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GAR BONITO(漂亮的踢球),是巴西这个多民族融合、历史文化背景丰富的国家的象征:乐天、热情、奔放。足球,就像是巴西民族苦寻已久的另一半,不仅给这个南美国家提供娱乐,更让巴西民族拥有了一种可以表达情感的生存寄托。渐渐的,足球成为巴西的象征。

差点被功利打败的桑巴足球:踢的漂亮注定夺不了冠?

在世界杯漫长的历史长页里,巴西队是唯一一支“全勤的”的队伍,五次捧杯的经历让“足球王国”称号实至名归。回顾五星巴西队的世界杯征程,尽管球风上有过小波动,足球艺术的主旋律却是贯穿始终。世界足球庆幸有了巴西足球这么奔放的一支队伍,巴西的足球艺术也因为登上世界舞台而得以声名远播。

第三届世界杯,尽管巴西队最终“屈居”第三,但是最早的巴西球王莱昂尼达斯却成为了传播“桑巴足球”的先行者。随后的日子里,直到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巴西队先后三次捧起雷米特杯,“足球艺术”在贝利、加林查、扎加洛、托斯唐乃至门将吉尔马的脚下演绎到极致。

1970年以后,球迷们期待着这支4届比赛3次捧杯的球队在贝利退役之后可以续写新的篇章,意想不到的是,在此后的24年间,巴西队都无法再次捧起世界杯。最让人遗憾的是1982年世界杯,当时拥有苏格拉底、济科、法尔考等巨星的巴西队被视为夺冠最大热门。复赛碰上意大利之前,巴西队在4场比赛中攻入13个进球,踢出了赏心悦目的足球。然而,意大利人让他们的四冠梦想破灭:一场进球大战中,巴西队最终负于战术纪律更强的对手。那场比赛,法尔考和苏格拉底的进球不足以抵消罗西的帽子戏法。

一时间,“巴西足球艺术”饱受质疑:在世界足球发展的潮流下,巴西足球是否显得格格不入?争论围绕着“热情奔放是否应该顺应时代改变”而展开。

随着成绩压力越来越大,“桑巴”足球也开始妥协。

1994年,巴西队踩着意大利队历史上第四次赢得世界杯,却引来更大的争议:巴西队是否还在踢桑巴足球?回顾那届比赛,巴西队打出了“实用主义”足球,贝贝托和罗马里奥这对攻击组合踢得都称不上华丽,却及其高效;中场增加了邓加这种巴西足球历史上罕有的铁血硬汉。球迷和媒体对那届巴西队的指责从未停歇,时任主教练佩雷拉果断站出来维护自己的球队,他以1982年的巴西队为例:踢得漂亮不足以夺冠。

1998年,扎加洛将“实用桑巴”继续发扬,若不是最后罗纳尔多的离奇受伤和齐达内的逆天表现,不知多少人会停止质疑。决赛过后,邓加耷拉着双眼拖着疲惫的身子接受银牌,他可能想不到,12年后的世界杯,他也会因为保守的执教风格受到口诛笔伐。

巴西球迷和媒体总是要求赢,且赢得漂亮。传统的桑巴足球只能在日益欧化的世界潮流中找寻一个平衡点:不至于牺牲华丽,又能保证成绩。

斯科拉里似乎做到了这一点。在防守上,他给以天性奔放热情的巴西球员更多纪律约束;在进攻端,则给予手下更多的自由空间,以发挥自身技术和身体优势。2002年的那届巴西队,防守做的并不含糊,里瓦尔多领衔下的攻击群让人们赏心悦目。3R的表现,特别是小罗的横空出世,让人依稀看到传统桑巴足球的影子。

时至今日,距离巴西队上一次世界杯夺冠,又过了12年。其间,我们看到了小罗到内马尔的交接。不可否认,斯科拉里适合执教国家队,现在,这位65岁的巴西老帅又坐回了巴西主教练的位置,他能像2002年那样将华丽和辉煌带回巴西队么?

巴西足球地理:各地区的足球差异

提到巴西足球的特点,大多数球迷潜意识里的印象就是桑巴足球:华丽、奔放。但是,如果仅以这两个词囊括巴西足球,不免显得有失偏颇。

巴西国家队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有特点的球员,华丽当如加林查和大罗小罗,花哨当如罗比尼奥、德尼尔森和内马尔,当然,绝对不要忘了贝利、卡卡的勤勉高效,邓加、菲利普-梅洛的铁血,罗马里奥的机灵……

巴西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各个地区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这些地方特点,在足球上落实得也很到位。

圣保罗是足球到达巴西的第一站。作为巴西的国际性大都市、经济中心,圣保罗的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巴西其他任何一个城市,这种“违和感”也体现在圣保罗足球的风格上:球员们来自工人家庭甚至是更高的阶层,淳朴的球风中却藏有极高的效率。其中,有两位球迷们极为熟悉的代表:工人家庭出身的贝利,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卡卡。这里,再补充两个名字:1998年世界杯巴西队主力后腰桑帕约,近两年多次与热刺队传出绯闻的莱昂德罗-达米昂。

里约热内卢作为曾经的首都、巴西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成千上万的人涌入。里约人已习惯了人来人往,就像他们常在沙滩上做的,一把躺椅,一副墨镜,一杯啤酒,笑看日升日落。他们,早已养成与各阶级人打交道的技能。这些人能俗能雅,上班西装革履,下班在沙滩上撒欢。当然,足球是连接这些各式各样的里约人的重要纽带。这也就形成了里约的独特足球风格:技术精湛,头脑机灵,宠辱不惊。“外星人”罗纳尔多,在多次重伤过后仍能重新站起;加林查,瘸腿却能演绎华丽的“小鸟”;“独狼”罗马里奥,身材矮小却“钻”出职业生涯的1000个进球。

往南,以阿莱格里港为中心的南部地区,巴西人习惯于将这一地区成为“高乔”。德国殖民者把高乔地区看作与欧洲气候地形最相似之处,在此殖民统治时间也是最久。南部地区的文化也深受其欧洲殖民者影响。现任巴西队主教练和曾经的巴西队队长及主教练、硬汉邓加,便是这一地区足球风格的代表:讲究防守和身体对抗。2002年世界杯,一个异类“高乔”球员罗纳尔迪尼奥的出现,让“高乔”风格多了一分华丽。

2013年,小罗所在的米内罗竞技队赢得南美解放者杯冠军,在世俱杯上与恒大有过交锋。米内罗竞技队来自东南部的米纳斯吉拉斯州,该州地处山区,矿产丰富。来自该地区的人被称为“采矿者”,性格憨厚、为人腼腆。在足球上,他们可以一声不吭,在沉默中完成惊人之举。这一地区最好的代言人,当属托斯唐——1970年世界杯巴西队主力前锋。他总是那么勤勤恳恳,通过不断的的跑动、传球为队友拉扯空间,当机会出现时,自己也能伺机把握。他与贝利的锋线组合,被称为“上帝的存在”。后来因视网膜脱落,托斯唐弃武从文,参加巴西高考学习医学,成为一名医生。

巴西各地区的发展程度和历史渊源影响着各自的足球风格,伯南布哥州的“低调”、巴依亚州的幽默开放等等,都很有特点。巴西足球不呆板,不单一,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使巴西足球更多姿多彩,各流派丰富了桑巴足球风格。

大小罗的启示:为何巴西球员在欧洲更容易堕落?

2013年初,亚历山德罗-帕托从AC米兰队转会科林蒂安,年仅24岁便结束欧洲联赛生涯,令人唏嘘不已。诚然,伤病,是这位曾经被看作是巴西新偶像的“金童”早早回到巴西联赛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巴西球员习惯性的堕落也很不幸的在帕托身上发生:无论是场外的婚恋、裸聊事件,还是场内的信心丢失、一蹶不振。甚至回到巴西赛场,帕托也无法找回当年的意气风发。

如何管理好巴西球员是一直令各俱乐部头疼的问题。离我们最近的广州恒大的“猎豹”穆里奇,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很多的巴西球员,在去到欧洲联赛之后出现水土不服。他们其中,有的能顶过适应期,打出身价;有的早早回到国内,急转直下,例如曾效力于国际米兰的马科斯-万佩达,曾在巴伦西亚踢过的保罗-维奥拉等等;还有的辗转于欧洲各联赛,发展轨迹与期望甚远:比如曾被誉为“贝利二世”的罗比尼奥与我们开头所提到的帕托等等。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众多巴西球员的水土不服?

首先是文化因素。巴西队自诩是世界上最快乐的民族。具体来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别会被减少。巴西社会学者若塞-马查多认为,在足球层面,巴西社会各成员被重新分类,人们根据自己的俱乐部偏好而组成了一个个足球部落。巴西球员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成长。无论出生贫民窟,还是贵族家庭,在一支球队里,永远是用球技说话。场上踢得好,总统也会为其倾心。然而到了社会发展更加“文明”、足球不那么“纯粹”的欧洲,巴西球员必须得重新适应、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另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因素,语言。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这意味着巴西球员要在欧洲主流联赛生存发展,就必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事实却是,出生于工人家庭或者贫民窟的巴西球员,足球就是他们从小到大做的功课,他们甚至连葡语都说的不标准;外语在巴西小学及中学教育所占的比例,不足以让那些家庭条件较好、可以上学的巴西球员掌握一门外语。由于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以及意大利语同属罗曼语族,巴西球员能更快的掌握这两门语言,而对于日耳曼语族的英语和德语则相对较慢。1987年,米兰迪尼亚成为第一个登陆英国联赛的巴西球员,仅仅两年过后便回到巴西联赛;时至今日,也没有太多的巴西球员在英超取得成功。当然,曾经效力英超米德尔斯堡的儒尼尼奥是鲜有的成功案例。

邓加曾经说过,巴西球员留洋后最大的错误就是想“遇到另一个巴西”。换而言之,很多巴西球员留洋之前,根本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和身体准备,以面对新环境下来自语言、足球理念、球迷期待甚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当文化无法适应,语言又不通,巴西球员也就难以在场上“奔放”起来;球场之外,思乡之情疯长,酒精、女色也就成为他们情绪倾泻的工具。小罗在“梦之队”巴萨末期,场上如同梦游、啤酒肚凸显、夜不归宿就是最好的说明。

作者:Migu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