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兵败

邓亚萍兵败即刻搜索:

3年花光20亿元

邓亚萍曾经是无往不利的“乒乓女王”,然而转战商业入主即刻搜索后,却无奈兵败滑铁卢。

2010年9月,邓亚萍转战搜索,走马上任人民网旗下搜索公司人民搜索总经理的信息,一石激起千层浪。邓亚萍曾以乔布斯自比,在公开场合大谈搜索是一项“国家战略”,宣称要将人民搜索打造成“人民真正需要的搜索”。

而2013年8月,有消息称即刻搜索(原人民搜索)将与新华社旗下的盘古搜索合并,人民网随后否认了这信息。

随之,又有消息传出,“即刻搜索”已搬到了北京南五环外的大兴区,那里是新华社旗下盘古搜索所在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而邓亚萍则仍在其一直兼任副秘书长的人民日报社上班。

三年前的“壮志豪情”,三年后的“人走茶凉”,昔日体坛女王的光辉形象不免黯淡了许多,邓亚萍本人引来了不少业内人士的争议。有人说邓亚萍因为不懂搜索导致战略性失败,也有人说这不怪邓亚萍,搜索本来就是“草根互联网”做的事儿,不适合“国家队”,还有人说,邓亚萍只重技术不懂营销,三年花光了20亿元……

错在战略偏失?

人们争议的焦点无非有二:其一,即刻搜索为什么不行了;其二,即刻搜索之所以不行了,是不是邓亚萍惹的祸。

人民搜索一开始的定位是“国家战略”,要做人民真正需要的搜索。在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毛郁欣看来,“从人民的角度创建人民搜索,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人民搜索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是有所欠缺和偏差。在具体的服务和功能上,与其最初的定位有所偏差,后来更名为即刻搜索后,对其原来的战略没有很好地贯彻”。

此外,即刻搜索区别于其他搜索平台的最大优势就是政府资源,这是其优势,也是其特色,但它并没有将这种优势发挥出来,也没有铁了心把这条路走到底。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国家队”的背景反而成为老百姓排斥它的原因,因为在搜索领域大谈“国家战略”显得不够“接地气”。

还有人认为,在百度、360、搜狗等通用搜索引擎横行天下的当前,走专业化搜索反而能够另辟蹊径。在网络信息安全不断被重视的今天,即刻搜索提倡的过滤内容、自查自纠等,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是有一定价值的。加上其此前推出的曝光台和食品安全等产品,如果运营得好,对用户而言不无裨益。

那么,战略上的偏失,是不是邓亚萍之过?人民搜索创立之初,之所以请邓亚萍来做总经理,无非是想借“乒乓女王”的名声汇聚人气。从媒体曝光的角度来看,这一点,邓亚萍显然是尽心尽力了。

据媒体统计,从当年9月19日传出相关消息开始,10天内关于“人民搜索”和“邓亚萍”的搜索结果便飙升至128万条。单是2011年公开的报道中,邓亚萍参加与互联网相关的论坛、会议多达数十次,还多次出席高校招聘会现场宣讲。

当然,身为企业的掌舵人,除了聚拢人气,邓亚萍还需要懂管理、懂运营。但是,与李彦宏、周鸿祎不同的是,邓亚萍扮演的角色不是互联网创业者,充其量也就是个搜索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对公司的掌控力和话语权不可同日而语。

搜索公司本就“烧钱”

事实上,即刻搜索可以看作传统媒体进入互联网的一种尝试,与传统媒体做视频、做游戏差不多,只是搜索这个行业进入的门槛更高,失败之后付出的代价更大。根据媒体报道,即刻搜索的前期投入是2亿元,又有自称是前即刻搜索员工的人士爆料邓亚萍3年内花光20亿元。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多,何况搜索公司大部分都是烧钱的。

“很多搜索公司早期都是不盈利的,即使是Google、百度,在竞价排名广告之前,其实也是不盈利或者利润较少,相反,需要长期大量的资本投入。”毛郁欣表示。

此外,搜索平台的成功需要长期稳定的技术人才的积累和储备,不是靠一两个技术人才就可以撑起来的。而邓亚萍虽然招来了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刘骏、Google总部数据中心原工程师王江这类圈内技术“大牛”,但是据传刘骏有自己的公司,对即刻搜索的工作有些三心二意。

如今,即刻搜索被传亏损了,裁员了,遭合并了,邓亚萍却成了众矢之的。我们不妨反问,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如果不是邓亚萍,即刻搜索又能做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