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日报 赖小通、谢月明、记者彭晓华 文/图

里约奥运圣火已经熄灭了,然而,一位来自遂川县的女举重运动员,心里依旧难以平静。在奥运会期间,她几乎每天都要守候在电视机前,关注中国举重队的比赛。当看到昔日队友孟苏平摘得了75公斤以上级的金牌后,她既为队友感到欣慰,又对个中的艰辛感同身受。虽然多年来的运动员生涯,在她身上留下很多伤病,但看到奥运赛场上升起国旗奏响国歌时,自豪感依然油然而生。她是遂川县泉江镇集合村的29岁“女汉子” 李娟,一位即将从国家队退役去吉安体校任教的女子举重运动员。近日,记者通过对其采访,了解到一名举重运动员背后付出的艰辛。

李娟(左)与奥运冠军孟苏平合影

遇见伯乐,15岁女孩执意要去练举重

在长达十三四年的举重运动生涯里,李娟参加了无数比赛,也斩获了一份长长的优异成绩单:2004年,在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女子举重锦标赛中,她荣获总成绩亚军;2005年,在乌兹别克斯坦亚洲青年锦标赛上获冠军;2006年,在重庆全国青年女子举重锦标赛上,获总成绩冠军;2007年,在捷克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上,她获得了亚军……

谈到自己如何走上举重运动的生涯,李娟告诉记者,1998年,上小学五年级的她参加了学校的秋季运动会,遇到人生的第一位“伯乐”。在她跑100米的时候,一位李姓体育老师就将她叫到了一边,说她很有举重的潜力,可以去尝试这个项目。 之后,李老师将李娟推荐给了吉安市体校。

李娟的父母虽然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也知道搞体育是一项异常艰辛的事,想到女儿去举那么重的杠铃,并且今后个子会偏矮,担心将来很难嫁出去,坚决反对她去练习举重。李娟主意已定,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去了吉安体校报到。

磨砺心智,多次打“退堂鼓”最终坚持

1999年春,刚满12岁的李娟成为吉安市体校举重队的一员,师从万教练,从此开始艰苦的举重生涯。

李娟告诉记者,体校的训练是严格而辛苦的。上午,要在吉安市阳明路小学上文化课,下午又要回体校进行训练,每天清晨还要去练素质,整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晚上休息时,感觉累得浑身骨头像散了架一样。她坦言,当时自己累得身心俱疲,有点想打退堂鼓,加上爸爸妈妈不停地“召唤”,很多次她都想溜回家去。万教练看出了她思想上的波动,认为李娟的举重天分极高,就此放弃绝对是一大损失。于是,他一次次地安慰和鼓励她,让她坚定了意志。

2004年起,李娟开始代表江西省参赛,并争金夺银。有一次,为了能参加53公斤级比赛,她需要急速减重,三天粒米未进,完全靠饿肚子和跑步来降体重。据其介绍,当时正值夏天,在操场上跑步又饿又渴,渴了就扭开水龙头漱口再吐掉,晚上太饿了,教练就带她出去散步,等困得忘记了饥饿,教练才带她回宿舍里睡觉。

李娟告诉记者,减重虽然令人痛苦,但增肥也是很折磨人。有时体重位于两个公斤级之间,且更接近于上一个级别,那就要选择去增肥。这时,教练都会要求她多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将自己快快吃胖。

报效家乡,退役后回乡执教培育体育人才

很多人都认为,搞运动的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对此李娟表示,人们之所以会这样说,肯定是因为有这样的例子存在,但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很多运动员平时都爱学习,有看书的良好习惯,在举重队期间,她也拿了诸如普通话二乙证书、运动员英语口语证书等,只要有要求的证书,她都能顺利通过。

2008年,李娟进入国家举重队,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要求运动员不准玩手机,不准玩电脑,电视只能看新闻联播和体育频道,更不敢奢望去旅游,找朋友潇洒。她说,到了休假时间,即使和队友一起出去逛街,也只能是一小会儿时间,不可以在外面就餐。利用业余时间,李娟学会了绣十字绣,她灵巧的手绣出来的十字绣,是一只玩具兔子、一幅彩画、一篇练的字帖等。

李娟告诉记者,自己即将从国家队退役了,听说家乡吉安的体育教育缺少专业教练员,尚处在较低的水平,她决定回家乡来当一名体育教练,同时学习其他体育项目,为家乡发掘和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

作者:信息日报 彭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