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闺蜜带着双胞胎儿子来我家聚会,兄弟俩明年大学毕业了,很快面临着实习。

寒暄一阵后,话题自然落到了那对千禧年出生的兄弟身上。面对两个快1米8的大小伙子,想着他们刚出生时的样子,我们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闺蜜说她前阵子看了一部纪录片《零零后》,片中的几个孩子和自家孩子年龄相仿,所以特别有共鸣。

当年霸道、哭泣、孤僻、捣蛋的各种小孩,从同一个幼儿园出发,性格迥异的他们,究竟会各自长成怎样的大人?影响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或者终究无法成为自己的因素,是早已写进DNA的天性,还是家庭、学校或更大的外部环境?

这是一个太令人好奇的命题。

这部五集的纪录片用了十年时间,拍摄了一群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从他们上幼儿园到升入中学,展现了这群“零零后”人生最初的十年时光。

片子2017年在央视首播时引发热议,很多教育大V专门写文章探讨片中折射出的亲子关系问题。

如今当我面对这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俩截然相反的性格让我一下子想到了《零零后》的最后两集,抛出了两个可大可小、容易被家长忽视的问题:

一个人如何独处,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

1

你有好朋友吗?你害怕独处吗?这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会面临的问题。

《零零后》第四集《一一的世界》里,小主人公一一的回答是,“我喜欢单独玩儿,我觉得一个人玩挺好的。”

你很难相信这话是从一个3岁小女孩儿口中说出来的。

一一进幼儿园后没有朋友,总是喜欢一个人玩儿,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睡觉。

老师观察了一段时间,担心一一性格孤僻不利于成长,认为要进行干预改变这种情况,就引导她去结交朋友。

而一一却不以为然,她像个小大人儿似的跟老师说,“我不想交朋友……我有权利这样。”

而一一妈妈的做法却与幼儿园老师不同,她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找个好朋友”。

一一妈妈说,自己和老公就是偏安静的人,所以他们认为孩子的表现并没有什么不妥。

因为这位妈妈很明白,一个不会与自己相处的人,也一定不会与他人相处。

事实证明老师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一一上了小学、升入初中,渐渐明白了集体的重要性和意义,她能更理性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一一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但性格使然她也仍然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

在对初中生一一的采访中,她的一段话让我颇有感触:

“对于性格外向的要求,是为了让人们更加紧密地抱团在一起,创造更好的社会。但是本质上讲,对内向的人是有点不公平的。其实内向的人也有很多优点,比如说,能更好的思考和沉淀,所以人当然是能外向和内向最好,那样他就拥有这两个世界里各一半最好的东西。”

曾几何时,我们都希望自家孩子活泼开朗、能说会道、多交朋友,可有没有想过,这些是孩子自己所期待的吗?

也许他就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发呆,但那也是探索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所以,在我们已经宣扬了太多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条条框框后,不妨花点时间教会孩子如何与自己相处。

你永远与自己离得最近、也注定与自己相处时间最长。

2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与自己和睦相处是终极境界,但在此之前,人终究脱离不了社会。

孩子幼年时与伙伴的互动,往往决定了他长大后与人交往的状态。

第五集《朋友这件事》讲述了两个孩子的故事:不甘寂寞的乐乐和始终如一的辰辰。

小男孩乐乐刚进幼儿园时活泼好动,积极努力地和小朋友打成一片,经过多次尝试,终于交到了好朋友,顺利地融入到集体中。

片中记录了他与好朋友毛毛、葆葆之间的一段“小插曲”,特别让人感慨。

葆葆觉得乐乐抢走了自己的好朋友毛毛(下图小女孩),便和他发生了冲突,但过了没多久三个孩子又和好如初。

按照成年人的“厚黑学”心理,两个男孩因为一个女孩闹了矛盾,一定会产生隔阂,但现实却啪啪打脸。

用乐乐爸爸的话说,“孩子与孩子的交往需要大智慧”。

而这份智慧,大人们往往难以参透。因为你无法用成年人的那套思维模式去审视孩子之间的关系。

只需要放手并坚信孩子们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高贵又纯粹的。

长大后的乐乐延续了幼时的这份智慧,很有交际天赋,除了热爱橄榄球这种团体运动外,和朋友们的相处中也找到了更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本集的另一个主人公辰辰,在人际交往方面和乐乐迥然不同。乐乐为了交朋友,会想尽办法吸引别人的注意,但辰辰在幼儿园里只和同一个小朋友玩耍。

她每天早上都会在教室门口等着这个好朋友的到来,如果对方没来,辰辰就会落寞地度过一天。

长大后的辰辰也是如此,她的朋友不多,总是一个人专注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连妈妈也说她很古怪,希望孩子能多交一些朋友。

辰辰是个很酷的女孩子,她喜欢刀,觉得刀充满了力量,“如果认了自己为主人,刀就会永远在身后守护着你。”

除此之外,辰辰还很喜欢狼,她热爱拍摄动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太多朋友的她,在网络世界里却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朋友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而辰辰却有着另类的解读:“我不喜欢和人打交道,觉得人总是心机很深,戴着面具。”

这也不难理解她为什么喜欢和动物在一起,作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把情感更多地寄托在大自然和动物身上,用摄影来记录下大自然的真,用这份真来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心多么微妙,即使TA是一个你自以为能把控的孩子。

大人们会说:你坚持的自我可以继续坚持,但终有一天必须适当地和环境妥协。这是现实世界的残酷法则——即使你再不愿意,生而为人,总需成长。

但这些大道理都是后话。

面对女儿“长大后当一名动物科考员”的梦想,辰辰妈妈跟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无法完全理解,心怀无奈,却依然选择尊重孩子的做法——这恐怕也是一个中年母亲所能给予的底线了。

3

《零零后》导演在片子播出后不久,吐露了创作初衷:一开始纯粹是出于好奇,想看看这些孩子在几年的成长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但生活给出的答案远远超出了预想。

“本来以为孩子是个泥巴,我们怎么捏孩子就是什么样,很长时间我们都过于强调教育的作用,在这种想法下我们把教育的措施也使用得非常强硬,对孩子压制得较多。他在父母的强力下被迫改变,当他一强大后,又回去了,而且时间证明父母强加给孩子的东西未必好。”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换一个环境他表现出的生命某个特质就被压抑了,那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孩子?两个都是,也可能不止两个,再换一个环境,孩子可能又有新的特质。”

“哪种力量最终在孩子身上发挥了作用,成为了他最终的人格,这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一个数学公式那样有必然性。”

性格外向还是内向,喜欢独处还是喜欢交际,简言之一句话:孩子不是泥巴,不能捏成你想要的样子。

身为5岁孩子的母亲,我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开始拥有自己的交友圈子,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干扰,愈发觉得任重而道远。可教育这件私人化的事情,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孩子的成长又岂能简单用对错来评判?

不轻易扼杀孩子的天性,不轻易评价别人的教育方式。可能是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的启发。

与普天下爱子心切的父母们共勉。

作者:桃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