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维修为主的“汽车后市场”领域反垄断调查的展开,目前更有必要“揭开盖子”,以避免更多消费者遭受无谓的损失
◆导报记者 吕文 济南报道
“4S店再这样乱下去势必会有更多的客户流失,其发展也将愈发无以为继,”6日,李明对经济导报记者说,“幸亏我已有所准备,脱离得还不算太晚,否则后果会更惨。”
李明近日刚跳槽到济南一家小型汽修厂任厂长,此前曾经在该市一家大型汽车销售集团从事过20多年的维修、管理工作。就在他说这话的同日,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宣布,已查明克莱斯勒、奥迪以及12家日本零部件汽车存在垄断,将公布相应处罚。
实际上,在交通部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征求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破除维修配件渠道垄断已成为重中之重。
在李明看来,倚仗强势地位,4S店的汽车维修中藏着许多“猫腻”。随着以维修为主的“汽车后市场”领域反垄断调查的展开,目前更有必要“揭开盖子”,以避免更多消费者遭受无谓的损失,同时期待对促进汽车业的健康发展能有些许裨益。外调件“水分”大
“那些管理比较严格的4S店可能好一些,但从我接触的多家4S店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以假劣件冒充正厂件的现象。随着4S店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和生存的日益艰难,这种状况有愈演愈烈之势。”李明直言不讳。
据介绍,为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除了正厂件之外,汽车厂家一般还允许4S店从市场上采购一定比例的“外调件”,这一比例一般不应超过整个配件量的20%,但受利益驱使,一些4S店甚至将这一比例提高到50%甚至更高,导致假劣产品乘虚而入,其中的“水分”之大甚至超出普通人的想象。
比如,正规大众4S店使用的玻璃水价格一般在15元左右,但从汽配市场购买的话,价格最低的只要3元。一名客户因在一家4S店加入了劣质玻璃水,导致在冬天使用时水嘴被冻住无法喷水,愤而讨说法时,该4S店员工自知理亏,为掩盖此事,赶忙赔偿了该客户一整箱玻璃水。
还有一名客户的空调压缩机坏了,到某4S店维修,4S店开出了近5000元的维修费。该客户感觉太贵,便问配件经理从哪里进的货,对方坦言“从配件市场进货”,并拿出了近4000元的进货单据。没想到客户非常“较真”,直接去配件市场打听价格,一问才知道,同样的产品最高价格也不超过1000元。见事情败露,这名干了好几年工作的配件经理不得已辞职。以换代修“漏洞”多
汽车之家总裁李想曾在微博上总结:“汽车4S店的售后大多不再提供维修业务,它们普遍的业务组成是:1、保养;2、钣金喷漆;3、换件。”
在李明看来,这种情况并不稀奇。不久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汽车维修协会发布国内常见车型零整比系数研究成果,首次披露18种常见车型的“整车配件零整比”和“50项易损配件零整比”。研究发现,在整车配件零整比系数中,18个车型中系数最高为1273%,最低为272%。通俗地说,系数为1273%的车型,如果更换所有配件,所花的费用可以购买12辆同款新车。
“4S店热衷于换件,不仅因为利润高,还因为其中有许多漏洞可钻。”李明披露,4S店最喜欢修的是事故车,一些维修工会在定损前将较新的可用件拆下来,换上攒下来的旧件。比如,某4S店曾有一辆汽车需要修理发动机,但只需要更换部分零件,另一些零件洗一下擦一下还可再用,费用在4000元左右。但维修工与配件经理串通后,竟然称全部零件均需要更换,报价1万多元。而换下来的零件,则被倒卖到他处“再挣一笔”。
据了解,通过上述花招,有的维修工的灰色收入每月可达数千元甚至更高;有的配件经理几年内就能挣够几套房钱,甚至可以独自开设汽车4S店。“性价比”遭质疑
在人们印象中,4S店往往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但实际上,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的成熟,以及汽车后市场的全面发展,在4S店修车的性价比正日益受到公众质疑。
采访中,导报记者恰遇几名到李明的汽修厂修车的顾客。其中一名顾客因汽车出现“顿车”现象,此前到买车的4S店维修,结果在花费了近千元,被要求清洗了化油器、节气门并更换了氧传感器之后,故障仍然没有排除。后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这里,结果发现是分电器盖裂纹导致漏电,只花了20元换了个件,问题就迎刃而解。
李明曾经工作过的那家大型汽车销售集团最多时曾经拥有近10家4S店,但如今已大多倒闭,剩下的两家也转让他人。谈及原因,他认为除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之外,也与经营管理不善有着直接关系。如果不能切实减少乃至杜绝维修中的诸多“猫腻”,4S店的未来十分堪忧。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宣布,自10月1日起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这意味着一家4S店可以销售多种品牌的汽车。山东交通学院汽车系教授李景芝预测,未来的汽车销售模式很可能是“综合卖场+快修店逐渐取代4S店”,不仅可以减轻4S店的成本负担,更可以推动维修市场的良性竞争和规范发展。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明”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