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薄小波
  “各位村民,大家好!我来讲一讲格段辰光村里厢格事体,大家听一听。”每周一下午,金山区廊下镇中华村394户村民家中的“拉线广播”就会传出令人倍感亲切的乡音。而在邻村山塘村,每月12日和28日晚上6点,“村办广播”也会在592户村民家中播响。
  沉寂十多年的农村小广播又响啦!作为金山区数字广播“进村入户”试点,廊下镇中华村和山塘村近日重建了村广播站。开播以来,受到“留守”农村的主体居民——中老年村民的普遍欢迎。
小广播“回来”了
  今年61岁的山塘村村民顾秀英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头就有大喇叭,会自办一些节目,通知开会、播放歌曲等最为常见。80年代,家家户户都有“拉线广播”,除了播放电台的“对农村广播”,还有一位“植播员”专门向村民介绍各种种田知识。那时,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村广播站。后来随着数字电视和网络兴起,村广播站90年代中期后就停办了。村民们翻建房屋时,也大多把“小喇叭”淘汰了。
  去年,金山区有关部门在基层走访时,听到了村民呼吁恢复“村广播站”的呼声。经过一番调研,8月1日,廊下镇中华村和山塘村启动了有线广播“进村入户”试点。重新恢复的“拉线广播”,除转播金山人民广播电台全天节目以外,中华村每周一下午插播一档村自办节目,山塘村则在每月12日、28日下午插播自办节目。
乡音陪伴添乐趣
  广播线路借用有线电视网络,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民不用再掏一分钱,没安装的也只需出100元。刚刚大学毕业的干逢雨是山塘村的村支书助理,土生土长的小干会讲廊下土话,又熟悉村里的大事小事,自然成了村广播站播音员的不二人选。“村务活动、农事信息、生活提示,这些节目老百姓都喜欢听。”村里为倡导环保,最近搞了一个“废旧电池换鸡蛋”活动,一个纽扣电池换1个鸡蛋,4节5号或7号电池也能换一个鸡蛋。“好多阿婆听到我们在电台插播的消息后,都跑过来换鸡蛋。人从未这么多过,要在以往,很多人往往事后才知道有这么回事。”
  用乡音广播的金山故事、地方戏曲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陪伴者”的作用,为中老年村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采访中,也有少部分村民认为,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有线广播“进村入户”不太必要。但金山区组织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40岁以上的村民中,大部分都认为恢复有线广播很有必要。而村民最喜爱的节目,依次为《金山故事会》、《乡村大舞台》、《1051新闻早班车》、《养生之道》、《法律讲堂》。
在农村派大用场
  在村干部们看来,农村居住分散,村民了解村务、村干部传达通知,也都不及来段广播好使。中华村的蒋大伯过去做过村支书,他告诉记者,农村人对“拉线广播”很有感情,坐在屋里头,晓得村里头,村广播这个平台在农村用场很大。
  山塘村党总支书记陈冬林介绍,去年刮台风发大水时,村里就是通过紧急广播组织村民防汛抗灾的。他说,恢复“拉线广播”最重要的功能,是打通了农村居民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山塘村光60岁以上的村民有700多位,他们中有的不识字,有的甚至听不懂普通话,更不会使用手机或上网。相对于电视和报纸的信息,使用方言的村办广播让他们更听得懂和喜欢听。
  现任中华村支书陈志奎则表示,“村办广播”还有很多功能有待开发,除了讲讲故事听听戏,传达传达通知,还可以增加互动类节目,如生日点歌和点播节目。在接受问卷调查的475名村民中,就有106名村民表示愿意担任节目嘉宾。村广播要办得好,首先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同时真正方便村民,节目应更多反映民生问题,要有“鲜、活、实”的内容,更多发布镇、村的动态信息。他说,重办“拉线广播”也是新形势下进行农村综合治理的一个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