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地处云南大理云龙县,是一个相对偏远的村庄。唐《蛮书》所载“细诺邓井”,即为此地。自汉朝开采盐井以来,村名“诺邓”沿用至今,从未改变,被称为“千年白族村”。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坐落在山坡上的诺邓村。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在汉武帝征服云南,设益州郡辖24县时,诺邓隶属比苏(今云龙)县。“比苏”乃僰语,意思是有盐的地方。图为熬制的诺邓井盐 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诺邓盐井开采时间早,产盐量大。到明朝时期,明征服在云南设置四提举司;其中“五井盐课提举司”,就在诺邓。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诺邓村里的小巷。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诺邓所处山势陡峭,前后人家的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后家的大院即通前家楼上,是常有的事。村里巷道,由清一色的红石铺成,三步一阶、五步一台。拾级而上,难免气喘吁吁。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盐业经济和物业流通的繁荣,极大的推动了诺邓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加之古代迷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之风,长盛不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图为诺邓文庙 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地处偏远的诺邓,明清时期,依然文风蔚然,人才辈出。科举之下,云龙县出了三个进士,其中两个来自诺邓。据称,“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在可查实的族谱上,有贡生60余位,秀才多达500多人。图为诺邓武庙 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随着科技的发展,海盐的大量开发,以盐为经济支柱的诺邓,逐渐消失,最终尘封于世。直到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诺邓火腿后,这个地方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并且名噪全国。图为诺邓人家里挂满火腿 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沉寂多年的诺邓,经《舌尖上的中国》走红,游客纷至沓来。图为游客在诺邓拍照 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诺邓古村,颇具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等院落形式,很是常见。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诺邓建筑一瞥。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诺邓村里的石板路。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诺邓民居。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眼看游客众多,有经济头脑和眼光的村民,率先做起了客栈、餐饮。初始,据说生意火爆,每天游客上千人,一房难求。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很多年过去了。诺邓的交通更好了,客栈、餐馆也多了,游客却少了下来。像很多古城古镇和古村一样,诺邓也迎来了“保护和开发”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还需要科学的规划,完善的设计。摄影/老黑(来源:老黑影像志)

      

云南诺邓:千年白族村,火腿名中国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