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于明朝,雷水堰还在灌溉农田

本报记者 姚强 摄影报道

在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白果村,雷水堰是一个占地面积约100亩的小型山塘,塘里蓄满了水,站在堰坎上放眼四周,一片片稻田尽收眼底。

建于距今500多年的明代雷水堰还在灌溉大片农田

8月7日,贵州都市报记者和参与编撰播州《杨氏家谱》的杨国刚、杨国光、杨琴国三位老人,一同来到白果村。

“正是这口山塘,让周围稻田年年旱涝保收。”家住雷水堰旁边的一位村民说。但当问及这山塘是何时修建的,这位村民摇头兴叹,老祖宗时就有了,真不知建于何时。

而据播州《杨氏家谱》记载,雷水堰是播州杨氏第二十四代土司杨辉修建的。杨辉,明朝宪宗皇帝1474年时因患病(距今542年),将墓地修建在白果村,按古时风水学在墓前修建了雷水堰,既是墓前风景又起蓄水灌溉之用。雷水堰直至今天仍在发挥作用,从未垮塌过。

堰坎的一边有个出水口,据当地村民称,从古至今,塘里的水都是从这口流出,从未更改过出口,记者隐隐还能看到,流水口用石头砌成,由于时间久远,流水口石头已变得光滑。

专家建议通过开发来推动保护

杨氏家族海龙囤直系族长杨国政称,他们对播州历代杨氏土司修建的水利工程走访发现,因发展不少古堰已被破坏或填埋,至今已无灌溉之责,有关部门应该加以保护,让古堰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

“播州杨氏土司修建的众多塘堰灌溉工程,最晚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文物古迹了。”遵义史志专家李连昌称,这些古水利工程是不可移动文物,当前还发挥着它的价值,有关部门向附近村民告知古堰来历、历史,让村民珍惜与保护。同时,也可以通过古堰地理位置或文化,通过旅游开发等途径来推动保护。

据了解,播州杨氏海龙囤直系族委会已拟定计划,近期,将对遵义境内播州杨氏各个土司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进行实地走访,向有关部门建言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