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国/《时尚最体育》主编

体测遭遇球员吐槽和坊间炮轰是可以预见的。这是"凡是篮协操办的事情一定很二"惯性思维的延展,总之,挤兑篮协符合主流趋势,大抵没有被身边小伙伴隔离的风险。但这一次不尽然,有必要挺一下好心被当了驴肝肺的篮协。

篮协主导体测确实存在逻辑上的硬伤,简单说就是干不该自己干的事,越俎代庖。体测不是新鲜概念,NBA和欧洲联赛也搞这个,但主导者是俱乐部,目的在于掌握球员--尤其是新加入球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给俱乐部的球员流转和主教练的用人排阵提供参数。所以,篮协本就污点重重,经常干些违背普适规律和用行政指令越权的勾当,这一次"代替"俱乐部搞体测,不出所料会触动大众那根唯恐篮协安生的神经。

但有必要厘清一点,吐槽篮协越权和吐槽体测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对一个联赛来说,体测当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当下的舆情来看,槽点首先集中在这事儿不该篮协来管。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篮协不组织体测,CBA有几家俱乐部能像模像样地组织季前体测?以中国球员的职业素养,又有几成球员能像NBA球员那样休赛期自觉苦练?在承认季前体测有必要的前提下,既然俱乐部和球员都不自觉不职业,篮协发起体测固然不符合程序,但你行你上啊!如此,篮协颇有些"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意味,明知要做恶人也要硬着头皮上。

篮协主导体测或多或少是以行政手段干预职业化联赛内政,但CBA联赛和俱乐部运行本身畸形,不做该做之事,篮协此举也颇有些无奈。

总之,单就CBA体测的形式本身,我个人力挺篮协。马尼拉惨败已经集中暴露出中国球员体能差技术弱的痼疾,在球员和俱乐部自主性和自觉性缺乏的情况下,篮协跳出来充当家长无可指摘。

这个前提下,真正值得探究的是体测的内容设置是否科学。体测分为四项:2分钟强度投篮、专项速度耐力、负重深蹲和负重卧推。尽管篮协已经针对内外线和体重等做出了差异化过关标准--比如外线是三分测试,内线是两分测试,不同的体重也会有不同的折返跑及格线--但体测项目设置仍然饱受诟病。

在NBA,体测只是一个参数,而且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超音速不会介意凯文-杜兰特选秀前的卧推力惨不忍睹,凯尔特人也不会介意拉简-隆多2分钟里能出手几个三分又能投中几个。同理,四川金强也不会在意以传球助攻见长的吕晓明的三分远投能力。再有,王仕鹏和朱芳雨等一流射手在强度投篮初测时落马,也足以说明这项测试很滑稽,三分投手也分不同类型,在保持准星的同时出手又快当然是最理想状态,但有的射手习惯调整后再投,单位出手时间肯定长,所以同时强调出手次数和命中率的强度投篮测试显然不合理,甚至有些荒唐。

此外,折返跑、负重深蹲和卧推也确有其不科学之处,每个项目都侧重于某项能力,但篮球比赛不是单纯的田径比赛,球员也各有其优劣势,不能以某项能力的缺失来判定他是否是个合格的球员,"一招鲜吃遍天"型球员比比皆是。

从球员和教练的反馈也能看出,大家真正抱怨的不是体测该不该存在,而是应该更科学,真正起到体测应有之作用。

反过来站在篮协的角度考虑,一般球迷都能想到看到理解到的体测弊端,他们怎么可能顾及不到?所以,我宁愿相信,这套体测方案起码在篮协看来,已经做到最大程度上的科学性和合理化。既然是测试,肯定要有相对固化的标准,既然是标准,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让任何人都满意。因此,在短期内不可能取消体测的情况下,篮协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完善体测体系,消弭各界抱怨--比如,负重深蹲过度会损伤球员的膝盖,篮球运动运的膝盖本就容易受伤,如何做到更人性化?抑或干脆取消?当然,想要做到皆大欢喜是不可能的。

另外一个吐槽点是,篮协一方面号称从严执法,另一方面又设置了相对宽松的补测规则,深蹲卧推还不对外公开,这难免让人觉得篮协是在掩耳盗铃,其间必有猫腻。这确实是篮协不够场面儿、授人以柄之处。口口声声要严把体测关,背地后又怕不好收场,也着实符合篮协的鸡贼性格。

其实没这个必要。体测本来就是测试,不应该是硬性上岗证,可以给未过关者设定补测次数,次数穷尽,若有球员依然未达标,那说明这就是他的真实水平,剩下的由相关俱乐部自己定夺。球员因为篮协体测不过关而丧失CBA参赛资格是很离奇的事情,那应该是俱乐部行为。毕竟,谁不想一次性过关,傻到七死八活去补测?到这个地步,篮协主导体测的敦促作用已经达到。

篮协组织体测注定费力不讨好,我们断不能为吐槽而吐槽,只因挂了篮协的标签就条件反射般唾沫横飞,而是应该降降火,提些在当下真正具备可操作性的建设性意见--若无B方案,哪怕A方案有瑕疵,也存在即合理。

有时候想想,篮协挺不容易的!

网易体育独家专栏,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