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9月2日体育专电(记者王恒志 何军 马向菲)姚明、刘翔、李娜、林丹、郭晶晶……不管是否在此成名,中国体育明星们的成名之路上,总有一站叫全运会。不管是从中国体育还是单项运动的角度,无论是从竞技体育还是全民健身的方向,全运会都一定要“造星”,而且“星星”越大越好。

然而,在越来越多运动走向职业化的过程中,全运会如何从原本的“一元”思维中转变出来,合理处理好国家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关系,将是中国体育能否造出真正大明星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职业化体育特别讲究“造星”,在当前职业化水平高的项目中,一定会有明星甚至是超级明星。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有了明星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关注项目,关注比赛,偶像的力量远比说教更强大,有时甚至比赛事本身都更吸引人。纵观当今体育界,一个没有明星的项目不可能是一个大众项目,所有主流项目都有属于自己的“代言人”——通常还不止一个。

全运会当然等同于职业化体育,但全运会是否需要“造星”绝对是个伪命题。

从中国体育的角度讲,明星越多,就越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因为姚明,很多人爱上了篮球;因为林丹,好多人走进羽毛球馆;因为孙杨,学游泳的孩子成倍增加;因为李娜,打网球成为时尚……正如姚明所言,偶像的力量很大,希望能借助这种力量来带动孩子运动。

其实,就算对竞技体育也一样,有明星往往意味着有成绩,有成绩就能带来各种条件的改善和更多后备人才的加入……无论怎么看,“造星”都是多赢格局。

目前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全运会如何处理好国家体育和职业体育之间的关系。

足球非洲杯,很多在欧洲淘金的“大牌”拒不回国参赛,称得上这种国家体育和职业体育矛盾的突出表现。相比之下,全运会的地位更尴尬,毕竟参加国家队赛事很多时候都明确写在合同里,但全运会作为一个国内赛事,如果硬要职业运动员参加,可能又会出现李娜类似的情况。

虽然全运会每次都想尽办法要兼顾各方,本次全运会网球项目为了避开大满贯赛事,选择了团体和单项分开提前举行的方法,但李娜仍然没有回来参赛,毕竟这实在太折腾,也会影响运动员的状态。其实,与其大费周章,全运会或许真的可以尝试不再“大包大揽”,对于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完全可以放放手,将更多精力放在职业化程度没这么高的项目中。

平心而论,这些项目的“造星”难度远大于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对于全运会帮助他们“造星”需求也更强烈,如果造星成功,对项目发展可能帮助极大。

中国体育需要全运会,也需要一个百花齐放的环境,只有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造星”才会顺理成章,更不会出现“毁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