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提问:“小孩子之间交换了不等价的玩具,但是两个孩子都很满意,作为家长怎么处理好呢?”

大意是讲,题主家的孩子跟楼上邻居家小孩互换了玩具,价格大概200和20的区别。按照题主的想法,只要孩子觉得值得就行了,价格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即可;但是题主家人都觉得不行,坚持要把玩具拿回来,否则以后孩子还会乱换玩具,怕再吃亏。

题主困惑了,于是特来求助。这个问题很快就有近六千人关注,并且引发了大家热烈的探讨。

相信跟我一样,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都是“钱财乃身外之物,买不来开心和友谊,随孩子去吧”的心理。

可是等等,倘若把200后面再加两个零,放在现实生活中,你还会如此洒脱吗?

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其实类似问题相信在每个家长身上都发生过,我就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女儿刚上幼儿园那段时间,为了缓解孩子们的分离焦虑,老师允许每个小朋友每天可以带一件玩具过去,作为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时的情感寄托。女儿选择了一个带有声控功能的小皮球,每天抱着上学放学。在这个球的陪伴下,她只过了大半个月便适应了全新的集体生活。

此后的某天,我傍晚接女儿回家时,发现她的球不见了。本以为是她不小心落在了幼儿园,没想到问她时,小家伙却笑眯眯地拿出了一套贴纸。原来,这套印满了小猪佩奇系列形象的贴纸,是其他孩子的。

作为小猪佩奇的铁杆粉丝,女儿一下子就看上了。于是,她跟那个孩子商量好,彼此爽快地互换了玩具。就这样,一个声控球换回了一套佩奇贴纸。

得知真相,老公急得直跳脚:“啥?那个球可是我在亚马逊上买的进口品牌,价格不菲呐!”

可女儿似乎对此相当满意,拿着贴纸爱不释手,开心得不得了。

看着她满心欢喜的样子,我很是感慨:我们总习惯了用成人的价值观来衡量孩子的所作所为,但却忘了在孩子们眼里,并没有所谓的“值不值”,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不快乐”

所以,如果孩子之间进行了不等价交换,怎么办?其实在我看来,家长不必先急着阻止和批判。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说,它很可能是一件大好事:

  • 这是孩子社交能力进步的标志

孩子从一两岁开始,便会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在此期间,孩子会将任何他们认定的东西都归自己所有,拒绝跟任何人分享。

《妈妈是超人3》中曾有一幕。嗯哼家里的玩具非常多,对此霍思燕提议把不常玩的玩具捐出去,没想到却遭到了嗯哼的强烈反对,他甚至还用发脾气和哭闹表示抗议。

其实,这对于正处于“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他们的心智和情商还没有发展到懂得主动分享的程度,强迫他们那么做,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乐于跟其他孩子交换玩具时,应该值得高兴。这代表着孩子又成长了一步,开始迈入人际交往新阶段,会尝试通过分享的方式来培养友谊,发展情商

  • 这是孩子单纯童真的美好体现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神奇的爱,会使数学法则失去平衡。”这句话适用在孩子身上,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孩子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多物质和世俗的想法,物体不分贵贱,在他们眼里都是值得珍惜的瑰宝。

于是我们会发现,跟山珍海味相比,孩子可能对最普通的糖果更感兴趣;跟异域风情相比,他们可能对家门口的小公园同样喜爱。

而对于玩具,孩子也不会用价格去掂量哪个好、哪个不好。有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便会让他们发自内心地雀跃不已——这个玩具好大,我喜欢!这个玩具会发光耶,我喜欢!这个玩具上面的图案好漂亮,我喜欢!……

因此,很多在我们大人看来不划算的“买卖”,却是孩子们彼此间都心满意足的完美抉择。而倘若家长过分强调金钱的概念,纯粹用价格的高低来判定孩子们交换玩具的行为划不划算,未免太势力,也将给孩子的童心蒙上阴影。

动画片《魔女宅急便》里有一句台词:“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

每一个孩子都犹如白纸般单纯美好。在应该无忧无虑的年纪,不要让成年人的浊气污染了那份宝贵的童真。

类似“不等值交换”那样看似傻傻的做法,其实别有深意,会为孩子的将来埋下伏笔。因为,只有经历过儿时快乐、被充分满足过的人,才会走好今后的人生路,收获最终的成熟。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火爆的问题,其中一个网友的回答让我不禁笑出了声:

我儿子把他母亲的钻戒拿出去给了小朋友!
小朋友的妈妈看到脸都绿了,当晚就敲门过来还戒指了;
等到她出门回去,我爱人的脸也绿了……
我:别打别打,亲生的!亲生的啊!
我爱人:不对,这孩子这德性到底遗传的谁?!!
我:那个,小孩像舅……

可能有家长会说,当下次孩子们再交换玩具,遇上“钻戒换牛轧糖”这样的事情时,难道我们依旧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里默念着“孩子,你开心就好”,母慈子孝岁月静好地放任置之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怎样才是合理的做法呢?

或许,从经济学角度的分析,能够给我们一个参考。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科斯定理,认为市场的真谛不是价格,而是产权。只要被交易的物品产权是明确的,那么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并且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放到交换玩具这件事情上来说,之所以会发生家长认为交换得不等值、闹心不已,而孩子却兴致勃勃的情况,根本原因便是产权不明确所致

倘若孩子认为自己拥有了玩具的所有权,于是他们也就会觉得自己可以决定玩具的归属和去向。

对孩子来说,得到玩具几乎是没有成本的,交换的行为还能让自己收获拥有新玩具的快乐,这看上去的确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但孩子不会想到,他们送出去的玩具是家长出钱买的,不等值交换的行为已经给大人造成了财产损失

因此,想要杜绝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明确玩具的产权

家长可以设定一个标准,多少钱以内的玩具,所有权可以属于孩子,能自己决定玩具的去处;多少钱以上的玩具,所有权则属于家长。

对于那些特别贵的玩具,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

“宝贝,这个玩具是爸爸妈妈花钱买的,现在分享给你玩。但你没有经过我们的允许,不要送给其他小朋友。如果想跟他们交换着玩,没问题,但记得玩一阵子再交换回来,记住了吗?”

“这个玩具是属于爸妈的,我拥有的是使用权。”一旦孩子心里明白了这一点,他们就会知道下次在跟别人交换之前,需要征求大人的意见。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适当给孩子科普价值的概念:

“宝贝,我们的任何东西都是需要用钱买的,有的花钱多,有的花钱少。你那个玩具所花的钱,相当于别人买5个玩具哦!所以你交换之后,就等于少了4个玩具哦。”

所以,我们不必刻意给孩子灌输物品越贵越好的观念,但要让他们知道,每一样东西都是爸爸妈妈用辛苦挣来的钱买的,值得好好珍惜。

其实,孩子每一个小小的举动背后,都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涵义。交换玩具这样看似平常的小事,也正蕴藏着他们的成长密码。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相信充满智慧的家长,对此不会视而不见,也不会矫枉过正,而是会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在不经意间便找到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