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正朗杰/体育画报记者、专栏作者、篮球评论员

在篮球运动中,或者极端些,在任何大型竞技体育赛事中,“主场优势”都是个被玩儿坏了的概念。当然,任何球队都喜欢甜蜜的主场,任何球员都喜欢在主场球迷的欢呼声中打球,也许,任何裁判都不希望自己被整齐划一地咒骂“Referee Sucks”。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机器”,气氛这种东西就会对你造成一些影响,或多或少,但绝不可能毫无干系。

但问题是,有没有一个健康的职业体育联盟是真正承认,或者说,不得不承认、客观上默认主场优势和主场哨的?当我在北京和广厦比赛结束之后,看到有球迷评价裁判吹罚尺度时的言论,感到十分遗憾。

球迷说:“主场哨嘛,很正常。以后广厦回北京了,北京把工作做好一点儿,裁判再吹回来不得了。”

不得不承认,这在CBA的确是事实,早就见怪不怪了,这边主场吹狠一点,轮到那边主场时就放人一马,搞搞平衡,两边不得罪。但是,究竟怎样奇葩的大环境会引导出“主场哨很正常”这样的评论?在一场裁判吹罚明显有待商榷的比赛之后,为什么球迷的反应不是从质疑裁判(这很正常)上升到追问裁判是否职业的层面,而是:反正我们还有个主场,吹死丫的。当下有一个流行词汇叫“细思恐极”,其实这问题根本不用“细思”,当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不再是这场球的判罚,而是下场球该如何整你,你就会知道我们的联赛文化究竟贫瘠到什么地步。

回到几天之前,王治郅在主场投进那个有争议的压哨球之后,裁判经过仔细研究,最终判为无效。仔细看了比赛的都能看出,这是一个继承了之前错误的计时之后正确的判罚——马布里投进准绝杀之后,比赛时间还在哗啦啦往前走,最终只留给八一0.5秒的时间。当然,0.5秒不足以让王治郅完成“接球——180度转身——投篮”的动作,但却能够让裁判真正做到通过仔细研究录像回放来进行裁决,而非想当然地“既然是八一主场,王治郅那球又那么漂亮,于情于理都还是给了吧”。这是我们联赛少有的、勇敢的、职业的一面,可喜可贺,虽然在那之前有明显的技术漏洞。

但今晚的比赛让人大跌眼镜。一支两分球命中只有37%、三分球命中率只有30%、助攻比对手少了一半、篮板数和对手相当、失误只比对手少5次、最后五分钟之内只有一次运动战得分的球队竟然能够赢球。我不会去说什么广厦靠43次罚球(北京26次)赢了比赛,也不会去计较孙悦那几个球到底走没走步,我只能说,这是一场诡异的比赛。但这就是篮球,如果北京控制好失误,他们理应拿走这场胜利;如果广厦罚球再准点儿,他们的终场优势将是10分左右。无论结果如何,只有一点是明确的,在CBA混,每一只球队都相对公平地享受误判所带来的惩罚或者福利。事实如此,而真正纯粹的篮球所占的份额明显少了很多。

只有一个不职业的职业体育联盟才会把主场哨从“现象”升级为“风气”。起初,我们觉得CBA的不职业集中体现在硬件设施上,场馆内连个靠谱的计时器都没有,很简单的技术统计都会弄错,更不要提那些因为技术条件跟不上的乌龙事件了;慢慢地,我们觉得CBA的不职业集中体现在人身上,裁判自不必多说,那些技术台的工作人员也许是神经反射弧天然要比正常人慢一些,进球了晚个一秒左右停表没人会怪罪什么,可观众常常能看到进球之后跑得过于欢快的秒表;到最后,我们终有一天会觉得CBA的不职业集中体现在一种不正常的风气身上,这种风气惯于指鹿为马,来源于很多“见怪不怪”的东西,但几乎没有人会停下辱骂裁判、诋毁对手、指责环境、推诿责任,而是去想一想。

想一想:是不是早已见怪不怪的,就是正确的,就是必须这样的,就是改变不了的,就是必须遵守的?

当那些原本不正常的东西不再因为发生在中国就变得正常时,我们就真的职业了。

网易体育独家专栏,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田正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