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武汉,江夏区一中,14岁的初三男生张某锐从5楼跳下,不治身亡。

官方消息是这样描述的:

“张某锐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张某锐在五楼走廊被母亲扇了两耳光,张某锐乘人不备跳楼。”

新闻刚爆出时,很多网友评论说孩子太矫情、心理承受能力弱,甚至觉得被打是应该的。

随后,一段四分钟的监控视频曝光,大概情节就是上面那个动图。

细看一下就知道:逼男孩自杀的,真的远不止“扇耳光”那么简单——

在教室楼道见到孩子的妈妈,一上来就给了一记耳光,没有任何犹豫紧接着就是第二个。

打完耳光的妈妈嘴里说着什么,直接掐住了孩子的脖子,直到老师出面才放手,而自始至终孩子没有任何反抗。

松开手之后,妈妈还没泄完愤,离开之前又狠狠戳了一下孩子的头。

妈妈和老师离开后,孩子在原地一动不动呆立了两分多钟。

足足站立了差不多有3分钟左右,他忽然头低了下来,仿佛做了什么决定。

他再次抬头看了看周围没有人关注自己,视线应该是注意到了在门口的其他班级一位男老师。

然后,就在男老师走开的那一刻,他马上转身,毫不犹豫的跳了下去,完全没有任何迟疑。

整个走廊大乱。同学们大声呼喊,老师、大人们都狂奔而来。

无声的视频监控让人看到窒息。

在B站该事件视频下面的评论里,我们看到更多事发前后的细节:

面对来自母亲身体和语言暴力,男孩前后用两分钟做了思想挣扎,双手泄气一般的下垂。

他到底有多多委屈,才能毫不犹豫的纵身一跃?

有位网友的评论得到了近万人的赞同:

“这位妈妈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在这学校当着这么多学生老师面被你随意辱骂挨打的时候,他的身边有他的朋友、他的同学,也许还有他暗恋很久的女孩。你踏碎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还是被母亲踏碎的。”

自尊心就像人的脊梁柱,一个人要活得有尊严,就必须抬头挺胸。

你要面子,孩子不要面子的啊?!

十三四岁的孩子,是建立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尊严就是天大的事。今天母亲当众的一记耳光,会变成明天同学嘴里的笑料,让孩子在校园里抬不起头。

父母原本是给孩子托底的人,在孩子跌落时可以保护他不受伤,如果连这个托底的人都无法给他起码的尊重,孩子除了绝望还剩什么?

在B站评论区,一位自称跳楼男孩同学的网友曝光了更多内幕:

男孩的日常生活是“没人交流,他妈妈除了打就是骂,他爸爸不在身边”,做出跳楼的极端行为,只是长久以来亲子间矛盾的爆发。

在我国近年的统计里,自杀在15—34岁人群死亡原因排名第一;16%的中国学生考虑过自杀。

有机构对上海中小学生做过调查,数据显示:约25%的孩子想过自杀,5.85%曾计划过自杀方案,1.7%自杀未遂。

这个百分比乘以青少年的总人口后,达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

他们为什么选择自杀?

网友@白月银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上初中的时候,每天被父母骂废物、傻子、没用,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错的。

我的每个动作、每句话、甚至每个表情都会惹来一顿责骂。如果我哭,他们会骂我矫情;如果我毫无反应,他们骂我死猪不怕开水烫。

我很绝望,我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只能拼命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名,我想通过好成绩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认可。

我上学要骑自行车走15公里的路,在上学的途中我无数次想松开车把从坡上冲下去,撞上迎面而来的大卡车。

我觉得只有死了,让父母看到唯一女儿的尸体,他们可能会震惊、悲伤、甚至悔恨不已。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会开心的流眼泪。”

我供孩子吃喝、接受教育,孩子就得无条件接受我的控制和惩罚——这似乎是很多父母骨子里的公序良俗。

孩子对父母经济上的依赖被当做了尊严上的附庸,理应得到尊重的人格,却被名正言顺的忽视了。

如果是外人的辱骂和动手,孩子可以反抗来发泄情绪和不满;可如果这些行为来自最亲的父母,孩子既不能还手也不敢回嘴。

所以你说,他还能怎么办?

未成年人自杀,有很大一部分动机,是想要报复。

跳下去的一刻,是知道会伤害父母,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别说什么“这种孩子太傻”的话,孩子其实并不傻,只是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们成年人活得久了,活得圆润了,知道忍一时,知道得过且过。孩子不是的,他们的心智尚处在一个比较原始的状态。

孩子的三观里,一旦恨起来,就是一口气。

这口气,你给我的,我还给你就是了,咱们两不相欠。

所以,很多孩子选择自杀大都是因为要报复父母:用自己的命,换来父母余生的痛苦。既然父母只是把孩子当成投资品,那么最狠的方式当然是让他们血本无归。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心理学家李玫瑾曾再三强调:任何一个孩子内心都有自尊,孩子犯错了,如果你斥责他,他还会再犯、甚至不知所措。

亲子关系中的很多矛盾是非,但凡家长能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很多悲剧不会发生。

换句话,我们的一些父母,但凡拿出和同龄人交际的三成态度来对待孩子,悲剧也不会有

孩子应该是父母最好的朋友,这句话听起来像废话,但做起来太难了——放下做父母的架子太难了。

说句不太好听的,为人父母我们应时刻扪心自问一下:无论是专业技能、社会经验,还是为人处世,有什么是孩子非要从你身上学到的?

我们的那些优势,大概不过是多活了几十年。

我们能真正给予孩子的,其实是作为人的情感:被爱的能力,给予爱的能力,尊重他人的能力,被人尊重的能力——这些才是我们能真正留给孩子的。

在#初三男生被家长扇耳光跳楼身亡#这个话题的评论区,我们看到一些同样心痛的声音:

在很多角落里,仍有孩子在承受着同样的遭遇,只是他们没敢走上那条没有返程的路。

还有一些人,到成年仍然舔舐着曾经年少时的伤口,无法自愈。

这个跳楼的男孩,只是选择了最为激烈决绝根本无法挽回的反抗,还有更多的人,是用一生来跟童年斗争的。

每每遇到这种事,总有人这样开脱“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做妈妈”,可他们却忘了,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如果成人在职场每天被老板当众羞辱、指责也会抑郁成疾,更何况一个无法自我构建心理屏障的孩子。

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地发生了,愿逝者安息,而我们更应牢记:

孩子在成为孩子之前,首先是个人,得把他当成个人看;

言语侮辱和冷暴力,积存下来的怨恨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永远不要以成年人的承受力去考验一个孩子。

作者: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