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古代社会经历过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这也意味着君王的继承制度在不断发生变化。

过去任人唯贤,部落的首领或者国家的君王,会选择更加贤能的人才来继任自己的首领之位。

但是从夏朝开始,家天下的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的最高权力往往会在父子之间流动,保证血统的纯粹。

到了唐朝,继承制度却又发生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历朝历代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唐朝时受到了极大冲击,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就是这一体系最直接的冲击者。

他也为后来的唐朝政治乱象埋下隐患,导致种种复杂的政治问题出现。

中国古代社会中,首领的继承制度发生过怎样的改变?唐朝的政治乱象又为何会出现于历史长河之中?

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在中国传统的父权社会中,一个国家或者部落最高的权力,往往会在男性之间流动,而且,这种流动也往往会局限在一个家族当中。

庞大的家族因为血脉的关系而产生共同的信仰,对于基因的认同,让他们拥有了对最高权力的触手可及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进入生产力不断提升的古代社会之前,最原始的部落制形态当中,兄终弟及是相对常见的继承制度。

兄终弟及,顾名思义,当作为一个部落首领的兄长因为种种意外而死亡后,他的首领之位则会被他的兄弟继承。

他所掌握的一切资源,他打下来的领土,接下来都会归他的兄弟所管控。

有朋友可能会十分疑惑,首领不是没有儿子,为什么不把最高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反而要把机会让给兄弟呢?

这是因为在很大概率上,他的儿子还没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更不具有带领整个部落走向强大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他的兄弟反而能够给整个部落带来更多的底气,而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生产力有着很大关系。

在原始部落社会中,人们创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相对较低,所以生产劳动的效率也较低。

在整个部落中,全体群众能够创造的生产价值十分有限。

所以作为部落首领,他能够获得的资源和占据的利益同样十分有限。

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部落首领反而需要比部落的其他民众付出更多的努力。

众所周知,部落与部落之间常常会为了争夺生存领地,以及种种生存资源而大打出手,战争的爆发无可避免,战争往往也会带来流血和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落首领必须冲锋陷阵,必须冲在队伍的最前面,所以他所承担的风险最大,牺牲的可能性也最大。

从利益和投入的比例来看,部落首领实在不是一个黄金职位,这也难怪,首领们并不希望让自己的儿子承担同样的责任。

战争爆发的频率过高,部落首领牺牲的频率也会随之而增高,如果要从无到有培养一个接班人,这点时间远远不够。

与其选择稚嫩的儿子,不如选择和自己一起奋斗,一起拼杀的兄弟。

这就是最传统的继承制度兄终弟及的合理性,而这一制度的发展,根本上源于生产力的极端低下。

但是进入到一定秩序的社会当中,民众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继承制度也会随之而发生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部落的首领,或者一个国家的元首,他会因生产力的提高而垄断更多的利益。

他手中的资源,会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程度,他无法轻易舍弃这些资源和价值,所以往往会选择将之传递到自己的亲生儿子手中。

在这一时期,人们集中力量发展生产,战争爆发的频率急速下降,首领们生存的时间也会不断延长。

他们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承担很多的社会责任,他们只需要凭借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和权利,享受最多的社会资源和发展成果,这就是与生俱来的优势。

相对来说,每一位首领也有更多的时间亲自培养自己的接班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可以从儿子中挑选一个最符合心意的孩子,手把手带着他学习,对他进行种种技能的培训,最终把他培养成自己理想的状态。

而这样的转变,就是一种新的继承制度,父死子继的开始。

每一个人都会有私心,尤其是作为国家首领或者最高掌权者,当事人的私心一定会更重,在亲生儿子和亲生兄弟之间,他的私心也一定会偏向前者。

如果说过去首领的选拔是任人唯贤,那么到后来,这一选拔方式就变成了任人唯亲。

禅让制到继承制的转变,正好体现了这一道理。

在我国,第一个开启继承制度的原始王朝是夏朝,大禹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儿子夏启,这一制度便不断延续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过去的继承制度来说,父死子继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从根本上代表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生产关系的完善。

这一制度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家天下的制度能够保证王朝血统的纯粹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政治秩序的稳定性。

当所有人对此形成共识时,国家便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对于首领之位的权力争夺。

所以当它形成约定俗成的制度时,也是一种对风险的规避。

在后来的若干年间,儿子对父亲权力的继承制度,又逐渐演变为了更新的模式,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嫡长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嫡出,一个是长子,这与中国古代的嫡庶尊卑制度有密切联系,更与兄弟人伦有着极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当所有人刚刚出生时,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只有原配的夫人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有权力继承一个部落,一个王朝,一个国家。

制度更新,确保正义

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对传统的父死子继承制度的一种更新,而这样的更新方式,往往能够确保王朝以更加合理和更加正义的方式延续。

与其他的兄弟相比,嫡长子拥有更为明确的血脉,这就是可以服众的标准。

嫡长子的血脉相比于其他儿子来说,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更为尊贵,对于这一标准的判断,大家也能够轻易达成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样的继承方式,往往比所谓的选贤选能更让人信服。

毕竟每个人对于贤能这一标准的主观判断都有所不同,当大家的意见产生分歧时,一个简单的继承制度也会引发较大的社会矛盾。

从长远考虑,这样的继承方式不利于国内的稳定和和谐,也不利于政权的长久维系。

清朝时期的九子夺嫡,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康熙皇帝的所有儿子当中,老四和老八拥有最多的支持者。

他们两个人在不同的领域有所建树,前者勤奋刻苦,做事踏实认真,很多人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脚踏实地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后者长袖善舞,能够较好处理官僚体系的关系,因此获得了十分忠实的拥趸。

在两派人的心中,他们两个人分别属于贤能之人。

如果康熙皇帝需要选择更贤能的人作为自己的继承者,那么两种立场的人都有理由可说,这件事便会争执不下。

因此,康熙皇帝前阶段所坚持的嫡长子继承制,往往能够获得大家的普遍认同。

这就是一个普适的标准,它也代表了统治阶级对于政治秩序稳定的诉求。

除此之外,嫡长子继承制还代表了中国封建价值体系中的正义原则。

在封建的世俗伦理中,嫡出和庶出本就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尊贵无比,后者低人一等。从出生之日起,他们的角色也就已经注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者一定会是国家政权中的主导者角色,而后者则只能充当辅助者角色,这个国家未来的主人究竟是谁,当然不言而喻。

这就是所谓的伦理正义和程序正义,这种正义是整个政权存在的基础,只有维护正义,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同样地,当嫡系血脉中有几个儿子同时存在时,封建伦理价值观也会起作用。

兄友弟恭,兄长会照顾弟弟,弟弟也需要服从于兄长,他们是一母同胞,但兄长的地位天生高于弟弟。

从奴隶主贵族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嫡长子继承制一直都在发挥作用,至于其中行差踏错的某些阶段,或许就是唐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埋下祸根,制造乱象

唐朝时期出现的那个变数,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他所做的一系列事情,都是对嫡长子继承制背后代表的程序正义的破坏。

公元626年,李世民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那就是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杀死自己的兄弟,再软禁自己的君父,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把皇权抢到了自己手中。

这一时期的继承制度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个人的身上。

他们二人同样有着才华,前者的贡献主要在军中,并且在帮助李渊打天下的过程中,笼络了不少能人。

他们忠心耿耿跟随李世民,并且竭尽全力想要将他推到皇帝之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李建成并不像史书所书写的那样草包,如果他真是如此,李渊也绝不会放心将他培养为自己的继任者。

李建成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朝廷当中,他是一位长袖善舞的太子,能够平衡三省六部之间的关系,也拥有许多能干的心腹。

李渊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立李建成为太子,秦王李世民心有不忿,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终狠狠冲击了嫡长子继承制。

他顺顺利利登上了皇位,踩着制度的鲜血,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但他却为后来的唐朝政治乱象埋下隐患,也让他的儿子们极不安稳。

他立下的太子是他的嫡长子,但他最宠爱的儿子却是庶出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个人都以为自己有争夺天下的资本,所以双方一直在暗暗较劲,到最后,太子甚至想复制玄武门之变,逼宫李世民。

这一制度正义在唐朝完全乱套,所有人都在明争暗斗,皇位高悬,谁也不敢保证最终会鹿死谁手。

结语:

嫡长子继承制代表着一种稳定的秩序,它是家天下制度的根基。

但李世民对于皇权的争夺和对继位者的选择,彻底冲击和破坏了这一制度,这才导致唐朝后来事故频出,宦官乱政,乱象重重。

参考资料:

《旧唐书》

《继承制度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