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多场演出,眼下正通过17个区县的中心广场大屏幕或电视转播,在上海全市“落地”。参加本届艺术节的摩纳哥蒙特卡洛国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让·马约对记者说,不同文化消费形式的结合,是形成城市文化氛围的最佳手段,它能为更多人提供亲近经典的机会。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蒯大申表示,文化惠民简单地说,就是要让百姓既看得起又看得懂。“缩短普通人和世界名团名家名剧之间的距离,最有效的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各种途径,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惠民”培育消费习惯,形成梯级文化产品
  本届艺术节期间,有10台演出通过公共场所的大屏幕覆盖上海各区县,有30多台高水准的国内外演出走进广场、社区和学校。艺术节正尝试用大众熟悉又便利的方式,有效推送世界级经典艺术。有意思的是,免费看直播的同时,一些名团名剧在文化广场的最低票价要80元,最贵的依旧要上千元。蒯大申对此种情形的解释是:“文化消费个性强,文化背景、欣赏习惯、兴趣喜好不同的人群,需要的是多层次多类别的文化产品。”一台演出通过不同的样式接触受众,能够形成有梯度的文化产品,让更多人在文化消费的阶梯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学者认为,文化惠民需要培养消费、形成市场,设立“优惠票”和“低价票”就是一种有效措施。本届艺术节的优惠和低价票,从去年的1.5万张增加到近2万张,可以让更多人走进剧场。同时,针对60多万在校大学生,艺术节也特设覆盖上海5个大学城的“校园行活动”,用20多场演出和活动培养年轻人的文化消费意识。
  资源和消费的矛盾在文化领域同样存在,而艺术节采用政府贴一点、演出方让一点、消费者自己出一点的做法,在学者看来是化解矛盾的有效尝试。蒯大申认为,文化惠民需要调动市场机制,让有限的文艺资源找到真正的知音。
“乐民”注重幸福感,让市民互为文化环境
  在不少人眼中,高雅艺术曲高和寡,票价再低再优惠,进了剧场看不明白听不懂,还是无法获得快乐。“欣赏芭蕾舞、交响乐、歌剧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质,对于许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都市人来说,去听一场音乐会,还不如宅在家里看电视上网来得开心。”蒯大申表示,文化惠民的核心,是让大众乐于走近艺术,真正感受到文艺带来的幸福感。
  本届艺术节提出文化惠民的同时,也提出文化“乐民”,正是希望通过消除陌生感,让更多人能在艺术消费时乐在其中。走近大师走进幕后是今年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的亮点:“对话大提琴家马友友”,“怎样的林怀民能够制造出如此的云门舞集”,观看《天鹅湖》彩排等活动,用演员、艺术家和观众的互动,增进彼此间的理解。某海外院团的掌门人认为:扩大公众参与,既是“殿堂文艺”营销的最好方式,也能让一场演出一台戏,因为不同人群的评论和对话,变得异常丰富。“理解艺术不仅能让个人获得快乐,对社会发展也有很大益处。”
  “艺术节应当担负起培育大众艺术欣赏水平,提高公众文化幸福感的职责。”蒯大申说。今年艺术节论坛的主题之一,就是讨论政府、演出商和非盈利机构如何能形成合力,满足市民文化的多样性需求。“文化惠民的理想状态,就是让人们彼此成为良好的文化环境,享受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带来的快乐。”
  本报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