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一大早,沈先生就收到了幼儿园老师的重要通知:值此感恩节来临之际,我园将举办“爱要说出来”感恩周活动。希望通过感恩活动让幼儿在内心深处埋下助人为乐,知恩图报的种子,同时也希望各位家长积极参与各项亲子活动。

沈先生一看这通知,头皮就有点发麻,他的女儿已经读大班了,对幼儿园的各种套路都已经了如指掌。
所谓“感恩周”就是一系列要求家长高度配合并积极参演的亲子大秀。
活动流程一般是这样的:周一洗脚日,周二护蛋日,周三告白日,周日煽情日,周五总结日。

感恩节当天最隆重,全体家长去幼儿园参加“感恩演讲”,首先老师念感恩词,然后家长分享育儿路上的千辛万苦和默默奉献,最后孩子们表示万分感谢,重头戏是抱头痛哭泪洒现场。
周五总结日也非常重要,制作卡片海报写上家长的感恩感悟,然后最最重要的是:附上幼儿园春季招生的各类优惠政策发在朋友圈,每个家长一天发三次。
沈先生两口子属于不爱哭的人,泪点比较高,每次搞感恩活动,身处暴风骤雨一般的“哭泣海洋”中,他们就忍不住笑场,慑于老师的威严,他们俩不敢大声笑,但每次都忍得好辛苦。
沈先生觉得感恩周活动略奇葩,只是敢怒不敢言,小班中班都循规蹈矩地做了,也不差大班这最后一回。沈先生抱着壮士断腕的豪情准备和感恩活动硬刚一回,也给女儿挣个“感恩奖状”。

可是,今年老师的要求更上一层楼了,洗脚需要全家配合:孩子给父母洗,父母给爷爷奶奶洗,晒视频在朋友圈,要求统一题目“xx幼儿园大班感恩周第一天“我为家人洗脚”。
本来也不算个大事儿,可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恰好回农村老家了,车程两小时,沈先生犹豫着要不要给老师解释一下实际困难,免去给爷爷奶奶洗脚这一项目。
还没等他给老师打电话呢,女儿先哭了,这是老师要求必须完成的,必须要给爷爷奶奶洗脚,爸爸妈妈必须要做榜样,老师说了上行下效……
在女儿的哭诉中,沈先生只能飙车回家,给老父亲老母亲洗脚——录制视频——编辑视频——配上煽情的《万爱千恩》,一气呵成简直完美,然后再飙车返城,录制女儿给自己洗脚的视频,最后统一发往朋友圈。

这一拨神操作完成之后已是深夜了,女儿满意地睡了,沈先生却还不敢睡。他要准备第二天的“护蛋大行动”,这次的鸡蛋要求格外清奇,要求空壳完整鸡蛋。
小班时保护熟鸡蛋,中班生鸡蛋,大班升级成了空壳鸡蛋。沈先生和妻子用针管小心翼翼地抽取蛋液,还是浪费了二斤鸡蛋才终于得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蛋壳。
沈先生很想哭,可不可以不要再感恩了,给家长一条活路吧,忙完这一切,已经是凌晨两点了……

01

“感恩教育”越来越像一场闹剧

这几年,感恩节火了,感恩教育火了,还有专门的感恩大师演讲。新闻里,我们经常看到,某某学校千名学生给父母下跪洗脚,父母情绪失控,哭得惊天地泣鬼神。

这几年,幼儿园也渐渐成了感恩活动的重灾区,动辄感恩一周,各种高端繁琐的活动层出不穷,耗时耗力,家长累,孩子累,老师也累。
幼儿园每年都在坚持搞,一年比一年奇葩,完完全全成了家长的作业,对于白天还要工作的家长来说,操作这些复杂的活动流程实在是苦不堪言。
在当代家庭里,很多家长奉行孩子为中心的教养模式,对于孩子有求必应娇惯溺爱,在客观上造成了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对于父母的关爱受之坦然不思回报,情绪的感知能力相对薄弱,认为“被疼爱”是天经地义的事,并不需要回馈等量的关爱给父母和朋友。
这些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暴露得越发严重,一部分孩子被贴上冷漠不懂感恩的标签,让父母产生了巨大焦虑:千辛万苦的付出养了一头白眼狼?

所以,感恩教育的土壤越来越深厚,家长们需要一个仪式去证明孩子并不是“白眼狼”,他们也懂得爱父母爱朋友爱老师爱集体。
感恩活动恰恰承载了这样一种迫切希望,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运作下,用一种商业化的模式呈现了出来,并且包装得越来越豪华高端,而作为发起源头的家长却渐渐不愿意再买单了。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并不需要歇斯底里的情绪宣泄。这种关爱可以是一杯递过来的温水,也可以是饭桌上夹过来的一道菜,或者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拥抱,孩子的一颦一笑所代表的情感反馈对于家长来说都是贴心有温度的。
我们愿意相信幼儿园组织感恩周活动的初心是好的,让孩子学着主动去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不易。但是活动程序过于繁琐,幼儿并不能独立完成,许多作业家长都要绞尽脑汁才能完成,本来情真意切的走心活动渐渐排演成了虚有其表的作秀闹剧。

02

父母被推上了“挟恩图报”的尴尬位置

我们一直在讲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转过身来,我们就哀怨无比声泪俱下地控诉孩子不知人间疾苦不知乌鸦反哺。
当初竭尽所能心甘情愿为孩子遮风挡雨,让他们的世界天蓝云白,然而孩子真的不谙世事纯真无邪了,又猝不及防地扣个大帽子给他们——凉薄不知感恩。稚子何辜?小小的孩子究竟做错了什么?
原来拥有话语权的大人们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孩子们在感恩现场一脸蒙圈地配合流泪并哭得撕心裂肺,其实心里可能觉得很无奈吧。
我们并不需要这样“道德绑架”的感恩教育,我们需要的感恩教育应该是接地气地,深埋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是一场长久战,每天渗透一点点,从每一件小事情中去感悟,需要父母和老师抓住每一个微小的教育契机相时而动。
生活里真实遭遇的情境带给孩子的观感与体悟是刻意设定的情境无法给予的。孩子“感恩之心”的萌生贵在自觉自发,而不是被迫地强行情感输出。
比如,妈妈生病了,发烧了,咳嗽了,孩子真切地看到了妈妈的倦容,她才能够感同身受,用她所能理解的方式给妈妈倒水喂药,表达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爱,这就很足够了。

与年龄心智相称的感恩教育才是适合孩子的,刻意拔高难度渲染煽情气氛,对孩子来说,更像参演了一部戏剧,她的任务是扮演孝顺父母的孩子。
任何一种情境教育脱离了“因材施教”的范畴,都会变得不伦不类,用力过猛有时会适得其反,并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难道让五六岁的孩子觉得自己亏欠父母良多才是我们期盼的?

03

让孩子做一回感恩节主角吧,家长很想做一回纯粹的观众

孩子给父母洗脚本来是很好的活动,但是洗了就洗了,家长不发朋友圈行不行?做卡片打印相片都没问题,但是别要求家长写2000字总结行不行?念感恩词护蛋都可以,但是不要让每个家长都痛哭流涕行不行?
活动的主角是孩子呀,干啥总是折腾我们家长?我们换个思路走一下心吧,不要总想着为难家长挑战我们的智商,请降低活动难度,让孩子可以全程独立表达“爱”,不需要家长帮忙,家长也想实实在在被“感恩”一次。
我的孩子读幼儿园的三年里,我也经历了各种“洗脚”活动,在朋友圈晒过各种款式的图片视频,并且画过“洗脚图”,也写过各种“洗脚”感悟。我可以实话实说,我不喜欢这项华而不实的活动,能不能来点创新?就算给妈妈洗头发梳辫子也比这有创意。

感恩节是洋节日,这几年渐渐本土化,有心的教育从业者正尝试赋予其文化内涵,这本是有益的事,只是步子走得太快,赋予的文化内涵稍显单薄,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感恩节”就要变成“洗脚节”了。
希望有一天,孩子们的感恩节能够朴实无华,除了表达感恩之心,不再掺杂其他。

作者:夏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