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史努比,豆瓣人气作者,旅居日本大阪多年,家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学生;喜欢用文字记录亲子生活、儿童教育以及异国风情。

这周开始,日本的小学进入新学年,孩子们也结束了两周的春假。

学校每年有三个学期,对应也有三个假期,春假对于工薪族家长来说有些特别,寒暑假虽然长,但总有一两周可以和家长的连休重合,安排些亲子活动。

春假期间家长没法休假,又赶上比较忙碌的年度末,基本上没时间陪孩子,这样就需要给孩子安排好活动,或者让孩子Home?Alone-“小鬼当家”。

今年春假,我家姐弟俩是这样度过的:前一周,报名参加了附近一家大学开设的托管班,每天我上班带他们过去,在那儿呆一整天,下班和我一起回家;后一周,由他们自主安排,去同学家或者出去玩,午饭可以自己去超市买,或者我早上做好留着他们中午加热吃。

回头看,短暂的新集体生活和自由独立生活正好各占一半,收获不小。

托管班的内容很丰富,可以跟老师在大学体育馆活动,还能参加英语、编程、手工等体验课,姐弟俩都很喜欢,就是班里的孩子们年龄大小不一,有一年级的小豆包,也有六年级的“小大人”,相当于一个多样性的新集体。

如何在短时间内顺利进入这个集体、和不同的小朋友打交道,但同时保持自我认知或者说保护自己,对姐弟俩是个考验,其实也是每个孩子成长阶段在学校或其他课外团体中,都要面对的课题。

五年级的女儿珍珠做得很好,平时她和弟弟总在一起玩,关系很好,所以对于年龄小的小朋友都很照顾,也能玩到一起。但也有难题——碰到了一个四年级的“熊孩子”(对,日本当然也有熊孩子存在,只是相对数量较少)。

这个孩子说话粗鲁,对其他小朋友做的手工评头论足,多是批判性的意见。珍珠是如何应对的呢?

她对那个女孩直接说:“请不要这样跟我说话。”对于她的打击不放在心里,体育馆里那女孩非要珍珠陪她玩时,珍珠也委婉地拒绝了。

回家珍珠和我聊天,说起了在托管班的感受,珍珠一直喜欢手工,她有自信也很享受制作的过程,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而难得的托管班体验,每个活动她都很喜欢,不会因为不好相处的小朋友影响自己的心情。

她说:“妈妈,我觉得那个女孩属于攻击型的人,我知道怎么相处。”

她提到了在学校每周一次的《道德》课中学到的单元“十人十色的青蛙”,并且给我看了关于小朋友不同沟通方式那一页。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她已经能认识到这些区别了。

就像《道德》教材里拟人化的那些小蝌蚪和青蛙,人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喜欢和擅长的东西不一样,有时候需要配合,有时候只是保持自己就好。

那个女孩的做法珍珠不喜欢,也没想着要改变或迎合,进入一个新集体,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是不现实的,接受不了就选择保持距离,也许在某一个契合点再走近。

托管班的最后一天,孩子们开联欢会,珍珠主动请缨做主持人,意外发现那个女孩唱歌很棒,大家一起热烈鼓掌。

即使是和你不一样的朋友,也有他们的长处。”这也是她在《道德》课里学到的。

而之后的一周,珍珠去好朋友家过夜,拎着特意买来的蛋糕,回家后给好朋友的妈妈打电话道谢,非常符合在日本生活的头号指导原则:礼字当先

和弟弟在家的话,两人看电视、收拾房间、去图书馆、去超市买便当,安排的井井有条。女儿已经具备了独立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作为母亲很欣慰。

?“知己知彼”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很难,尤其是对于自己的认知,如果在儿童时期家庭和学校能有效引导,培养这种自我意识,再加上人际交往的实践,就很有效果。

孩子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教书育人”同等重要。日本的公立小学,“教书”不一定做得多有深度,“育人”的内容却很扎实。

在日本小学教科书中,《道德》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始于1958年,范围涉及孩子们的教养、人际交往、周遭环境和为进入社会做准备,教育大纲根据不同社会环境改动过好几次。

这本教材最近一次修订是2009年,彼时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文部省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并对教材做了大幅调整,看起来这些问题与国内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高度重合:

  1. 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下降。

  2. 家庭和区域社会教育机能下降。

  3. 社会体验和自然体验不足。

  4. 如何应对社会变化带来的种种课题。

上面这些看起来很眼熟的文字,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日本的核心价值观。

从日本教育最高管理部门——文部科学省的网页上可以看到,小学的德育教育最大的目标就是“生存能力”,非常直接。

教育内容基本是四大块:与孩子自身相关的;如何与他人相处;尊重自然和生命;如何与集体和社会相处。

具体阶段性目标根据孩子身心的不同发育调整,这些内容估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中都会涉及,日本的则更具体和实用。

刚入学的孩子主要培养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基本的礼节问候,到二年级就开始探讨小朋友如何“有话好好说”的具体方法了。

孩子们脱口而出的话,哪些是像云彩一样柔软的让人舒服的话?哪些是像仙人掌刺那样让人受伤的话?大人对照着都会忍不住反省一下。

柔软的话:“谢谢”“加油”“真棒”“没关系”“别在意”

伤人的话:“恶心”“讨厌”“笨蛋”“闭嘴”“别管”等等

三年级的儿子则学会了如何明确表达自己情绪的秘诀,比如说话方式、表情、视线、与对方的距离和手势

最近的便是五年级时珍珠学到的“如何让彼此感觉舒服的沟通方法”了。

前面提到的沟通类型“攻击型”、“不敢表达型”、“为对方着想的自我主张型”在这张图里能看到。

我想,春假中的珍珠为自己选择了第三种方式,而春假中见到的那个“熊孩子”,明年会有多大改变呢?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孩子们像小树一样长得飞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十岁以后才能在一部分孩子身上看到些效果,有些孩子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德育真是一条相当漫长的道路

可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教育内容落在实处,我们的孩子如何才能在日益变化的社会中身心健康地长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