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雅

文小雅

网易号

关注
0粉丝
0关注
5被推荐
IP属地:广东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2枚勋章

分享历史人物故事

  • 刘肥:汉初最大诸侯王,为何不敢与吕后分庭抗衡?

    2022-12-17
    图片
  • 富察皇后:乾隆一生的白月光

    2022-12-11
    图片
  • 1985年,杨振宁回国探望病危的邓稼先,特意问道:两弹的奖金有多少?邓稼先笑了笑,颤动着举起两只手指头答道: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总共20元。
    看着多年的好友笑得像个孩子,杨振宁不禁泪流满面。 邓稼先跟杨振宁是50多年的好朋友,俩人小时候是邻居,都热衷于物理学,先后考上西南联大的物理系,一起出国留学。 后来邓稼先回国,他们继续保持书信来往。 1958年,邓稼先工作调动,国家要造一个“大炮仗”,连妻子许鹿希都不知道他在哪上班,具体干什么。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戈壁滩上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标志着我们的国防自卫武器,成功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但流言也随之而来,当时国际上很多人都不相信中国能自己造出原子弹。 1971年杨振宁回国,邓稼先请示过组织后告诉他:我们的两弹,全都是自主研发的,没有任何“外援”。 杨振宁为之一振,他为祖国感到骄傲,更为好友感到骄傲,长年在外的他,深知当时我国的科研水平,跟外国的差距有多大,研发两弹有多难。 别人研发原子弹时,早已造出飞机军舰。而我们1958年的时候,才刚刚能生产出大卡车。 别人的设计团队,汇集了当时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其中还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而国家最先分配给邓稼先的,是28位应届大学生,其中大部分还是 非物理专业:学冶金的,学建筑的,甚至学英语的都有。 再加上原子弹跟其他飞机大炮不同,别人都藏着掖着,完全没得借鉴。 当年苏俄撤走所有专家时,就曾放下狠话:“中国20年也搞不出来原子弹。” 幸好,邓稼先当时默默顶住压力,迎难而上。 为了让那些非专业的大学生们快速入门,邓稼先一边给他们补课,一边找来经典书籍给他们研读。 “老邓讲课生动形象,层层递进,一点都不枯燥。我们越听越明白,越听越有信心。” 可当时的教育资源实在匮乏,有本理论经典,找遍全国只有一本俄文版的,还是邓稼先从钱三强那里借来的。 “这是全国唯一一本《超音速流和冲击波》,你们可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它!” 之后,邓稼先动员学生们一边翻译一边把书抄下来,大家都没有怨言,只希望尽快把这些经典理论琢磨透。 他们还经常讨论到三更半夜,人人都说邓稼先这个拼命三郎,带出了个拼命三郎的团队。 人才问题解决后,又迎来了计算的难题。 要知道原子弹的设计,每一个重要参数都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当时院里有一台104计算机,计算慢不说,还不能随便使用,大家得按分配到的时间,轮流使用。 因此,面对庞大的数据,邓稼先他们更多时候直接用算盘、计算尺和仅有的手摇计算器,甚至是纸和笔来计算。 有次为了算出一个重要参数,大伙反复验算了9遍,算了好几个月才敢拍板,草稿纸用麻包袋一袋袋装着,都塞满了一整间小屋。 幸好,进入实验阶段时,很多科研人才也主动回国了,但邓稼先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在加工原子弹的核心部件时,由于国内还没有精密机床,十分考验技工师傅的切割水平,为了稳住军心,邓稼先经常在现场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 他的宿舍里,电话就装在床边,方便夜里工厂有什么情况,能第一时间找到他。 有次半夜遇到状况,恰逢外面又下着大雨,经过一座窄桥时,水已经漫过桥面了,司机不敢贸然开过去。 “您是大科学家,这个风险太大了!” 没想到邓稼先坚定地说:“冲过去吧,他们在等着我处理故障。干咱们这一行的,出了事故就不得了啊!” 到了车间后,邓稼先埋头干了一天一夜,等故障清除后,他才松了口气。 每次做试验,邓稼先总是想尽办法降低成本,为国家省些钱,可他自己的身体成本,却早已置之度外。 因为经常出入车间,邓稼先免不了会接触到放射物质,行里人称之为“吃剂量”。 有一次开密封罐观看测试结果时,因为原有的防护装备挡不住新材料的放射性强度,邓稼先他们一下子“吃”了超出常量的辐射。 这样对身体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大家都心知肚明,但邓稼先从未退缩犹豫。 哪怕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容易疲倦,尿液早已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还时不时尿血,邓嫁先也没有理会,“只希望我们不要落后别人太多”。 后来在一次核试验失败后,邓稼先更是不顾众人阻扰,深入高危地区寻找丢失的弹头。也就在那次之后,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1985年,邓稼先被诊断出直肠癌,医生强制他留院治疗。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动了三次手术,止痛针从每天一打,到每小时一打,后背上的出血瘢有面盆那么大,嘴里耳朵里都出血。 好友杨振宁知道后,曾多次帮他找来国内没有的特效药,然而,效果甚微。 俩人最后一次见面时,杨振宁握着邓稼先的手问了开头的问题,感动得说不上话来。 几个月后,“两弹元勋”邓稼先病逝。 致敬我们老一辈的科学家们,感恩他们的只求奉献,不问回报,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 #发动态直通萌芽计划#
  • 1923年,胡适借口身体不适,要去杭州休养,实则却跟表妹曹诚英住在了一起。几个月后,曹诚英怀孕,胡适壮着胆子跟原配江冬秀摊牌。不料,江冬秀抄起菜刀,说了一句话,胡适乖乖回归家庭。
    江冬秀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丈夫胡适,异性缘有多好。 胡适是北大校长,学富五车温文儒雅,出国留学期间,就曾有位热恋女友韦莲司。只是后来抵不过胡母的压力,才回来迎娶早已订下婚约的江冬秀。 江冬秀也不是看不懂,每当她挽着胡适的手,散步在北大校园时,周围投来的异样目光代表着什么,无非说她配不上风度翩翩的胡适。 可是江冬秀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却自有一套“驭夫术”,以致胡适晚年直呼离不开她。 首先,面对婚姻的外来“侵略者”,江冬秀毫不让步。 一次,一位女学生来请教胡适问题,让胡适修改诗歌,言谈间俩人面对面越坐越近,周遭冒起暧 昧的泡泡。 江冬秀看到后,一语戳破它,她厉声训斥女学生“缺少教养,不懂男女规矩”。女学生尴尬离开,胡适此后跟异性 交流时,也注意保持君子距离。 然而,江冬秀万万没想到,她日防夜防,胡适却还是出 轨了表妹曹诚英。 当年,胡适借故去杭州养病,跟刚离 婚的表妹曹诚英住在了一起。曹诚英曾在女子师范学校读书,自带文艺气质,早在胡适的婚礼上,俩人就对上眼了。 多年后重遇,俩人更是一拍即合,他们同游西湖,花前月下,吟诗赋词,那种精神上的契合是江冬秀给不了胡适的。情到浓时,曹诚英甚至怀上了胡适的孩子。 胡适当下便想效仿好友徐志摩,打破包办婚姻,跟曹诚英重组家庭。 然而,江冬秀不是张幼仪,当胡适鼓起勇气提出离 婚时,江冬秀一把菜刀扔了过去,大声骂道:“你在外面风 流 快活,我在家辛苦操持,你还好意思提离 婚?” 胡适当场被骂得无地自容,最后的结局,曹诚英黯然退场,胡适乖乖地回归家庭。 而江冬秀这一闹,不仅捍卫了自己的婚姻,还像打开了名堂一样,周围很多夫人遭遇丈夫背叛时,也都纷纷过来找她献计。 其中,北大教 授 梁宗岱在成名后,也想跟原配离 婚。梁夫人一时慌了神,上门找江冬秀求救。江冬秀不但给她助威壮胆,闹上法庭时,还帮梁妻辩护,结果梁宗岱败诉。 其次,江冬秀比胡适,更了解他自己。 胡适虽然学识渊博,可是性格单纯,只适合教书育人,不适合走仕途之路。江冬秀多次劝胡适:“一家人不求有多富贵显赫,只求安安稳稳过日子。” 胡适起初不以为然,可后来,当他有过短暂的为官日子后,才觉得江冬秀的话多么有智慧。 他后来给江冬秀写信道:“若是不明大体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你跟了我二十年,却从不这样想,这是你在帮助我。” 江冬秀虽然没文化,可她懂得尊重有文化的胡适。 每当胡适呼朋唤友到家里来时,江冬秀总是给足胡适面子,烧一大桌子的安徽菜,嘻嘻哈哈地招待客人,有江冬秀在,家里就有烟火气。 抗战时期,江冬秀即便忙着逃 亡,也不忘顾存胡适的几十箱藏书,她知道那都是胡适的命根子,这让胡适十分感动。 而且,跟江冬秀生活的日子越长,胡适越发看到她的可爱之处。 到国外生活时,有次胡适笑着跟朋友分享一个小秘密,只见他拉开领带后端的小拉链,抽出一张叠得小小的5元钱说:“这边治安不好,太太说即便真的被人抢了,这还有5元钱,可以搭一辆计程车平安回家。” 朋友们听了,纷纷为江冬秀的细心点赞。 江冬秀爱好搓麻 将,而且赢多输少,曾借此来帮补家用。 后来一家人到台定居后,生活条件改 善 过来了,胡适便特意让秘书物色一座房子,专门给江冬秀打麻 将。 晚年,胡适自创一套“三从四得”: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夫妻俩携手走过风风雨雨,他们的婚姻被称为民 国史上的“七大奇事之一”。 @文小雅 张爱玲曾说:“没有用的女人,是最厉害的女人。” 江冬秀在事业上虽没什么建树,可在生活中却自有一套人生哲学,她懂得如何经营婚姻,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这才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胡适后来也由衷地敬佩江冬秀,因为他从妻子的身上早已总结出一个道理:“书中之学问,纸上之学问,不过人品百行之一。” 做学问,还是得从学做人开始。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发动态直通萌芽计划#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