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冰雪小镇韦尔比耶,29岁的河北小伙李龙龙每年11月到次年4月,都会迎来送往一批批中国的滑雪客。作为第一批获得瑞士官方认可、具有执教资格的中国滑雪教练之一,李龙龙是瑞士冰雪产业全球推广项目的受益者。

缘分的妙意或许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伴随大环境的眷顾,成就不可思议的人生经历。不上阿尔卑斯,很难想象自然给予这片滑雪天堂的馈赠。李龙龙的营地所在地韦尔比耶,拥有420公里的天然雪道和最高海拔3000多米的滑雪场。

距离韦尔比耶1600公里之外的瑞士小城圣莫里茨,是世界上举办冬奥会次数最多的城市;从历届冬奥奖牌榜来看,瑞士竞技成绩只是站在“第一集团”的尾巴上,但这并不妨碍这个只有800万人口的国度被冠以“冰雪产业圣地”和“冬季运动王国”的美誉。对于已经在瑞士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冬季运动产业,之所以还保持着如此的活力,除了仰仗本国优越的冰雪资源,更离不开各个层面的创新,这两个字已经渗透到了瑞士体育人的血液里。

体制创新:训练比赛就像服兵役 退役生活无忧

根据瑞士宪法,体育是唯一一门在瑞士联邦26个州范围内义务教育必修的科目,而且与军事国防接轨,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服兵役;联邦政府必须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而且必须运营和管理一所体育学校。坐落于瑞士比尔市的联邦体育学院,就是瑞士体育人才的最高学府,也是瑞士体育的根基。

瑞士有不少越野滑雪国家队的运动员,正是受到国防体育部的资助,以契约协议的方式,到联邦体院进行集中训练,其中最为顶尖的人才,可以代表国家队出战各项国际大赛。在合同期内,运动员可以拿到军队发放的工资,不需要担心基本的生活问题。

某种程度上,瑞士这种国家体育政策也是一种举国体制。据联邦体育学院发言人Walter Mengisen的解释,联邦政府对于这一政策制订了五大目标:首先是健康,即让更多的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其次是体育教育的普及,然后是促进年轻运动员和体育竞技的发展,以及开发体育运动作为经济增长点,最后是体育要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瑞士体育人的概念里,“体教结合”不仅局限于青少年的层面,而是贯穿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始终。在瑞士,每一个职业运动员在运动生涯的各个阶段,都有机会接受社会提供的各类职业培训,为自己退役后的生活提前做好规划。

瑞士国家教育研究和创新秘书处负责人Beatrice Ferrari女士介绍说,瑞士的失业率是欧洲最低国家之一,这与本国成熟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密不可分:在15岁结束了义务教育之后,大概有70%的瑞士青少年会选择迈入职业培训的通道,即每周两天在学校继续学业,其他三天直接下到企业实习,在实践中接受工作技能培训;选择完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少年只有30%。

“之所以是这个比例,与社会观念的进步有很大关系”,Beatrice Ferrari说,“在这些年轻人的家长看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然对运动员也一样,许多职业运动员退役前都愿意接受职业教育,以便退役后谋得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

科研创新:高校扶植初创企业 助力体育研发

位于伯尔尼的Venturelab(科学技术类初创企业孵化器),成立于2004年,旨在集中高校资源为初创企业提供培训项目。运动感应器供应商“Gait up”便是一家得益于该项目的初创公司,这家公司主要生产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和登山滑雪三项冬季运动感应器,通过GPS定位,依靠特定算法读取芯片数据,以便协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收集各项运动参数,改善技战术水平,并为电视转播商呈现更多的数据信息。

这一科研成果是由洛桑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以及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运动分析和计量研究所联合协助开发,目前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市队的训练中投入使用。在这两所高校科研机构中,都有专门研究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和速降滑雪技术的专家,每个人配备有相应的科研团队,除了通过学术途径扶植科技类企业外,也是瑞士滑雪国家队在科研技术方面的智囊团,为职业运动队保驾护航。

设备创新:从一副滑雪板窥见一个滑雪天堂

作为滑雪爱好者的天堂,瑞士的滑雪装备市场却并没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竞争态势。拿滑雪板来说,本土第一大生产商Stockli就占据了90%的份额,基本垄断了全国市场。

这家顶级滑雪板生产基地,坐落在以美景闻名的卢塞恩州郊外,公司成立于1935年,至今仍是家族企业,每年生产5万副滑雪板,瑞士人从普通滑雪爱好者到职业运动员几乎人手一副,价格也从三千到两万人民币不等。

公司负责人Marc Glaser先生非常注重工匠精神,据他介绍,如今在已经提升了效率的情况下,一副滑雪板从无到有,也要在生产线上走1200米;产品迭代周期大约为两年。记者有幸随他步入生产流程车间,让我们看看一副滑雪板是如何诞生的吧——

原材料存储车间:这里所有的木材都含有玻璃纤维的木芯,铝材内则都含有钛合金;每一块板子都要贴上20层保护薄膜,运送到下一个车间。

切割车间:车间门口是公司特制的吸尘器,用于回收废旧物料主要是塑料、纯铝材和其他混合材料,装在下图所示白色布袋里被吸走,残余会被专门的材料公司回收,保证可循环利用。

切割车间内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涂刷特制的树脂材料,这种材料类似于橡胶,由于瑞士本土匮乏,主要从日本进口,因为价格昂贵,占据成本的大头。工人需要将它涂刷在每一层薄膜上,使滑雪板更有韧性,能抵御强大的冲撞力和反弹力。

压制组装车间:滑雪板的拼接工作主要在这里完成,17分钟的压制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控温度,先升温再降温,保证板子取出来时的温度与室内温度一致。

抛光打磨车间:上图为公司引入的机器人打磨设备

质检工作室:在这里,质检专家需要对滑雪板进行最后的检测,保证两只滑雪板的规格一模一样,尽可能将误差降低至最小。这位有着40年工作经验的老专家向我们介绍说,每天他要经手将近300副滑雪板,颜色越鲜艳的板,需要的工序越多,特别是给顶级职业运动员提供的装备,更是要根据具体的滑雪项目、赛道特点和雪质软硬,来制作不一样的滑雪板

热衷助力北京冬奥 瑞士人自己却患上“申奥恐惧症”

北京申冬奥成功后,崇礼张家口在今年2月与瑞士巴涅市结成了冬季运动姐妹城市。本文开篇提到的韦尔比耶,正是隶属于巴涅市的著名滑雪小镇。在那里,除了有像李龙龙这样联结中瑞冰雪运动的“推广大使”,包括韦尔比耶滑雪场在内的瑞士冬季运动设施和机构也已经与北京开展合作,提供相应的技术和经验。

虽然有着一腔“古道热肠”,又坐拥冬季运动的各项优势,瑞士民间对于申奥却并不感冒。联邦政府在成功申办了2020年冬季青奥会后,将眼光瞄准了2026年的冬奥会。而这如果成功,将是瑞士自1948年于圣莫里茨举办过冬奥会后,首次在本土与奥运的亲密接触。要知道,半个世纪以来,瑞士多次试图申办冬奥会,但均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当地民众的支持。

据瑞士联邦体育学院院长透露,去年三月份瑞士体育部宣布了参与冬奥申办的意图,但两个冬季项目的重点城市圣莫里茨和达沃斯因为公民投票反对而宣布放弃,这大多是出于对奥运会太过盛大的质疑和财政方面的担忧。

好在今年4月份,瑞士体育议会投票通过了西南部城市锡永申办2026年冬奥会的请求,这意味着锡永正式成为申办2026年冬奥会的城市之一。锡永当地居民之所以对奥运抱有执念,大多因为这座小城是冬奥申办屡败屡战的典型——三次申办,三次屈居第二。这一回,它能否点亮瑞士的冬奥之光?答案将在2019年揭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