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一直是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作为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可能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但你知道这些微小颗粒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甚至神经系统的吗?

良好的空气质量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2013年前后,我国经历了大范围十分严重的雾霾事件,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同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把PM2.5列为Ⅰ类致癌物。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PM2.5导致全球每年420万人死亡,占到全死因的7.6%;而我国受PM2.5影响的死亡人数高达111万人,相比1990年增加了17.5%。遗憾的是,当时虽然对PM2.5的浓度等环境污染特征已有多年的监测数据,但对其毒性组分、暴露特征、健康危害机制方面的认识仍相对局限。

为了阐明我国PM2.5污染的健康危害机制,2013年,江桂斌院士率先提出开展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研究。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并启动了“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该研究计划由多领域专家组成专家组,打破学科界限,联合了化学、大气科学、地学、公共卫生、毒理学、生命科学、医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力量,并联合国际同行,共同围绕 “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毒性组分、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 进行了长达8年的联合攻关。该重大研究计划在系统总结PM2.5健康危害理论和方法学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众开展PM2.5健康危害和防护的科学普及工作,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气细颗粒与人体健康》一书从科普的角度介绍了PM2.5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期全面了解PM2.5健康危害和我国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制定的政策及取得的成效。

ISBN:978-7-03-077515-3

▋本书内容框架

本书分为5章:

  • 第1章“ 全球知名的大气污染事件”,主要介绍了全球曾经发生的一些典型大气污染事件。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曾发生过许多大气污染事件,从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到伦敦烟雾事件,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到日本四日市哮喘,大气污染早已对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也经历了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回望这一段历史,将对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有一定的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第2章“大气细颗粒物是疾病的‘帮凶’吗?”,主要介绍了PM 2.5 污染与各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PM 2.5 的长期暴露抑或是短期急性暴露,都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损害,进而引起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发生及加重,这可能是引起全球死亡率上升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

  • 第3章 “空气中的毒物?”,主要介绍了PM 2.5 经呼吸等暴露途径后在人体内的“旅程”,并进一步揭示其引发的毒性效应。例如,呼吸系统毒性、心血管毒性、神经毒性、内分泌系统毒性、发育毒性,甚至致癌致突变等。了解这些毒性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 PM 2.5 暴露所产生的全局健康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气细颗粒物穿透气道上皮细胞屏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气细颗粒物的甲状腺内分泌效应影响机制

  • 第4章“生活环境的重要性知多少?”, 主要介绍了PM 2.5 与人群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全因死亡率和疾病归因死亡率,还讨论了室内PM 2.5 的主要来源及健康风险。阐述人群对大气细颗粒物的易感性差异、大气细颗粒物对不同地域居民的影响及室内室外大气细颗粒物对居民健康影响差异,旨在方便读者了解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人群健康危害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第5章“大气污染防治,握好健康指挥棒” ,主要介绍了我国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的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健康,我国政府先后推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举措,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浓度推荐值(年平均浓度 5 微克 / 立方米)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未来,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探索 PM 2.5 与臭氧(O3)协同治理、并倡导 PM 2.5 污染防治从单一质量削减向以健康效益为导向转变,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主要作者简介

陆达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毒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分析毒理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委员,Environment & Health 和《环境化学》青年编委。主要从事环境分析与数字技术交叉研究。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研究。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奖励。

刘倩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质谱专业委员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国家杰青、优青获得者。Environment & Health 执行主编,Environ. Sci. Proc. Impacts副主编,质谱学报副主编,NSR、The Innovation、Anal. Bioanal. Chem.、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测试学报等期刊编委。获科学探索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CAIA奖特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MIT TR35 China等奖励。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ES&T 副主编,E&H 主编。主要从事环境化学、毒理与健康研究,在新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有机金属化合物和纳米材料环境影响等领域贡献卓著。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大气细颗粒的毒理与健康效应”专家组组长。承担完成了我国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与控制的第一个国家863项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第一个国家 973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B类)“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曾任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和创新群体负责人,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等。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长江学者成就奖、安捷伦科技全球“思想领袖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美国化学会ES&T杰出成就奖、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本书目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全书目录

健康呼吸,从了解开始。

《大气细颗粒与人体健康》——你的空气质量守护者。

本文摘 自《 大气细颗粒与人体健康 》(陆达伟等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24.3)一书,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文编辑:谢婉蓉)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