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倪历史

端倪历史

关注
23粉丝
19关注
1318被推荐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5枚勋章

1次获得编辑精选

品读中国历史
IP属地:福建
更多信息

  • 宋蒙战争为什么可以持续40余年?

    2025-02-15
    1跟贴
    图片
  • 努尔哈赤时代的权力博弈解析

    2025-02-14
    图片
  • 周平王是被迫东迁的吗?

    2025-02-12
    图片
  • 【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的重要历史现象,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次繁荣和多元化。这个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新思想的需求,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各种思想学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等。他们各自阐述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传统的“礼崩乐坏”使旧有的贵族垄断教育制度瓦解,大批士人阶层崛起,为学术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民间办学兴盛,学者开始独立传授学问,各学派兴起,形成了思想上的“百花齐放”。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末期,诸子百家思想逐渐整合,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导,但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精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成为正统思想,但诸子百家的遗产继续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也为世界哲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史料来源:《史记》《先秦学术概论》《诸子百家》
  • 南宋为何要联合蒙古灭金?

    2025-02-08
    图片
  • 【稷下学宫】始建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的田齐桓公时代,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而得名,是齐国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以包容开放的学术环境和广聚英才的规模而闻名于战国时代。
    稷下学宫作为当时百家学术繁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春秋战国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子、鲁连子、荀子等。 稷下学宫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家和政治人才,为齐国及其他诸侯国输送了许多有用之才。学宫学者还为齐国君主提供治国方略的建议,成为齐国政治决策的重要智囊团。荀子等著名学者在学宫内授徒讲学,其学术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评价稷下学宫:“齐国做事总是大手笔,而稷下学宫更是名垂百世的文化大手笔。我在考察各种文化的长途中不知多少次默默地感念过稷下学宫,因为正是它,使中华文化全面升值。”史料来源:《史记》
  • 陈亮的《中兴论》为什么没被南宋采纳?

    2025-01-18
    1跟贴
    图片
  • 犬戎之祸如何毁灭西周?

    2025-01-15
    图片
  • 【争夺九鼎】是战国时期的持续事件,涉及多个强大诸侯国,包括秦、齐、楚等。九鼎是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重要符号,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九鼎历史可追溯到夏朝初年,当时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从此九鼎便成了三代传国之宝。
    周王室东迁后,九鼎被迁道洛邑(洛阳),保存在周天子控制的王畿之内。到春秋战国中后期,周王朝力量不断衰落,各路有实力的诸侯们都蠢蠢欲动,围绕九鼎,展开较量与争夺。例如楚庄王带兵来到周朝都城洛邑,试图夺鼎,周定王派使节见楚王,楚庄王向使节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这就是“问鼎”一词的由来。 战国后期,秦国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其扩张目标也瞄准中原的九鼎。楚国作为南方大国,在与秦国的争霸中始终不愿放弃对九鼎的象征性掌控。据史书记载,秦昭襄王时期,周赧王(周朝最后一位天子)被迫向秦国交出了实质的王权,周王室名存实亡。 九鼎的最终下落却成了一个谜。有传言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也有人认为九鼎被周王室销毁以铸铜钱。不论九鼎的真实下落如何,其在中国历史上的象征意义是无可替代的。史料来源:《春秋公羊传》《史记》《资治通鉴》#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完颜亮南侵宋朝为什么失败了?

    2025-01-11
    图片
  • 周幽王真的烽火戏诸侯了吗?

    2025-01-08
    图片
  • 【丹阳、蓝田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12年,是秦国和楚国争夺汉中和巴蜀地区控制权的关键战役,也是秦魏韩联盟对楚齐联盟的整个战局一部分。就在这一年,张仪欺骗楚怀王,要其和齐国断交,秦国就割让六百里商於之地,离间齐楚,楚怀王中计,张仪称给六里地,楚怀王恼怒不已,发动大军进攻秦国。
    秦国樗里疾率秦军与韩军在丹阳击败楚军,楚军溃退至蓝田,秦军乘胜追击,双方在蓝田地区展开最后的激烈交战。楚军被斩首八万,楚将七十余名被俘。楚军只能连夜撤退并向秦国割地求和。丹阳、蓝田之战使得楚国军力损失惨重,楚国几大家族之一的屈氏宗族更是元气大伤,将领被虏,封地被夺。 战役使得秦国完全控制了汉中,这一带是秦、楚、巴蜀之间重要的战略地带,秦得汉中后,能加强对巴蜀的监控,进一步将汉水流域与长江流域打通,彻底排除了楚对秦国核心地区关中地区的威胁,并且掌握了对楚军事行动中的战略主动权。 丹阳和蓝田也成为秦国防御楚国的前沿阵地,为秦国未来的东进扩张奠定了基础。楚怀王的外交策略也开始受到质疑,楚国的国力逐渐衰弱,为后来屡屡败于秦国埋下伏笔。史料来源:《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到底什么样的国策才能救南宋?

    2025-01-03
    图片
  • 【齐破燕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14年的战国中期。此战的四年前燕王哙{kuài}禅位于相国子之,子之上位后推动改革,导致国内大乱。而齐国在宣王统治时期(公元前319年—301年)国力达到鼎盛,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齐宣王推行“王道”称霸政策,以强权干预他国事务。
    趁燕国内乱,齐宣王派匡章率军,五十天内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但齐国士兵的军纪败坏,燕国各地开始反抗。赵、魏、韩、楚、秦等国也在谋救燕国。赵武灵王派乐池护送在韩国的燕国公子职(即后来的燕昭王)回到燕国。 前312年,秦惠文王为防齐国彻底消化燕国,联合韩、魏在丹阳及濮水沿线与齐、宋展开交战,秦军大败齐军。齐国不敌各方压力放弃对燕国的占领,使燕国得以复国。齐国虽然在此战中短暂扩张,但因对燕地的残暴统治和后来的失败,国家声誉受损。燕国通过复国并重建实力,依然成为战国后期的重要诸侯国之一。 史料来源:《史记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战国策 卷二十九 燕策一》《资治通鉴 卷三 周纪三》#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西周最后的中兴

    2025-01-01
    图片
  • 宋高宗能打胜战为什么还要求和?

    2024-12-31
    6跟贴
    图片
  • 【秦灭义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向西北扩张的重要历史事件,真正覆灭是在公元前272年。义渠又称仪渠、戎,是古代西戎部族国家,活跃于今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在战国时期,义渠占有今天的陕西省北部、甘肃省北部和宁夏等地,与秦国形成对抗关系。
    义渠在公元前4世纪达到最强盛,秦灭义渠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多次战斗公元前444年,秦国攻打义渠,俘虏了其国王。公元前430年,义渠攻打秦国,兵锋一度抵达渭河。公元前331年,义渠戎内乱,秦派庶长以平乱为由出兵,义渠开始衰落。 公元前327年,义渠王屈服,向秦称臣,秦在这里设县。公元前318年东方五国合纵伐秦,义渠亦在背后袭秦,使秦不得不分兵对付义渠。公元前314年秦向义渠大举进攻,得25城,让秦国在西北的势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义渠仍为秦西方隐患。 最终在周赧王四十三年 (公元前272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并发大军灭义渠,将其地置为陇西、北地和上郡三郡。秦灭义渠消除了其西方的重大威胁,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打下了良好的后方基础,也体现出了秦国对边境统治力的增强。史料来源: 《史记》〈匈奴列传〉《今本竹书纪年》#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西周为什么会出现“共和行政”?

    2024-12-28
    图片
  • 南宋为什么开局就偏安一隅?

    2024-12-27
    图片
  • 【秦灭巴蜀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16年,是战国时代秦国攻灭蜀国和巴国的一场战争。战争背景是古蜀国末代王{芦子霸王}封弟弟在汉中为新苴侯,苴侯与巴王私下友好,然而巴国与蜀国算是世仇,巴国和蜀国在这一时期都陷入了内部纷争。
    蜀王讨伐苴侯,苴侯被迫出走巴国,巴国请求秦国出兵。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假意救援苴、巴两国,实际上是想吞并巴蜀之地作为攻楚的跳板。张仪和司马错制定了以快速攻占蜀地为目标的作战计划,秦军为适应巴蜀复杂地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包括修建战道(即便道),用于快速调兵。 秦军进兵蜀国,蜀王开明十二世兵败退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及太子皆死于白鹿山。其后秦军顺道向东灭了巴国,俘虏巴王及苴侯返归秦国,巴国及苴国皆亡。秦国灭巴国、蜀国,向西南拓展领土,达成司马错最初讨伐蜀国的"广地"、“富国”、"强兵"三个目的。 秦国也因此去除出关讨伐六国的后患,巴蜀两地更成为由西南方讨伐楚国的基础,从水道可通向楚国,对其后的黔中之战与鄢郢之战有极大的影响。"秦灭巴蜀之战"是秦国一统天下迈出的重要一步。史料来源:《华阳国志 卷三 蜀国》 《史记 卷五 秦本纪第五》《资治通鉴 卷三 周纪三》#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煮酒论史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