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体育3月29日报道:

熟悉中国体育的人知道,我们习惯称教练为“指导”,比如郭士强就是“郭指导”,杜锋就是“杜指导”,不一而足。有时候为了顺嘴,就将“指导”二字简化为“指”或者“导”,比如中国民航大学男篮主帅郑军,球员们就通常称他为“郑指”。“指导”,算得上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称呼。

关于它的来历,现如今已是众说纷纭。在网络上,大概存在两种说法:1、与新中国初期照搬苏联的体育制度有关;2、与军队体工队制度有关,“指导”又相当于“政委”。这两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以讹传讹、合理想象的成分更大。

事实上, 体育指导、篮球指导、足球指导……类似的叫法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有了,是民国体育文化的产物。通过对一些近代报刊进行关键词检索,网易体育发现,“指导”一词在民国报纸的体育报道中屡见不鲜。

在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中以“篮球指导”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两篇报道。

一则,1933年10月17日的《北洋画报》第二版就曾经刊登过这样一张照片,图说是:“参加全运会之沪篮球指导前两江名将邵锦英女士。”此处所说的全运会,指的是中华民国第5届全运会,原定于1931年月举行,结果因为“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爆发而拖到了1933年10月。举办本届全运会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竞技层面,也在于“倡全民运动,救国家危亡”“提倡国民体育、振刷民族精神”。

二则,天津《益世报》1931年3月16日第7版,还曾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即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篮球指导张子谦,“卷入”了一起球场斗殴事件,无端被诬,遂上书山西教育厅厅长为自己伸冤。这篇报道中,凡涉及“教练”一职的,均用“指导”二字替代。

有意思的是,如果以“篮球教练”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反而一无所获。将关键词改换成“足球指导”和“足球教练”分别进行检索,得到的报道篇数分别是2和1。与“足球教练”相关的那篇报道,与国内体坛并无瓜葛,而是有关美国大学足球教练的,题为《美足球教练年俸逾万 与南加州大学续合同五万》。

新中国成立之后,自然延续了这种叫法。据罗汉琛和于德豪的启蒙教练、现年71岁的毛地回忆,他进入湖南省男篮(1965年)时就称教练胡松发为“指导”,当时“教练”和“指导”两种叫法是并行不悖的,他举例说:“别人问‘你教练是谁啊’?我就回答‘是胡(指胡松发)指导。”当时胡松发的官称就是“湖南省男子篮球队指导”。不难看出,那时“教练”和“指导”就已经合二为一了,“教练”即“指导,“指导”即“教练”。

综上所述,称教练为“指导”的做法,至少在1931年前已经形成,跟苏联和军队体工队没什么关系,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指导”才是主流的叫法。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度也延续了这种习惯。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练和指导两个概念逐渐混同,再也不分彼此。

作者:赵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