8人受伤,是“韩国史上最严重的化学工厂惨剧”。 本次火灾调查中,经分析现场监控视频,在车间内锂电池冒烟起火,从冒出大量白色浓烟且快速剧烈燃烧,再到烟气充满整个作业空间,仅仅耗时15秒。虽有员工尝试用灭火器灭火,但根本无济于事。也就意味着留给员工逃生的时间,仅仅只有15秒。这个起火现象符合锂电池热失控起火的特征,大量冒烟、快速燃烧、难以抑制等。 对于火灾伤亡的原因,有专家推测,很可能是锂电池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易燃材料及化学反应,受热分解有毒气体。由于锂电池工厂生产具需具备洁净车间的要求,车间较为密封,有毒气体一旦产生难以通风稀释,这些高浓度的有毒气体就可快速致人中毒身亡,推断这是该起事故重大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 【惹“火”不断的韩国电池】 事实上,本次电池厂火灾并非是韩国企业的第一起锂电火灾事故。2017年至2019年间,韩国共发生了23起锂电池储能项目火灾,导致该国储能产业一度陷入停滞。 就在上个月,美国加州发生了一起全球注目的火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南部的OTAY MESA Gateway储能电站发生火灾,这座昔日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储能设施在熊熊烈火中燃烧了五天之久,迫使周边居民紧急撤离。据报道,该电站使用的锂电池便是韩国电池三大巨头之一的LG Chem锂离子电池。 值得注意的是,LG电池产品此前便因存在设计缺陷,酿成多起火灾。而公开报道显示,2019年10月以来,澳大利亚已报告至少13起涉及LG太阳能储能系统(ESS)电池的事故。2023年,LG太阳能储能系统(ESS)电池在澳大利亚更上演过大规模召回。 长久以来,锂电池的本质安全一直是悬在行业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尽管在行业内有万千种理由论证锂电池的优势所在,但在实际应用中,锂电池行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质疑,这种质疑也往往聚焦于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这场大火更是彻底燃爆了人们对于锂电安全的焦虑。 不过随着技术发展,锂电池安全性也在逐渐提高。专家也提醒,锂电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其安全性的要求再高、再严都不为过,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此外,从业内人士处获悉,有关方面正考虑对部分大型储能电站展开一轮安全排查。
  •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6月24日晚,据参与韩国京畿道华城市电池工厂火灾现场救援的消防部门负责人介绍,经分析现场监控视频等初步调查,当天发生严重火灾的锂电池厂内在起火时,锂电池冒出大量浓烟且快速燃烧。从冒出白色烟尘到剧烈燃烧,再到烟气充满整个作业空间,仅仅耗时15秒。事发后虽然现场员工尝试采用灭火器灭火,但没有抑制住火势发展。
    据此前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上午,韩国京畿道华城市一家锂电池厂发生火灾。(突发!韩国一电池厂起火!20多人遇难!)据韩国京畿道消防灾难本部通报,截至当天17时55分,事故已造成22人死亡,另有8人受伤、1人失踪。中国驻韩使馆证实,有十余名中国公民不幸在事故中遇难。 据韩联社报道,火灾发生时,工厂里可能存有至少3.5万块电池。一名从2层逃出的员工告诉消防员,一块电池发生爆燃。消防部门一名官员表示,“当第一批救援人员到达时,里面的电池不断爆炸,火势迅速蔓延,导致火势难以扑灭。” 在涉事电池厂工作的金泽媛(化名)表示,涉事电池厂以生产军用锂电池为主,少部分是对外出口的民用电池。 金泽媛透露,6月22日,涉事电池厂内2栋1层曾有一块电池发生爆炸,员工立即用消火栓将火扑灭。工厂曾提示工人,锂电池遭激烈碰撞容易爆炸起火。“我来工作一个月左右了,没有接受过消防方面的培训,工厂也没组织过消防演练。”金泽媛说。 据韩国警方和消防部门通报,涉事电池厂属于韩国知名电池制造商ARICELL,该企业专注生产锂电池,特别是锂亚硫酰氯电池,是该领域的头部企业。
  • 据韩国警方和消防部门等24日消息,6月24日上午10时31分,位于京畿道华城市西新面的一次电池制造厂ARICELL发生火灾,已造成多数人员伤亡。截至下午2时30分,仍有21名员工联系不上。
    据悉,一次电池制造厂ARICELL是亚硫酰氯锂电池制造商(亚硫酰氯锂电池是一种高能量密度的电池),生产锂一次电池,可自行提供电池,并可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包装。 该厂区共有11栋楼,此次火灾发生在第三栋楼的第二层。当时第三栋楼共有67名员工作业,1层和2层分别有15人和52人。据消防部门推测,其中仍有21人被困在工厂内部。 据了解,该楼存放着3.5万多个锂电池成品。考虑到锂是有害化学物质,伤亡规模以及火势可能进一步扩大,消防部门已迅速发布2级响应(下令3至7所消防署动员31至50台设备),并出动消防员等145人和50台设备开展灭火工作。
  • 6月4日,为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
    《方案》明确,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构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衔接取得积极进展。 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产品碳足迹应用环境持续优化拓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因子数据库与碳标识认证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质性参与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 在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方面,《方案》提出,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则,研制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行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团体标准推荐清单。对实施基础好的团体标准采信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方案》还提到,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加强与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标准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对话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产品碳足迹相关标准规则的制修订。指导行业协会、企业主动参与具体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中国贡献度,力争在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和电子电器等领域推动制定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
  • 电化学储能电站有哪些风险点!防范措施get→
    2024-06-21
  • 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指出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
    持续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换代。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 加强电动、氢能等绿色航空装备产业化能力建设。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大力支持新能源动力船舶发展,完善新能源动力船舶配套基础设施和标准规范,逐步扩大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生物柴油动力、绿色甲醇动力等新能源船舶应用范围。
  • 随着市场对于低碳环保的重视,船舶电动化成为继电动汽车之后,又一被关注的焦点,由此也带动了电动船舶电池行业的不断发展:
    2023年11月29日,全球首型大容量电池混动双头豪华客滚船——1500客/3658米车道豪华客滚船2号船“P&O LIBERTE(P&O自由)”号在广州南沙交付。本次交付也意味着全球首批大容量电池混动客滚船订单中的2艘船全部完成交付。 2023年11月29日,全球首型大容量电池混动双头豪华客滚船——1500客/3658米车道豪华客滚船2号船“P&O LIBERTE(P&O自由)”号在广州南沙交付。本次交付也意味着全球首批大容量电池混动客滚船订单中的2艘船全部完成交付。 燃油发电推进模式和电池推进模式可实现一键切换,尤其是当船舶在进出港作业及近海航行时,可完全采用电池模式推进,从而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能最大程度减少对港口和城市的空气污染。该船的振动噪音指标满足DNV船级社相关规则规范中COMF(C-2,V-2)舒适性入级符号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电动船舶电池的前景被看好,但是电池成本较高、充电设施不完善等阻碍了其大规模商业化推广。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电动船商业化应用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电动船初期投资成本远高于传统船舶,且船舶在30年的使用寿命中需要更换两到三次电池。
  • 加拿大航运公司CSL宣布,该公司将与阿德莱德布莱顿水泥有限公司(Adelaide Brighton Cement Ltd., Adbri)共同建造和运营全球首艘全电动自卸散货船。
    该型船拥有经过优化的船型设计,载重量11000吨,将于2024年开始建造,预计于2026年初交付。这艘定制船舶将替代Adbri的“Accolade II”轮,并支持该公司在南澳大利亚的石灰石业务,重点是提高效率和环境责任。船舶每年石灰石运载量将达到高达270万吨,较现有船舶运载能力提高了 35%。 “按照CSL和Adbri共同的脱碳愿景,这艘开创性的船只最初将采用混合柴油和电池系统运行,用电力替代25%的柴油,将Scope 1排放较“Accolade II”相比降低40%。”CSL总裁兼首席执行官Louis Martel解释说。“到2031年,我们的目标是使这艘船完全采用电力,进一步将Scope 1排放降至不到10%。” 据悉,该船将配备混合柴电推进系统和先进的电池装置,为航运业提供脱碳途径。船只约50%的能源需求将由岸电和电池储能的组合提供,并未来计划安装足够的电池,以实现100%的电动运营。
  • 为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管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行业发展变化、技术升级趋势和有关工作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修订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上述两文件自2024年6月20日起实施,《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同时废止。
    《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要求,储能型电池的单体电池能量密度≥155Wh/kg,电池组能量密度≥110Wh/kg。单体电池循环寿命≥6000 次且容量保持率≥80%,电池组循环寿命≥5000 次且容量保持率≥80%。以上指标较修订前版本全面上调。 文件还要求锂电池企业应具有锂电池行业相关产品的独立生产、销售和服务能力;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3%,鼓励企业取得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鼓励企业自建或参与联合建设中试平台;主要产品具有技术发明专利;申报时上一年度实际产量不低于同年实际产能的50%。 文件提出,锂电池产品的安全应符合有关强制性标准要求,并经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强制性标准包括但不限于《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等。 与修订前版本相比,文件提到的强制性标准明显增多。文件还鼓励企业制定和执行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产品技术标准或规范。
  •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消息,日前,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2024年6月15日起,召回2022年7月26日至2023年6月28日期间生产的部分进口奥迪e-tron GT及RS e-tron GT电动汽车,共计251辆。
    【召回原因】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部分车辆,高压动力电池模组内部可能发生短路,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电池模组热失控,存在起火风险。 【解决办法】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将委托一汽奥迪特许经销商,对召回范围内车辆的高压动力电池进行检测,如存在异常,则免费更换异常的电池模组,以消除安全隐患。在召回措施实施之前,建议用户将充电电量限制在80%以内。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将通过挂号信等方式通知车主,奥迪授权经销商会根据召回计划主动联系相关用户并安排免费召回维修事宜。 面对迅速增长的市场规模和用户需求,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更需要引起企业、消费者以及监管部门等全行业的重视。只有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各项安全标准、保障动力电池安全,才能实现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 5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和《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对锂电池行业产能、技术创新作出新的规范表述,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在产能布局上,征求意见稿体现了“一降一升”的思路,即降低重复产能建设,提高新进产能门槛。相较于2021年推出的规范条件,各类锂电池产品性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动力型锂电池中还新增了小动力型锂电池类目。与时俱进地提升规范条件、完善管理办法,有助于锂电池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动力锂电池产能也在加速扩张。除了电池企业相继扩建产能,包括整车企业、能源企业等在内的相关企业都在积极推进锂电池项目的建设。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中国锂电池行业产能利用率已降至40%左右,到2025年产能利用率很可能进一步降低至35%左右。产能利用率的下降,自然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据统计,2023年中国锂电上市公司营收总额约1.64万亿元(数据已剔除企业中的大额非锂电业务),同比下降5.1%;净利润总额约1060亿元,同比下降38.9%。如果不加以引导和规范,任由产能无序扩张,将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征求意见稿再次明确,企业申报时上一年度实际产量不低于同年实际产能的50%,以遏制产能盲目扩张。 在产能急剧扩张的同时,锂电池行业还存在高端、优质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现实问题。在锂电池生产过程中,产品一致性等核心指标决定着电池质量,而低端产能往往难以保证电池质量,有的产品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要想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势必要在工艺、设备、研发等方面加强投入,但一些企业的投入明显不足,甚至有企业为了抢占市场而忽略了相关投入。正因如此,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企业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应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3%这一硬性要求。 除了在宏观层面引导锂电池行业有序发展,征求意见稿对锂电池产品性能等技术指标也有了更高要求。其中明确提到,使用三元材料的单体电池能量密度≥230Wh/kg;使用磷酸铁锂等其他材料的单体电池能量密度≥165Wh/kg。据了解,目前国内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已经可以达到300Wh/kg左右,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约在200Wh/kg。虽然这一技术要求看似不高,但作为入门的门槛,它能阻挡住低端产品及产能项目的进入。 与2021年版相比,征求意见稿还升级了对锂电池上游的正负极材料、隔膜等产品的性能要求。比如,负极材料领域,要求碳(石墨)比容量≥340mAh/g,无定形碳比容量≥280mAh/g,硅碳比容量≥480mAh/g。虽然目前行业龙头企业相关产品的比容量等性能指标都高于新规范条件,但还有不少企业相对落后。作为行业管理的技术规范,此次征求意见稿参照市场发展情况,逐步提升相关产品性能要求,对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新规范条件是鼓励和引导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的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不过在市场经济中,鼓励和引导才是行业文件应该发挥的作用。笔者相信,新规范条件的出台将加速锂电池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而那些有技术能力并进行前瞻布局的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电动汽车的普及,储能市场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德国汽车巨头大众汽车集团,凭借其在电动出行领域的深厚积累,正将目光投向储能市场,意图在这一新兴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6月7日,大众集团宣布将通过旗下的电动汽车充电和能源品牌Elli进入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开发和运营大型储能电站。目前,Elli 储能项目中最大的项目容量高达 350 MW/700 MWh,首批 Elli电池储能项目最早可能于明年建立。据了解,Elli 的工业储能系统主要业务是为客户供电和并且向电力市场进行销售。“我们看到了储能这一业务领域的巨大经济潜力,以及将 Elli 发展为欧洲综合能源供应商的机会。”Elli 首席执行官 Giovanni Palazzo表示。 大众汽车集团的子公司Elli,自2019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储能市场的需求正快速攀升,大众集团抓住这一趋势,宣布Elli将进军工业储能领域。这一举措标志着大众在电动出行和能源解决方案方面的进一步扩展。 事实上,大众并不是唯一一个进军储能业务的车企。在储能市场上,车企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国内最大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全球新能源巨头特斯拉均是储能行业翘楚。 【 车企为何纷纷入局储能赛道?】 一方面,储能市场火热。据彭博社预测,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市场需求将达到1000GWh,市场规模达1.2万亿美元。国际能源署(IEA)则估算称,2023年全球能源投资达到2.8万亿美元,其中在电网和储能领域的投资达到3680亿美元,储能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据统计,2023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225GWh,同比增长50%,其中,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206GWh,同比增长58%。 另一方面,车企利用自身在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方面的优势,积极布局储能领域,除了看重储能峰谷套利的经济潜力外,还瞄准了光储充(换)一体化,以期实现降低场站用电成本,减少对配电网的依赖。
  • 6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2024年1-4月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
    2024年1-4月,我国锂离子电池(下称“锂电池”)产业保持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1-4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282GWh,同比增长17.5%。 电池环节,1-4月全国储能型锂电池产量超过48GWh。新能源汽车用动力型锂电池装车量约120GWh。受锂电池材料价格下调等影响,锂电池产品价格相应下降,1-4月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1242亿元,同比下降15%。 一阶材料环节,1-4月全国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达到73.5万吨、53.5万吨、49亿平方米、32万吨,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 二阶材料环节,1-4月全国碳酸锂、氢氧化锂产量为17.1万吨、10.4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微粉级)均价分别为10.4万元/吨和9.8万元/吨。
  • 4月2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批准发布353项国家标准和4项国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
    其中包含1项储能相关标准 国家标准《电化学储能电站启动验收规程》,将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此项标准的发布意味着储能行业即将迎来新的标准规范,新文件规定了电化学储能电站启动验收准备、系统及设备检查、启动验收试验、试运行及评价,电站的交接。适用于通过10kV(6kV)及以上电压等级并网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启动验收。而此文件的实施将为储能行业将带来哪些变化呢? 一、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能够为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启动验收提供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流程和管理方式,有助于提高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管理水平、建设质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储能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提高建设验收效率 按照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电站的启动验收,有助于提高验收效率,有效缩短电站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能够促进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技术创新 新标准的正式实施,能够督促相关企业及研究机构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以此满足标准规定的要求。这将有助于推动电化学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促进储能行业的科技进步。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被重视,储能市场逐渐升温,然而,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难免出现各类问题。储能装机规模增大,意味着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所以,在大众比较关注的安全层面,该标准的实施也将带来三个层面的新保障: 1、安全性提升:该标准将为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启动验收提供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流程和管理方式,这将有助于提高电站的安全性,减少相关事故的发生,保证储能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监测预警系统:为了确保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运行,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需研发和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和预警电站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3、应急预案: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需制定和实施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设备和应急救援流程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影响和损失。
  • 正当一众车企大佬激辩“内卷”之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5月悄然创新高,达到47%,同比激增14个百分点,突破五成指日可待。这一数字无疑刷新了人们对新能源车市场潜力的认知。
    据乘联会最新统计,5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80.4万辆,同比增长38.5%,环比增长18.7%;新能源车出口9.4万辆,同比下降4.0%,环比下降18.8%;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44.2%,较2023年5月的34.0%提升10.2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5月,中国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47.0%,较去年同期的33%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国内零售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71.2%;显示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大实力。而豪华车和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为28.4%和7.5%,虽然与自主品牌相比有所差距,但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此外,5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达到44.2%,较去年同期的34.0%提升了10.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的提升,充分说明了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汽车市场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也在逐步提高。 在厂商层面,比亚迪、特斯拉中国、吉利汽车等品牌的新能源车销量均表现出色。尤其是比亚迪,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布局,5月销量达到了惊人的330,488辆,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领军企业。 总的来说,5月新能源车市场的表现堪称惊艳。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消费者对环保出行的追求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创新。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能源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为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4年第9号国家标准公告,批准《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等195项国家标准和1项国家标准修改单。
    【其中九项涉及储能】 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技术规范 电化学储能电站检修试验规程 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运行控制规范 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系统并网管理规范 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低压配电网运行控制规范 电化学储能电站模型参数测试规程 智能电化学储能电站技术导则 电力系统配置电化学储能电站规划导则
  • 5月29日-31日,“2024北京国际商用车及零部件展览会”暨“2024北京国际道路客货运输车辆及零部件展览会”(简称“2024道路运输车辆展”)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隆重举行,本届展会主题为“智能、绿色、安全,助力运输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创为科技本次受邀参展,期待您莅临展位交流洽谈!
    【观展地点】: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 【观展时间】:2024年5月29日-31日 【展位号】:创为科技-E2A36 2024年5月29日-31日,北京 · 道路运输车辆展 创为科技诚挚地欢迎您莅临 我们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E2A36等您!
  •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在新华社20日推出的“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上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采取更多务实举措,推动新能源汽车提质、降本、扩量,巩固和扩大产业发展优势。
    霍福鹏说,在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方面,下一步要推动落实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在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将支持相关企业加快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研发,锻长板、补短板,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 他表示,要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要培育更多中国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更加注重行业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零部件企业的协同配合,增强产业链韧性。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竞争力持续增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一批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形成。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形成了比较优势。”霍福鹏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主要源于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完整产业链依托、规模巨大市场支撑,以及开放创新生态促进。在政策指引下,我国汽车产业加快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保有量超过全球一半。我国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累计建成了充电基础设施900多万台,进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白名单的企业超过150家。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销量全球占比超过60%。 “我国也是全球最大、最开放的汽车市场之一。”霍福鹏说,欢迎全球汽车企业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和产业链体系,共享发展成果。同时,支持中国企业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汽车产业进一步提升电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贡献中国力量。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