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渔业资源濒临崩溃,应立即进行全流域十年禁渔。”这是昨天发布的《2013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发出的警告。
  今年6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长渔办),共同组织了“美丽中国、生命长江——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活动。在12天的科考中,专家发现密集的水电开发、采矿、开挖航道等人类活动,已极大改变了长江水环境和生态,渔业资源因此退化迅速,濒临崩溃。
上游鱼类:143种锐减至17种
  本次科考从青海玉树出发,覆盖整个金沙江流域,以长江上游最后一条无水电坝的一级支流赤水河作为终点。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峡谷地区,科考队的总行程超过4000公里。
  “金沙江流域历史监测到鱼类有143种,而这次我们采样了3次,却只发现了17种鱼类样本。”长渔办主任赵依民介绍,这17种鱼类中还有3种是外来物种,可能是当地居民买来放生的。
  不仅种类少,鱼的数量也少得可怜。赵依民说,在金沙江中游石鼓段,他们请专业渔民整整捞了一天鱼,仅获得3种5尾鱼类样本;而历史上,这里原该是金沙江鱼类资源丰富的江段。
  科考队考察周围环境后发现,石鼓段渔业资源的严重退化与其上游大大小小的水电站有关。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尹大强告诉记者,水电站会改变自然水文,破坏鱼类的产卵场,而当地又存在电鱼、毒鱼等滥捕行为,更加剧了鱼类数量的锐减。
水电环评:从未考虑叠加影响
  当自古就湍急浑浊的金沙江变成一条温和流淌的清澈河流,鱼儿们的天堂不见了,夺走它们家园的正是星罗棋布的水电站。
  报告称,目前金沙江干流上已规划25个梯级水电开发项目,其中过半已动工甚至投入运行,且更有无数座小水电遍布在二三级支流上。它们使原来的急流型河流生态系统被以深水、静水为特征的水库生态系统所替代,造成了大量鱼类“原住民”灭绝。
  湍急水流被水电站约束住脚步的同时,还使大量泥沙淤积下来。考察发现,由于上游水库的蓄水和发电,金沙江宜宾江段的水质、水量和水沙平衡已完全改变——水流缓慢、水位出现历史新低。专家认为,上游水沙通量的改变,有可能影响长江中下游水沙变化规律和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
  报告指出,尽管一些大型水电站在设计时会做生态环境评估,但这种评估仅针对单个水电站,缺乏对梯级水电叠加影响和整个流域的风险评估。至于支流上的小水电站,则基本没有环评。
  如果没有水电站,生态就会“健康”很多。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未被水坝“染指”的一级支流,至今仍保持与长江自然联通。尽管这里也受到工农业污染和城镇发展的影响,鱼类也从历史上的120多种减少到了20多种,但科考队仅进行一次鱼类采样,就获得11种60尾鱼——显然比石鼓段的情况要好许多。
全面禁渔:渔民何以维持生计
  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家宽看来,长江早已整体“生病”,不可再用“整体恶化,局部好转”之类的话来自欺欺人,而更应有“覆巢之下无完卵”的紧迫感。WWF上海办公室主任任文伟认为,为了给长江的渔业资源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应该尽快开展长江全流域的十年禁渔。
  可长江上有十几万渔民,一旦十年禁渔,他们将以何维持生计?赵依民透露,目前有关部门已开始对渔民生活状态展开调研,为设计渔民退出机制作准备。“如今,渔民的捕捞设备先进了,但能抓到的鱼却不及上世纪50年代的1/5。”他说,“渔民越来越穷,现在已无年轻人加入捕鱼队伍。”
  我们真要等所有渔民都慢慢老去、退出,才让长江休养生息吗?据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等科研机构的长期监测,长江中的“四大家鱼”鱼苗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300多亿尾降至目前的不足1亿尾。赵依民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针对长江全流域的生态保护法,同时探索生态补偿等手段,尽快让长江生态得到喘息之机。 本报记者 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