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队在巴黎世乒赛上丢掉了混双和男双,结束了自己的包揽;而在刚刚落幕的苏迪曼杯上,中国羽毛球队则历史性地实现了五连冠。关于垄断的话题又一次程式化地抛给了两支金牌之师。

相比刘国梁为推广乒乓球,进行“第三次创业”而殚精竭虑,甚至不惜让出核心利益,国羽总教练李永波的直白又一次撩拨了不少人的神经。这位性格教头强调中国羽毛球队远未达到独霸世界的地步,每次夺冠历程都有如履薄冰之感,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其他球队不够努力,所以更不能把冠军拱手让给别人。

成功卫冕冠军,中国羽毛球队又创造了一个历史,10次打进苏杯决赛,9次问鼎,连续5次夺得冠军,这一系列的数字只能用“辉煌”二字形容。看着小将刘小龙、邱子瀚从赞助商手中获颁象征新科世界冠军的红牛特制纪念罐,一旁的李永波笑得很灿烂。一方面,他离豪言“要培养100个世界冠军”的目标又进了一步,他已成功培养了76个世界冠军;另一方面,国羽迅速完成了新老交替的任务。

“竞技体育就是要夺冠、升国旗、奏国歌。”这是李永波一直信奉的准则,事实上这本就无可厚非。不过中国对于乒羽项目的垄断却一次次让人们担心,这两个项目最终成为中国人自己玩的游戏。对于这样的难题,李永波把它留给了世界羽联,他并不认为如今的羽坛格局有看上去那么艰险,相反世界羽联和其他国家有必要进一步付出。数据有时是个不错的佐证,在伦敦奥运会后,尚处新老交替的国羽出战比赛的夺金概率只是56%,远远低于国乒的96%。

从某种角度上看,中国根本无需担心羽毛球运动的垄断。尽管在本届苏迪曼杯上,不少场次的现场观众数甚至低于现场的记者、官员以及工作人员,但这些却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在中国羽毛球的生存情况远优于被奉为“国球”的乒乓球。真正触动国乒投身“第三次创业”的动力,恰恰是国球在这个国家发展萎缩的尴尬。在中老年群体中,乒乓球依然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但在青年人群体中,国球的普及率不断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三年,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的相关统计中,羽毛球的参与比例一直名列第二,仅次于跑步,更令人惊讶的是,羽毛球的参与比例一直保持着极高的上升速度,从2010年的20.8%上升到了去年的27.1%。相反乒乓球的参与比率从过去一直稳居第三的位置逐渐萎缩,去年更是不敌篮球下滑至第四,而参与比例也滑落至8.1%。这些数字也让人不难理解央视体育频道近几年的世乒赛转播收视率逐渐下滑,也让人明晰,刘国梁为什么这么迫切要推广乒乓球项目。

如今,“年轻人玩足球、篮球,白领打羽毛球”已成为一个现象。羽毛球的普及程度也远远高于乒乓球。羽毛球被视作一种时尚,也是交友、健身综合性的运动。在大多数城市中,羽毛球场地平时都是爆满的,在上海、广州和北京,要预定羽毛球场地甚至需要提前一两天。一到节假日,公园、健身场馆更是堆满了打羽毛球的人。

除了足够的基础人群外,不少商家、企业也对羽毛球赛事情有独钟,这项运动直面他们最广泛的受众群。于是,你可以看到国内至少有7项全国性的业余羽毛球大赛拥有冠名赞助商及其他赞助商,而在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中,更是有不少商家通过举办业余比赛达到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的目的。中国羽毛球队以及一些国际大赛更是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不少赞助商的青睐。

从普及程度和商业角度考量,中国对世界羽坛的垄断并不可怕。即便美国在篮球、美式橄榄球以及棒球等多个项目中垄断,但并未影响这些项目的影响力以及受欢迎度。相反对于拥有优越基础的中国羽毛球而言,现下最现实的或许并非如乒乓球一样在全球范围推广,而是如何打造一个更加职业化、商业化的羽毛球联赛。相比火热的羽毛球市场,从专业队模式裂变出的羽超联赛除了少数几个赛场外,屡屡上演无人问津的现象。略显讽刺的是,现在的乒超联赛就恰恰是面镜子。不是挂上职业联赛的名头就意味着成为货真价实的职业化。

事实上,羽毛球在欧洲的普及率并不低,但随着欧洲本土的羽毛球联赛逐渐萎缩、收入下滑,欧洲羽毛球也迅速萎靡。以“最精彩、最多观众、最高水平、最挣钱”为目标的羽超联赛,完全可以利用如今的普及率和商业基础更好地构建真正的职业联赛,打造中国的羽球“NBA”,逐渐替代传统的专业队培养人才模式。同样达到“四最”的职业联赛也能如NBA一样进一步有效地推动羽毛球在全世界的发展。所以,国羽的垄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废了满满一手好牌。

作者:朱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