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热身赛里干掉了美国,但澳大利亚显然还是不想提前遇到卫冕冠军。在险胜法国之后,澳洲军团如愿被分到了一个比较太平的分区。
澳大利亚男篮自称“boomers”,也就是的雄性袋鼠。这支球队给自己起这样一个绰号并非蹭组球队的热度,相反,这个绰号不但具有澳大利亚特色,更是和篮球这项运动非常符合。
通常在袋鼠的族群里,有10只左右的雄性袋鼠会承担起保卫族群的责任,它们身材高大,十分强壮。所以不论数量还是特点,“boomers”都和一支篮球队的组成十分相似,所以澳大利亚男篮便以此自诩,并凭借着名不虚传的强硬,成功在国际赛场上打出了名堂。
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里,boomers们并不是唯一一支拥有绰号的篮球队,各个年龄段的男篮女篮,包括残疾人篮球中的轮椅篮球队和聋哑人篮球队,都有着自己的绰号。
澳大利亚女篮的绰号可不是雌性袋鼠,而是“opals”,澳洲宝石。这种澳大利亚盛产的蛋白石色彩艳丽,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宝石”,在当地是幸运地代表,贵族的象征。可以看出,澳大利亚人把他们的女篮姑娘看作无上珍宝,而非帮助国家争金夺银的外交工具。
除了男篮女篮以外,澳大利亚国字号的队伍,基本都有着自己的绰号。比如男篮的U19,叫鸸鹋;女篮的U19,叫宝石;男篮的U17,叫鳄鱼;女篮的U17,叫蓝宝石……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聋哑人篮球队的名字,更加令人动容。
这支球队被澳大利亚人叫作“Goannas”,也就是澳洲巨蜥。这种生物的听力有限,人类的听觉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而巨蜥的听力范围只在400hz-200hz,但这并不代表巨蜥没有听觉,相反,它们的耳蜗结构在蜥蜴类的生物里是最先进的。但由于它的感受器细胞壁哺乳动物要少,所以它们无法听见过于低沉,和过于高亢的声音。
这也是澳大利亚人对于聋哑人篮球运动员的一种尊重:他们并非听不见,只是有另外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
事实上,篮球远非是澳大利亚最热门的运动,所以澳大利亚的篮球队,也并不是第一支拥有绰号的运动队。
这个国家第一支获此殊荣的队伍是他们的橄榄球队。说起来,这支队伍开辟先河,还要归功于隔壁的新西兰。
1908年,澳大利亚人组建了一支橄榄球队,前往英国和北美打一些巡回表演赛。他们到达英国的时候,正赶上新西兰离开。当时新西兰人为了让英国人民更好地认识自己,就给自己的队伍起了个外号,叫“All Blacks”,全黑队,因为他们穿的队伍全是黑色的。
澳大利亚人当时就懵圈了,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要求。当时就有人提出,“要不你们叫兔子吧”,这个建议很快就被否了。因为兔子在澳大利亚属于外来物种,澳洲的土著运动员们无法接受自己要被英国人称为一种外来的可爱生物。
于是乎,他们选择了属于当地的可爱生物当做自己的匪号——“Wallabies”,小袋鼠。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参与国际比赛的澳大利亚橄榄球队还在被叫做小袋鼠,根据他们为国出战的先后顺序,他们被亲切地称为“第一小袋鼠队”,直到当是的“第八小袋鼠队”。
如今。“袋鼠军团”成为了所有澳大利亚运动队的通用名称,和当年那支出海的橄榄球队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是所有运动队,都可以被叫做袋鼠军团,毕竟澳大利亚这个地大物博的地方,动植物那真是多了去了。
比如,澳大利亚管自己的游泳队叫海豚,管自己的男子水球队叫鲨鱼;曲棍球队叫笑翠鸟,长曲棍球的女子U23叫考拉,浮士德球男队叫袋熊,女队叫负鼠等等等等。
最狠的是,他们管自己的飞盘队叫澳洲野狗……
看上去这些运动队的名字,完全就是澳大利亚人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物种丰富性。
但是就算物种再丰富,也架不住运动队实在太多,种类实在太复杂。时间长了,很多球队避免不了就会重名。举个例子,珍珠这个名字,就被七人制橄榄球女队和残障篮球U23女队共同享有。
所以,重名是摆在澳大利亚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众所周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创造一种新的生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后,聪明的澳大利亚人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
用语言学创造一种生物。
于是,澳大利亚人用拆分和重组单词,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很多生物。
“袋鼠军团”这个绰号,是澳大利亚足球队发扬光大的。而这个词语,正是澳大利亚人创造出来的。他们用足球“soccer”+袋鼠“kangaroos”组成了“socceroos”,也就是足球袋鼠,成为了澳大利亚足球队的绰号。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人还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袋鼠。
代表澳洲人参加奥运会的足球队——“Olyroos”,奥运袋;五人制足球,“Fustaloos”,五人袋;曲棍球女队,曲棍袋;冰球队,冰袋。室内兜网球袋,保龄球袋……
总之,澳大利人啥运动都参加,澳大利亚的袋鼠,也什么都会。
其实澳大利亚人不只是喜欢给运动队起外号,起外号这件事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可以说是他们的爱好之一。
很多时候澳大利亚人起外号,纯粹是因为懒。就连自我介绍的时候,他们甚至懒得说“austrilia”这么长的单词,所以他们自称“aussie”,再后来,这种长度他们也懒得发音,索性就把自己叫“oz”了。
但是起外号这事一旦涉及到人身攻击,那就变成嘴臭了。嘴臭的澳大利亚人可是给别国起了不少难听的绰号,比如他们管新西兰人叫“kiwi”,中国人最不爱听的“chow”和“ching chong”,也是出自澳大利亚人之口。
虽然澳大利亚人很享受这种对运动队的称呼方式,可是在他们的国内,也有一些反对声音。这些声音主要来自于一些传统媒体的记者,他们觉得这样的行为实在是太尬了,为了宣传运动连人都不做了,这种纯粹为了吸睛而接地气的行为,就和运动员去拍抖音快手没什么区别。
对于世界范围内的运动队来说,如何创造并加深队伍和所在城市之间的联系一直都是领导者们考虑的一大课题,毕竟,衣食父母是俱乐部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NBA近些年来的城市版球衣,以及CBA球队在今夏的翻新,目的都是为了拉近队伍和城市间的关系。
澳大利亚体育界能有这样的氛围,属实不易。这些澳洲特有的物种就像是一个个精神代表,会在每一次世界大赛上给澳大利亚人无可替代的认同感。所以只要观众们乐意看,运动员也没意见,那澳大利亚运动队的绰号文化就会一直存在,甚至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对象。
作者:宫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