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老李

新手老李

网易号

关注
38粉丝
4关注
518被推荐
IP属地:北京

网易号原创作者

9枚勋章

善于写作

  • 社交平台正在把人们的理性表达,强拽回幼儿园
    社交平台正在把人们理性的表达,强拽到幼儿园水平。幼儿园小朋友,基本上能表达吃喝拉撒的需求,但情绪控制方面仍停留在“不般配”的水平。印象中,真正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撒泼打滚、喜笑怒骂。他们从胎里带来的小小情商,无时不在提醒他们:越原始的办法越管用,想多吃奶就得会哭大声哭! 而对于提供给小朋友“哭”的社交平台,正在顺应幼儿园的智商水平,给会哭大哭不间断哭的小朋友更多展现的机会一一流量。这种现象,不是哪一个,而是普遍都处于“诉诸情绪有奶吃”的人类最初始的阶段;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这自然意味着年长的朋友,尽管需求再合乎情理、表达再符合逻辑、观点再利于社会,都是白搭!因为再合乎情理、再符合逻辑、再利于社会,都带不来利益。 利益指标,成了压倒一切指标的kpI!因为这个指标,确乎关系到平台的吃喝拉撒,或关系到他们还能不能正常的吃喝拉撒。 之前,我原以为光“今日头条”是这样,转了一圈下来,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他们宁可纵容“捉对打架”(比如“天津大婶”和“60后大姐”。。。太多了,想起来都恶心。),经年累月断章取义蹭胡锡进司马南流量的,不顾国家中立立场,饿乌战争选边站的,不符合以他们差一大截脑回路定义媚日媚美标准的),能调动网民围观,也不给那些理性人应该的流量。而平台如果不把持导向流量的价值观、不“助纣为虐”,那么包抬平台在内的延长线两头,都无以为继,没法生存。 所以,条友们必须清楚一点,你的展现量低并不一定是你的水平低,最大的可能是不符合幼儿园水平的一些网民胃口,而平台如果一意孤行唯才是举,下一顿很可能要喝西北风。
  • 贾玲郭有才这种“励志”当不得真

    2024-06-04
    图片
  • 说说胡锡进“一层半”的自媒体

    2024-05-31
    图片
  • 郭有才成了资本最后的“稻草”?
    这次郭有才非同寻常的爆火,首次让“一夜暴富”的梦想“白热化”,那些羞羞答答渴望凭借“一唱一跳”实现财富自由的贪念,终于有了“眼见为实”的行动依据。 而旋即赶到菏泽南站的各路大神的群魔乱舞,也揭示了“没啥了不起”的“郭有才效应”。郭有才眨眼间的爆火,被有些人一厢情愿地解读成“社会降低了攫取财富的门槛”,他们却不知道此间资本闪转腾挪的作用,更不了解被资本选中的概率堪比重大奖,存在着多大的偶然性。 不相信的话,可以历数此前莫名其妙爆火的城市和个人:淄博、哈尔滨、天津狮子林桥。。。于文亮、张同学、佛山电翰。。。你可以寻波溯源,分析究竟哪些点是他们爆火的共性和必然性? 大概率你不会找到,因为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占绝对说服力的共性。这一切,无非是资本洞悉人性,逢时按季推出的“励志”的标的。换句话说,倘若此前“一地一事一人”的爆火,多少还有点“聊以佐证、说得过去”的“来头”的话,此次郭有才的爆火,根本就是无厘头、走了“财富运”被资本砸中。 此前关于郭有才的报道虽“政出多门”,但万变不离其宗。郭有才在他仅有的花6块钱“术业专攻”的歌唱领域,没有展现出一丁点儿的创作才能;即便是为各路媒体和千万粉丝吹捧的“翻唱一亩三分地”,也乏善可陈,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硬凑成功“来头”的话,也只一点,那就是贫穷出身和10岁母丧。 上述叙述,我觉得是凡想复制郭有才“成功之路”的人,他们比我门清儿。 郭有才的爆火,可以看作资本的摊牌,它头一次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大大方方揭去了“遮羞的面纱”!这也反映出资本贪得无厌的可耻性,同时也折射出资本的嗅觉是多少的灵敏、超前、精准,它明显嗅到了以后靠“忽悠”赚钱的风险性。 郭有才,不排除是资本最后捞一把的“稻草”。
  • 主流媒体点名郭有才:还会错吗?
    原来我对郭有才的爆火总是不以为然,然而自从主流媒体下场后,动摇了我的态度。阿Q正传里有句话:“赵太爷说对的,还会错吗?他田天就有二百多亩!”有二百亩田地的主流媒体发声,足以震摄一大群像我这样的人。 于是乎,我将功折罪,抓紧提醒那些想吃“有才”流量的人一一这个像民国出土文物的25岁菏泽男孩,他的确太“有才”了。“有才”到整数的年龄关口丧母,这让最接近他的9岁和11岁都孩子都没法模仿,像高考一样,一分之差就先淘汰了一大拨;在6块钱买的声乐资料辅导下,让他的嗓音从刺耳的喇叭进步到破锣。。。但黑格尔说,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合理,有志者当先走一步! 需要提示的是:当初郑智化唱《水手》爆火后,大街上随便一个拄拐杖的过马路,都是举杖拦截汽车;《纤夫的爱》爆火时,进家门儿见到老爹的第一句话,都是“哥哥”你去后头;再往前捯,那会儿说喝清晨第一泡尿能治疑难杂症,眼见着马路上拆了好些公共厕所。。。说了半天,想蹭有才的流量,这会儿应该多备些复古的西装,最好带着发霉的味道,越冲越好;抽空再拿假发辫些大背头,要那粘在一起的缕缕长发,然后多抹些地沟油。。。最难的是那“白面儿”抽多了的惨白形象不好模仿:倒也无妨,让摄影师准备好,你多喝点工业酒精,然后对着马桶抠嗓子呕吐,吐完立即抬起脸给摄影师连拍。 这一切都准备停当后,去外边给烧烤摊订做一个大号广告牌,上书:10岁丧母!
  • 司马南的“卖惨”其实是“卖乖”

    2024-05-19
    35跟贴
    图片
  • 郭有才的爆火,只有一点无法复刻
    山东菏泽小伙郭有才火了,他翻唱的老歌《诺言》,在网络受到热捧。我急切地翻开各路媒体的报道,无论如何也研究不出他爆火的秘诀。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四个字是“10岁丧母”! 而除了这条,郭有才的爆火别的方面都可以复刻。比如上午唱歌、晚上支个烧烤摊,在大背头上抹些烧烤油,找一身他老爹不穿的大号西服,往身上洒些孜然辣椒面,不唱《诺言》唱《是否》《酒干倘卖无》,当然歌曲年代越久远就越能勾起70、80后的满满回忆。 互联网这么发达的时代,搞定这些分分钟的功夫,但有一点无法复刻:10岁丧母!我研究了各路媒体的报道,也只有这一点惟郭有才所独有,至于说其他,什么励志、优秀。。。云云,真的没看出来哪些为郭有才所独有。 创业失败、支烧烤摊、找个女朋友、上午唱歌晚上烧烤。。。这难道不是每个正经的适龄青年该干的吗?横不能游手好闲天天蹲在家里啃老吧?所以除了他一身民国时期的打扮,真的没看出来哪方面励志。 而分析主流媒体的报道,看到最多的是“劣质正能量中毒”,大意是一昧使用“内心正义感”和“道德感”,摒弃其他观点和事实。而这种现象是社交平台信息茧房造成的,按着平台理解的“正能量”黑夜白日地推送。 所以在这里提醒那些看到郭有才爆火心里便不淡定的网友们,郭氏有的你比他一点都不差,无论是你善良正直的品行,还是努力向上的拼搏精神,你都不落后,唯一无法复刻、也是媒体着力打造的“励志人设”:“10岁丧母”。
  • 郭有才值得这么捧吗?
    怎么也想不出郭有才爆火的原因,尽管看了那么多主流媒体的报道,深文周纳给他总结出多少条,总觉得与眼下的火爆程度,难以形成逻辑上的自洽。 从出身看:一名普通的农村娃,10岁丧母,家里穷早早辍学打工,经历过创业失败,花了6元钱购买教程自学唱歌。非要找点同情的理由,就是10岁丧母。 从作品看,翻唱的是上个世纪的老歌《诺言》,我特意看了一下歌词:“我不明白这世界为什么,会让我感到那么多伤悲。。。” 这“这世界让我伤悲”满满负能量的文字,眼下很难见诸各个社交平台,有兴趣的不妨试试。而假如再与“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雨雪搏击流”相比,简直就是叫人萎靡不振的靡靡之音。 从个人形象上看,惨白的脸、大烟抽多了的身板、抹了胡涂油的大背头。。。妥妥一个民国时期破落且穷酸的知识分子,最大的学问就是知道“茴”字有几划。油头垢面、胡子拉碴,隔着屏幕能闻到孜然粉+辣椒面味儿。这颓废的形象和废弃的车站倒是蛮搭,但乘公交坐地铁进商场,暂时就别打算了。 为了更有说服力,一些媒体楞是从郭氏“身上看到‘大衣哥’,看到‘旭日阳刚’乃至王宝强的影子”。无论从先天各方面的条件,还是后天创作创新的本领,前者都不具备与后三位摆一起的素质,也不知道这媒体小编啥眼神。 说了半天,我想表达的是,郭有才以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牵强附会的“正能量”,不值得各路媒体和网友们这么捧,他身上并没有多少励志的故事可挖,这点从各路媒体那点可怜的事迹可见一斑;之所以爆火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但不可复制,就好比偶然碰到胳膊肘的尺神经能让你浑身发麻一样,但你存心却很难达到。 郭氏的爆火,再次证明“刻奇心理”的神秘性:当一个人哭不是为了悲痛,而是因为应该悲痛;笑不是为了幸福,是应该感到幸福;捧郭有才不是因为他“有才”,而是环境因素应该捧。就是典型的刻奇心理。 从春节期间因减掉100斤肉而爆火的《热辣滚烫》,到这次郭有才的爆火,我读出来的是普遍的空虚和心灵的荒芜,这种情况下的一部电影一首歌都是棵暂时安放心灵的“稻草”。
  • 别强硬地把“华为”和“爱国”绑一块
    最近有人发视频诅咒华为,说华为倒闭那天他要大摆筵宴,以示庆祝。被@华e科技的小编怒怼,并给他起个外号叫“物种”。 不管是那个盼着华为倒闭的“物种”,还是这个@华e科技的小编,我感觉俩人都搭错了神经,措词仿佛刚从马桶里打捞出来。 先说那“物种”。 表达对华为的不满,甚至诅咒很正常,也大有人在,比如被华为开除的员工、买到华为问题手机又没得到圆满的处理、国内同行的竞争者,甚至于对华为与“爱国”捆绑一块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些人,对华为发出“不友好”甚至“刺耳”的声音再正常不过。 然而,这种声音从那个遭天谴的“物种”嘴里发出,却让人感到真实的齿冷,特别是镜头前表现出的那副猥琐、阴暗晦涩、幸灾乐祸、粗鄙用语,甚至视频里那让人联想到太平间的惨白背景,着实阴森恐怖,让人阵阵发冷。 但话说回来,一个以生产通信信息产品为主的企业,动不动能牵动一个国家老百姓的神经,也颇耐人寻味。 既然就是个普通的民用商品,而且可以替代可供选择的国内外同类产品大把大把,为何会“牵一华为而动全民”?这里暗含的密码:要么一厢情愿地把华为抬到了一个它根本无法企及的荒唐高度,要么就是质朴的百姓,无形中为一种意识形态所捆绑。 事实上,华为在“不买华为,就是不爱国”“爱国就选华为”的营销宣传下,确实捆绑了许多爱国民众,同时在被他国屡次制裁下,自发地生出为“爱国受伤”所感动所激励所共情,总之,华为的政治意义早已超出了它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内涵。 华为,俨然成了爱不爱国的试金石,一个商品被赋予如此高的意识形态的意义,不但华为本身没想到,连当初蓄意捆绑的人,也始料未及。 但这种“显性爱国”的方式,被更多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洞悉后,初衷也许会走到反面:凭什么打个电话,还得选择用什么手机?凭什么,性价比高于华为的xx手机,我却不敢用? 用什么牌子的手机,不代表爱不爱国;爱不爱国,不是体现在一部手机上。
  • 劝分的那位主持人,你要是一硬到底,我说这些话会更有底气。
    据《极目新闻》5月14日报道:青岛街头一对情侣拒绝采访被主持人劝分手,电视台做出停职接受调查处理。 由本单位发声,做出“停职接受调查”处理的决定,此前听多了,每次看到这样的“安民告示”,我后边一定跟着句脏话;然而,这次因为一句“分了吧”被停职,我替女主播不值。 最最最浅显的常识是:没有哪一段婚姻是因为一句祝福或一句诅咒而存亡的,结婚典礼上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白头偕老”,但密月没度完分道扬镳的,多了;同样,天天盼着人家两口子“劳燕分飞”你插上一脚的,也大有人在,结果呢?还不是一枕黄粱。 我想说的是:那被采的情侣究竟啥情况啊?对俩人的关系太不自信了吧?主持人一句“分了吧”,你们就担心一语成谶打哆嗦了?如果连一句话都禁不住的关系,不如趁早“分了吧”。 其实,女主持人如果也顺着我这一逻辑坚持到视频最后坚称“分了吧”,我这些话更有底气和支撑,同时也更佩服她的“远见卓识”。遗憾的是,最后她改口了,模糊了,更有些退缩了。 事事难料,也许这对情侣有一天要感谢这位女主播,假如早听她的“分了吧”,两人结局会比当初“打肿脸充胖子”要好,要好得多! 此时此刻,我真心劝那位没露脸却很暴燥的被采男性,今天被你破锣嗓子一遍又一遍逼人道歉的事应该好好牢记:今后你有了孩子一定要教他(她)好好说话,特别是从事教师、医生、推销员、律师等卖“嘴皮子”赚钱养家工作的(当然也包括干主持人这行当,前提是你的孩子也能长出百里挑一的模样)。 不然,这女主持人今天因你造成被“停职”的“因”,就是将来你孩子的“果”。当然了,你的孩子如果从事不用语言交流也能赚钱的工作另当别论,比如常年守在焚化炉旁,交不交流倒也无所谓一一到那的人,大概率已不会交流了。 之所以这么强调“语言交流”这四个字,我是想表达,既然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人”,就一定会有情绪波动的时候。就拿采访这对“不过520”的情侣来说吧,也许几分钟前,那女主持人刚和她的另一半有过沟通,结果对方很扫兴,不容置喙地说“今年520不过了”。气愤之下,女主播当然也没什么好听的:“分了吧。” 巧就巧在,在后一分钟街采时,碰上像她的另一半一样表达的你俩:“不过”。而主位女主持人还没从跟她的另一半对话中清醒过来,顺嘴搭了一句“分了吧”。 当然,这些都是常识性推断,但应该承认的是,当下社会的人们戾气普遍重:得饶人处且饶人。
  • 不知为什么,我从哈尔滨地铁男同学的辨驳中读出了“滑稽”
    5月13日,哈尔滨地铁里一男同学义正辞严以“我们中国讲究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辨驳“传教阿姨”引来乘客阵阵掌声,在网络上泛起舆论涟漪。但我从男同学的辨驳中,读出的却是“滑稽”。 首先,辨驳内容与“传教阿姨”宣传神学(从男同学的话语里听出来的,视频自始至终未听到“传教阿姨”的声音)“文不对题”“鸡对鸭讲”。假如“传教阿姨”讲的“上帝是造物主”的话,你拿“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回怼算怎么回事?前者属于哲学范畴,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跟哲学不哲学没有半毛钱关系,说的是一个民族对待文化的态度。拿“态度”怼“内容”,就跟老师叫学生回答问题,不挑学生答案的毛病,而指责学生站立姿态不对一样。 反过来说,“传教阿姨”发表的言论假如涉及到诋毁诬蔑贬低我们中华文化的,那男同学“我们中国讲究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番论述,则是针锋相对,鞭辟入里。 其次,在男同学展现出来的姿态上,我也感到“滑稽”。男同学自始至终表现出来的姿态都是大义凛然,而在一个地铁车厢里,面对的是一位同胞阿姨,辨驳的内容又不是“存亡继绝、你死我活”的大是大非问题,大可不必摆出一付对付国民党反动派、美帝国主义的架式,再者说,多大点事呀?我理解男同学的姿态,是为自己的正义果敢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感动,但芝麻大的事都能激发你如此的冲动,这样的心态和修养,将来怎么可能有耐心教学生? 第三,我之所以说从男同学的表现上读出“滑稽”,其实包含着对他过于“敏感”的不解。男同学势如演讲的“我们中国讲究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在遇到一位阿姨在逼仄的地铁空间里唠叨几句“上帝造物主”、我佛慈悲“阿弥陀佛”时,就变得“文化”不“自信”不“自强”了?有句话说“心里越缺什么就越爱嚷嚷什么”,一个天天嘴里喊着“自信自强”的人,缺的也许就是这两样东西。 还有,我对男同学的过分“敏感”也持不支持的态度。刘震云讲过一句话,我觉得搁在这很合适:“我们确实是一个弱小的民族,只有特别弱小的民族,才会急切地、焦虑地想把自己展现给别人。”这位男同学的急赤白脸的演讲,我理解就是在“急切地、焦虑地”展现。老一辈领导人曾经谆谆告诫一些同志:让别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 在建筑物前面挂一个牌儿牌儿:注意雨雪!
    水火无情。事实证明,雨雪也无情! 不是“连日降雨”的影响,我相信梅大高速不会发生多人殒命的事件;不是积雪的缘故,去年哈尔滨那个体育馆,不会让11名运动员顷刻间撒手人寰。 百年不遇的天灾,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人类发展史上无法躲避的“不可抗力”。这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不可抗力”,跟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发达、执政理念统统无关。但这些“不可抗力”,反过来,恰恰证明我们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多么的科学、前瞻、与时俱进。 这些年,我们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克服了先人无法克服的困难、突破了几代人无法逾越的瓶颈,取得了世人瞩目、人人竖大拇指的成就。但百密一疏,客观地看,也暴露了一些小节上的短板。此番议论,也就是由连日降雨导致的“梅大高速事件”短板引发的。 顺着“因连日降雨”这一因素导致的灾难,我联想到了三年前河南郑州2021年7月发生的“百年不遇”的暴雨,和往前推一轮的2012年7.23北京的大暴雨。相隔十年的两次“百年不遇”,都让当地人民遭遇无妄之灾。这是惨痛的教训。 因雪致灾,去年哈尔滨体育馆是典型案例。好在岁末年初的哈尔滨借“款待南方小土豆”成功搬回一局,但那11名遇难者的亲人们,高兴之余,恐怕无法发自内心的释怀。看到因冰雪带来的热气腾腾的喜庆,他们同样会联想到因冰雪给自家带来的一生都无法磨灭的伤痛! 把教训罗列在一起,有些突兀,但不过是鸡蛋里挑骨头,白碧微瑕。古有拯救老百姓于苦难之中的夸父逐日和女娲补天,今天执政为民的各级政府怎么可能懈怠? 但借此提醒一句,今后凡遇公共性建筑设施,最好在醒目的位置挂个牌儿牌儿:注意雨雪! 先声明,不是“有资质的媒体发布的相关内容”,不知道按照《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能不能通过。
  • 梅大高速倏忽之间死了48个人,你咋找理由都离不开“人祸”的“基本盘”。
    据媒体披露,这路段4月底刚刚经过了“不合格不放过”的“体检”,距凌晨事故发生的5月2日,顶多隔了二三天。 体检的结果,一定是该路段“平安无事”。不是这样的结论,我相信,没一个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开放这一路段! 这样的结果,当然包含“连日降雨”的不利因素。也正因如此,我猜测,之所以选择在四月底对这一路段进行“体检”,一是降雨的因素,二是“五一黄金周”的扎堆效应。换句话说,不是连续降雨,即便赶上“五一黄金周”也高枕无忧一一这路段又不是没过过“五一”;不是黄金周,也大可不“兴师动众、全面体检一一平时这路段,一天过不了几辆车。可偏偏是这“平安无事”的结论,让48个无辜的生命撒手人寰。 我丝毫不怀疑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的处置措施和义正辞严的官宣,都是积极应对的诚意满满。这是起码的天地良心,当然不排除:一,对自己工作失误的弥补、对伤亡惨重良心上的救赎;二,借发布会的“规定动作”,安抚民众、交差上级。总之,既是规定动作,也是下一步事件、个人走向的垫底。 谁都清楚,这事故的性质和发生路段的不可隐瞒性一一光天化日之下发生在驰目骋怀的高速公路上的事故,绝非黑心的小煤窖也不是不起眼的小作坊,更不比暗无天日深不可测的掘煤场域。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为因素一一一切其他因素的“基本盘”!而这一“基本盘”的根源非常简单,就是峨冠博带的大会小会指指点点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不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这么大的隐患完全可以发现;不是官僚主义,不会让“一纸结论”遮住发现隐患的双眼! 事实上,因这“两个主义”造成的灾难不胜枚举!去年哈尔滨体育馆坍塌造成11名运动员殒命,是这两个主人作祟的原因吧!当时那个体育馆也刚刚接受了安全检查。类似被“两个主义”坑惨了的事,俯拾皆是,不过是危害程度上的区别而矣。 有人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就是不爱国、给政府添乱!假如是不爱国,可以找各种客观的理由(比如连续降雨)迷惑你,开脱罪责;假如不爱国,就唯恐天下不乱、国家不乱,趁你病要你命,坐拥渔利。
  • 精神错乱?狗不作声主人替它狂吠
    斜刺里,一条狗冷不丁扑向一胆小的男子;男子惊慌之余,下意识地向狗怼了句脏话。谁承想,狗没在意,苗条的女主人不干了!妖精似的一个箭步窜上来,疯狂地吆喝那男子:凭什么骂我的狗?! ​4月29日,哈尔滨市街头发生的这幕,吓呆了许多遛弯百姓,人们一下想起了多年前王刚老师演播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一刀刀见血,步步惊心。 黑衣黑裤棕红色头发女子,从暗处扑向那名男子,声嘶力竭地喊:我狗吓着你咋啦? 男子百般解释,黑衣女子不依不饶不为所动。一旁的肇事狗惭愧地耷拉下了脑袋。 女子如此狂噪、情绪如此诡异,直让人想到精神错乱! 医生讲精神错乱的典型症状有三点:一是幻觉,产生幻听症状;二是妄想,产生被害妄想;三是情感障碍,比如该悲伤的时候大笑,该道歉的时候狂吠。 初步诊断:哈尔滨的这位黑衣棕发女子,症状比较吻合。 但患精神错乱的,不一定非得是遛狗之人。也是4月29日这天,海口发生了一起骑电动自行车女子闯红灯被处罚的事件。女子从开始的不配合到配合,经过了几分钟的过程,最后警民以为“皆大欢喜”;旁观者习以为常也都没当回事。可是远在天边的自媒体“旁观者”不干了,狠呆呆地喷那些企图澄清事实的人:“不可告人的秘密”、“骨子里早就变质的汉奸和走狗……”。 这人啥模样我很好奇:莫非也是棕红头发黑衣黑裤?要不然,怎么一南一北一个腔调一个配方? 有些好心人极力为这种现象找台阶:生活节奏快、职场竞争激烈、年轻人压力大。。。云云。 即便上也“台阶”都是事实,也不能犬尊人卑、枉顾事实、蔑视常识。归根结底,还是弱势者心态造成的。不论碰上啥事,眼下很多人潜意识第一个萌生的就是弱势者心态一一甭管有理没理,反正我是弱势群体;光脚的,还怕你穿鞋的? 那位遛狗的女士因为狗被骂,激发了她弱势者心态,所以,她要用夸张的声嘶力竭来抵御被狗吓傻了的“入侵者”;那位给人家扣上“汉奸和走狗”大帽子的“评论家”,也是借题发挥,抒发受迫害的情绪。 医生说,治疗精神错乱,首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强锻炼,其次是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免得喊破嗓子如犬吠,更不要乱扣帽子,以为谁都跟你似的。
  • 想不到“海口女子闯红灯”这事,居然能在互联网上形成一个小小的與论漩涡。有人质疑执法者“用力过猛”,有人说视频“掐头去尾”,更有人习惯性地喷公知“不可告人的秘密”、“骨子里早就变质的汉奸和走狗……”。这都哪儿跟哪儿呀?
    一句话完全能讲清的、再平常不过的一件生活琐事,居然被一些人搬出阴谋论上纲上线大言不惭。。。 我真觉得小题大做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有讨论的必要吗? 闯红灯被罚应不应该?不配合,给你拽下来做得对不对?这是小孩子都懂得的常识。至于有人说警察执法力度过大,可这力度该怎么把握?莫非要拉着那女子的胳膊“试错”?说,女士,你看我这么大劲儿行吗?不行劲再大点,要么再小点儿?这又不是洗浴中心的挫澡师傅,哪能保证力度正好啊。这就像两口子马路上吵架,爱人一堵气站那不走了。你苦劝6分钟,之后强行拽她离开。我想知道,你是不是也会带着些火气用力过猛?但绝对不会造成伤害,这也是常识。 还有人说,应该把教育劝导的那6分钟也放出来。我都觉得可笑。批评教育没看过?最“激烈”的拽人部分,我都觉得耽误功夫不值得。 有些人就是吃饱了撑的,无事生非,小事弄大,挑逗情绪,博取流量。有句话叫: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有哲人说,一个社会的常识越多,妄言就会越少。妄言少了,妄为才会少。妄言只令人心烦,妄为才令人忧虑。 我深韪之说。
  • 票房惨淡怪司马南?这样实在不公平
    2024-04-29
    1162跟贴
  • 为闺女讨公道,爸爸在所不惜!

    2024-04-22
    图片
    02:18
  • 河南新乡女孩父亲打9岁校霸的事,得到了网友一边倒的理解和认可,对男孩妈妈发声的愤怒,更加坚定了“打得好”的立场。
    网友们支持女孩的父亲,是代入了自己的感受:“换做我是那个女孩的父(母)亲,我生不生气?我该咋办?肯定也是打那个欺负我闺女的孩子呀!”事实上,一边倒支持的背后,是女孩的父亲替普天下的家长们出了口恶气!打得好,做得对! 网友们一边倒的支持,还有一层原因是邯郸3个小恶魔留下的阴霾尚未散去。人们对那个被残害的同学,给予了一辈子从未有过的同情。人们的心在跟着那个孩子滴血,随着案件细节的曝光更变成了淌血,甚至到最后都不忍再了解更多的细节,防止自己“失血过多”。 被害男孩也是长期遭霸凌却呼天不应,假如那男孩的父亲跟这位伟大的新乡父亲一样,早发现、早上心、早出手,何至于抱憾终生? 人们之所以嫌恶校园霸凌,一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二是有对“无力回天”的报复!本来对改变大人之间弱肉强食已不报希望,但这种情况竟然还要延伸到寄希望的下一代身上?结果只能是深深的绝望一一“老子被欺负,忍了;怎么着,还要欺负我的下一代?” 邯郸3个小恶魔,提醒人们绝不能重蹈覆辙,从案发那天就暗暗憋了一肚子的气:我的孩子假如有一天被霸凌,我将不顾一切地保护我的孩子! 人们对于“大打小”的认可和赞同,也是对学校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态度狠狠抽去的耳光。学校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不负责孩子们的安全。这种情况下作为家长我该怎么办?只能靠家长下场伸张正义,保护自己的孩子,别人执望不上! 假如,邯郸的那个父亲看到这则消息会怎么想?我猜想,他的第一反应是后悔未及:假如像新乡的这位父亲,哪至于我儿被残害、哪至于肝肠寸断盯着自己的孩子尸体被解剖。 我记得他当初表示:爸爸一定替你报仇!如果可以假设的话,我相信作为父亲宁可被行拘、被判重刑,也甘愿挽回他曾经的失误!
  • 81岁的大爷还有“花心”!
    看到这则消息,估计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老爷子是咋保养的,耄耋之年油箱还不空? 其实深想一步,这事恰恰印证了一个事实:百姓有钱了、内需扩大了、安享高枕无忧可以尽享太平了。。。 很难想象,倒回去多少年,吃不上、穿不上一家人嗷嗷待哺的时代,能够有这样的心情、体力和“雅趣”。 但回过头来不得不说,涉事的81岁这老爷子多少有些不自量力,你除了油箱体力是长项,其他方面恐怕不多。假如你擅长画画,或者在物理化学生物天文某一方面有专长, 估计再长几岁也不至于找个50多岁的大姐,二三十岁的也保不齐。 说来说去,能吃几碗饭得自己掂量,没那金钢钻,最好别搅磁器活儿。有一天,你有大把进项、至高的荣誉,甭管28还是36,自会找你来。 又想起前些年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不干人事儿,是让你们丫挺的吃得太饱了!吾深韪其言。
  • 按当地银行要求,江西轮椅老人坐三轮机动车“刷身”取钱。
    围绕一张“有图有真相”的画面,涉事银行不出意料地招来负面舆论。眼下网上有种声音,说银行已出面做出解释,老人其实是到银行对面的医院看病,顺便来银行取钱。 不论银行有没有解释,和这一解释是否属实,都不妨碍公众对银行持否定的看法;而这一否定的看法,是银行多年以来以强势高傲牛x示众,“作”出来的;是百姓在与银行打交道过程中,不约而同感受出来的。这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就跟哪儿丢了东西必先怀疑曾经的小偷一个道理。 所以不用有人出来带节奏,这事儿发生在“有前科”的银行身上,再配一幅“三轮车上坐着轮椅老者”的照片,就ok了。 重庆燃气公司解释多收费,是由于燃气表“异动”引起的,老百姓不买账不认可,也有着和“江西银行”类似的原因:都是日常生活中,老百姓被这些顶着“国”字号的名,却干着不法商贩的勾当,坑苦了坑怕了。 典型的是,由于银行自己的失误多给了储户的钱,他们仍然“又臭又硬”,立逼储户从速退款,否则以“非法占有罪”法庭上见;而储户想追回银行少给的钱,则得跑断腿、脱层皮。匪夷所思的是,两者面对的是“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同一个规则。 同样的,燃气公司可以莫名其妙地多收用户的钱,而用户面对“欠费断气”的规则,根本没有缓冲的余地。 遗憾的是,这样的事在不同的部门行业办事大厅却屡见不鲜:少一张证明,办不成事──不管证明我爹是我爹多么荒诞;少一分钱,你住不了院──甭管你是胃穿孔还是心绞痛;凑不够赞助费,你上不成学──谁管你学习优秀不优秀。。。 当社会一切面向市场、价值统一到货币成为价值观,无论啥企啥业啥承诺啥服务,都一个标志性的动作:追着钢蹦东跑西窜。 改变百姓刻板印象,摆脱定式思维,得从这企那企做起,否则随便贴个照片都可能是有图的“真相”。 这个“江西银行”也许当了把背锅侠,但对于整个银行系统,老百姓磕碜你们几句,不冤!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