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小姐妹打来电话吐槽,说是和家中老人有了矛盾。原因很简单:

上幼儿园的儿子太贪玩,对不配合上早教,当妈的一着急就忍不住开吼,每每这时小神兽就哭着往爷爷奶奶屋里跑。

在老人家看来,孩子离上学还有两年,现在就每天学习学习的,是不是太早了点?

架不住这位妈妈焦虑啊,她觉得对于家住北京海淀的娃来说,从四岁才开始鸡,已经掉队了,也实在想不通在海淀工作生活了快一辈子的爷爷奶奶,怎么就这么“不合时宜”呢?

观念相左、想法不同,这一来二去的矛盾逐渐升级……

吐槽末了,她还总结了一番,

“跟老人的育儿观念相差太大了!孩子还小时就因为喂养问题有矛盾,现在又因为学习谈不拢。你说咱们爸妈年轻时也没像咱们这样这么吵闹吧?”

一听这话我连忙安慰,“稍安勿燥,两代人的育儿分歧谁都会遇到,还有妈妈从国外回来,爷爷直接从家里搬出去的事儿呢……”

“啊?怎么回事?”小姐妹八卦的声调又高了八度。

终于被我成功转移话题,我可不愿费太多口舌劝她,因为这个问题根本无解啊,而且每天都会在不同的家庭轮番上演,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根深蒂固的理念。

这其实让我想到了一部经典的冷门电影,虽然年代久远但来头可不小,在德国、美国、荷兰、加拿大、伊朗都拿过大奖,豆瓣评分高达9.1。很多人表示看的时候能哭得抽过去……

不卖关子了,它就是拍摄于1992年的优秀国产影片——《天堂回信》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京,阳光明媚,蓝天白云,故宫午门外的广场上,小男孩儿晨晨和爷爷一起放着风筝……

转到下一个镜头,爷爷蹬着小三轮车送晨晨去幼儿园,祖孙俩有说有笑……

年代感十足的场景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记忆带回了小时候。

晨晨的父母长年在国外工作,他与爷爷相依为命,日常生活温馨又开心:

调皮的晨晨让爷爷坐在三轮车里,他来蹬着车一起去幼儿园,引来了路人好奇的目光;

晨晨看动画片,爷爷晾床单,挡住了他的视线,晨晨就把单子往爷爷那边移,爷爷又把床单往晨晨那边挪,移来移去,最后绳子断了,一老一小裹在被单里,笑成一团;

爷爷是邮递员,晨晨看着正在穿工作服的爷爷一脸崇拜,仿佛在看一个大英雄……

虽然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但是晨晨有慈祥可爱的爷爷照顾与宠爱。

这些场景触动了很多老影迷:看着这些情节,也想起了自己的爷爷,仿佛回到了童年。

除了祖孙情,影片中最让我感慨的,其实是爷爷对晨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晚饭后,爷爷让晨晨承担刷碗的家务;他让晨晨跟着自己一起去送信,并循循善诱告诉他“做人要信守承诺”;

爷爷对晨晨的爱与教育,点点滴滴,就这样体现在日常的一粥一饭中,浸润在最平凡的小事里。

从晨晨天真的笑脸中不难看出,这就是个不知愁滋味的小男孩儿,也是童年本来该有的模样呀!

祖孙俩在一起的日子无忧无虑,但是这种快乐与舒适被突然回国的妈妈打破了。

为了能和晨晨在一起,妈妈提前结束了国外的工作,也为这个家带来了一连串不太和谐的音符:

从妈妈一身得体干净的打扮就能看出,这个海外归国的妈妈受过高等教育,时髦上进,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

她一回来,没和爷爷商量就把家里重新整理了一遍,还换了整套家具,并要求一老一小进屋要换拖鞋;

晚上妈妈做了西餐,但是爷爷却用筷子吃起了披萨;

在国外工作多年的妈妈,看不惯爷爷对晨晨所谓的“散养”,直言这个孩子被“惯得没样儿”,还要求晨晨学英语、练钢琴;

最后,她不小心摔死了晨晨养的宠物荷兰猪,直接导致了母子矛盾升级,爷爷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明事理的老人并没有和孩子妈妈发生争执,为了能让母子二人融洽相处,爷爷毅然决定搬回老房子去住,给晨晨和妈妈更多的时间与空间重新培养感情。

晨晨知道后,跑到老房子使劲敲门,而爷爷始终没有开,晨晨在门口边哭边说:“爷爷,你要记得吃药……千万不能忘记。”祖孙俩一个在屋里哭,一个在屋外哭。

晨晨哭诉着:“我恨妈妈,我恨钢琴,我没了风筝,也没了老朋友,又没了爷爷……”

目睹了这一切的妈妈也忍不住哭了,这一刻她终于认识到了晨晨对于爷爷的那份感情有多深,也理解了爷爷的苦心。

家庭生活的琐碎、亲人间的情感羁绊,很多是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

作为父母,我们尚不能面面俱到、做到完美,将孩子托付给老人后,又怎能只顾对他们带孩子的方式指指点点,而忽略了长辈的育儿经也是有可圈可点之处呢?

所以,隔代育儿的矛盾只能愈演愈烈、不可调和吗?

当然不是。

天下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而夹在中间的我们,既是父母,也是孩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终将参透父母的苦心,也终将与父母达成和解。

所谓“隔代亲”,老人对孙辈的爱一点儿也不比父母少,伴随岁月的累积,这份隔辈的爱也许还会更加醇厚。

同一个屋檐下的三代人,难免会有矛盾与隔阂,但回头看看,鸡毛蒜皮罢了。

就如同影片中,无非是妈妈看不惯孩子和爷爷一样吃饭时舔碗、进屋不换衣服不换鞋、爷爷觉得妈妈对孩子太严苛等等。

想解决问题、稀释矛盾,只有彼此多一些包容与体谅,而不是一味的苛责与发难。毕竟,我们都是在心无旁骛地爱着孩子。

影片中妈妈的改变也正是源自母爱,愿意去修正自己的言行,改变自己和老人、孩子的关系。

电影最后,爷爷伴着生日的烛光在躺椅上安然离世,他眼中最后的画面,就是晨晨的背影。

晨晨还不知道,他把整个墙壁都挂满了爷爷做的风筝,大大的生日蛋糕上插满摇曳的蜡烛。爷爷就静静的躺在椅子上,这画面有多安详有多美,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电影的最后,晨晨去放风筝,还是在一个晴朗有风的日子里。他把给爷爷的信挂在长长的风筝线上,放到了空中。

因为爷爷曾经告诉他,如果有一天爷爷不在了,你就把信寄到天堂,写上爷爷收,爷爷就会第一个收到。

这也是片名《天堂回信》的由来。

对很多人来说,《天堂回信》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在你对善恶还懵懂的孩童时代,让你第一次知道离别的样子。

我们是不是都和晨晨一样,有过一个慈爱的长辈,或是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曾经,被娇纵被宠爱的感觉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有一天失去了才慢慢发现,真的永远也回不来了。

距离这部电影上映已经过去了28个年头,可它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不过时:

在一个人的童年记忆里,有一个疼爱但不溺爱,能陪自己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然,陪自己玩耍,教自己技能,保持童心与玩性的长辈,是一件多么难得而又幸福的事情。

出生于80、90年代的我们,父母大都是双职工,很多人都是爷爷奶奶辈帮忙带大的,隔辈的疼爱让我们的童年并没有因为父母不常在身旁而变得暗淡,反而因为老人的阅历与智慧的生活态度,为童年增添了很多色彩。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的爸爸妈妈变成了当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我们是第一次当爸爸当妈妈,他们又何尝不是第一次体会隔代育儿?因为第一次,难免会手生;因为隔代,难免有分歧。

赶在九九重阳节之前推出这篇影评,希望在这个有爱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关心一下家里的老人们,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辛苦了”,足矣。

愿全天下所有的长辈健康长寿,平安喜乐!

作者:桃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