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体育4月9日报道:

F1中国站比赛结束后,上赛场场外热闹非凡,披着芬兰国旗的车迷在出口合影,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挥舞着旗子,大喊“kimi,kimi,one more year”,这群忠实的莱科宁粉丝,每一年都在上赛场为Kimi营造一片芬兰旗海,尽管芬兰人莱科宁在比赛中只拿到第五名的成绩。整个周日,从发车位正上方F9的媒体中心落地窗往下看,最惹眼的就是他们,正对着法拉利维修区的观众席挂了一块巨幅条幅,上面写着一长串英语:“lucky to meet you in my life,I'll be with you whatever”,旗帜背后的莱科宁应援团和旁边的汉密尔顿应援团时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呐喊声。

自舒马赫退役后,这种场景每年都在上海上演一遍。尽管汉密尔顿在中国拿到了五个分站冠军圈粉无数,但要说到粉丝团的庞大,职业生涯只拿到过一次中国站冠军、一次年度总冠军的莱科宁,确实成了仅次于舒马赫的存在——这位2017年围场中的最老司机,从2001年进入索伯车队以来,已经征战了15年,马萨、阿隆索的坚持固然可贵,但莱科宁才是属于那个以舒马赫为代表的的黄金时代,大多数人的最后念想。在上海,他以第五名的成绩结束了2017年中国之行,在莱科宁的粉丝微信里,粉丝们感慨最多的不是成绩,而是这或许是他职业生涯最后一次出现在上赛道了。

尽管正式比赛的时间很短,只有排位赛加正赛共4小时,但莱科宁粉丝这一周的“档期”都是满的,一名叫然然的上海本地女孩是十五年莱科宁车迷,每一年,上海站的这一周她都是这样度过的:周一周二开始做准备,周三开始去机场接机,“从莱科宁居住所在地瑞士苏黎世飞到上班的航班每天就一趟,最多多蹲几天,就一定可以见到”。周四,围场的活动就开始了,她一般会提前3小时排队,以在车手签名会中争取到一个好位置。周五下午的维修间参观,她会与莱科宁的维修间合影。周六来到观众席看排位赛,周日一般会和其他“莱粉”一起组团看正赛,大家都穿着统一的服装,披着芬兰国旗,“我们特意选了维修间对面的座位,这样kimi能看见我们”。

除了服装和国旗,她手上的手环、脖子上戴的票套, 以及单肩帆布包都印着莱科宁的名字,这个包括纸巾在内的“kimi7件套”是她在另一个车迷晶晶那里订制的,只花了38元钱。而之所以大家能够在比赛看台上坐在一起,也是晶晶在去年11月份时,赶双十一的活动,以优惠价为大家统一订购的。这些印着莱科宁logo的小物件都是晶晶和她群里的几个小伙伴们自己设计、找厂家加工的,前前后后忙乎了一两个月。上赛场偏僻,周日交通拥堵,几个小伙伴费了大劲才把150套装备人肉拉过来,然后分发给大家,做这些,她一分钱不赚,“只是希望大家有个伴,一起为kimi加油”。

车手每天都在酒店和赛场之间往返,所以很多车迷选择来到酒店蹲点,酒店地下车库、大堂遍布他们的踪影。车迷晨晨是一名学生,去年中国战期间,为了见莱科宁一面,周四那天她拖着箱子逃课来到浦东机场接机,结果莱科宁降落在虹桥机场。扑了个空的她感觉不甘心,第二天又来到酒店蹲守,蹲了一上午,但最终还是没有见到偶像,不过那也是她最后一次蹲守了,“这几次看来,我们之所以蹲不到他,是因为他不希望被打扰,何况我还是逃课去的”。此后,为了去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战看莱科宁的比赛,向来成绩平平的她开始猛攻英语,去ins等国外社交网络找国外粉丝疯狂聊天,只为了练好自己的口语,方便出国看比赛,”要是英语太差真的很丢人,我不想做一个见到莱科宁只会递上纸笔让她闷声让他签名的人,我会礼貌体面地告诉他我很喜欢他。“

为什么莱科宁有着如此之高的人气?在莱科宁15年的F1生涯中,有人说他之所以在中国人气好,是因为长了一张好脸。确实,在当今社会,颜值是名人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但在更多的莱科宁粉丝心中,之所以他是永远的男神,是因为他曾经奉献过一场场的经典酣战,是因为他无数次输得悲情。他们永远也忘不了2007年,莱科宁在只有理论可能的情况下,一举逆转赛势夺得年度桂冠,让竞争对手迈凯伦的工作人员都热泪盈眶。

15年过去,他一如21世纪初的那个追风少年,话很少,很冷淡。不同的是,向来能胜过对手的他,在法拉利已经追不上好朋友维特尔,离冠军更是越来越远。2017年的法拉利,在18个月的纠结之后再度雄起,四届世界冠军维特尔也成了中坚力量,在车手席位愈发珍贵的今天,37岁的莱科宁真的老了。

或许是莱科宁明白这可能是自己职业生涯最后一次出现在中国站,或许是如今妻儿环绕生活甜蜜激起了他内心的柔软,整个周末,莱科宁特别不像是莱科宁,他取下了往常连新闻发布会都要戴着的厚厚的墨镜,车手见面会几乎有求必应,面对粉丝热捧没有像去年一样钻栏杆躲避,甚至在酒店给蹲点车迷签名,偶尔还能露出一丝丝微笑。周日赛前的车手巡游,他更一反常态,成了最后一个下车的人, 整个巡游,他一直在向车迷们招手——仿佛在说再见,但愿不是在说再见。

“在上赛道的阴天里,我的心在下雨”,再见kimi,愿明年能再见。

作者: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