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认为清朝是一个非常闭塞时代,这一时期的皇帝也都是那种“老古板”,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比如乾隆就和欧洲很多国王写过信交流,比如法国皇帝路易十六和英国国王。甚至在乾隆时期,英国曾经派遣了一支庞大的使团,前往中国进行外交访问。

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因为当时的英国高层,都希望可以通过此次访问与清朝建立更为紧密的贸易关系。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个国家。然而这次访问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乾隆对于英国的请求持谨慎或者说“傲慢”的态度,并认为现有的贸易规模已经足够,无需进一步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使团记录的清兵

他甚至拒绝了对方提出的在北京设立常驻使馆的要求,认为这可能会侵犯中国的主权。在马加尔尼离开中国之前,乾隆皇帝写了一封亲笔信给英国国王,这封信后来成为了清朝外交文献中的重要一员。这封信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乾隆皇帝在信中表现出了傲慢和自大,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在对待外国使者时展现出了礼貌和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御制红毛英吉利国王差使臣马戛尔尼等奉表贡至诗以志事》

无论哪种解读,这封信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中西观点的不同,比如在信中表达了对清朝文化和制度的高度自信,称中国为“天朝上国”,而其他国家则为“蛮夷之地”。这种观念与我们现代国际关系的理念格格不入,然而可以看到的是乾隆皇帝对英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有限,甚至出现了一些事实性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件部分原文截取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实在信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信中强调了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认为这些是双方难以建立紧密关系的原因之一。还指出了英国在贸易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行为,如走私和海盗行为等。最终无功而返的使团带回了这封信,至今还保存在博物馆中。

1

乾隆时期中英实力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要说清这件事情,就都得先了解一下当时的两个国家的情况。首先和大家印象不同的是,乾隆时期的清朝的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非常强大的,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也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的巅峰。在这个时期,清朝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一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清朝可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那个差距巨大积贫积弱的国度,而正是最为强大的时期,特别是由于当时的世界工业化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大家都还是传统的农业国,相互之间没有“质”的差别,农业生产仍然还是主要的社会生产驱动力,而得益于各种高产作物的流入,当时可以说是中国农业时代生产的巅峰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提到了商业贸易方面,由于经济规模的巨大,导致这一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频繁,特别是与欧洲、东南亚等地的贸易,使得清朝的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此外,乾隆时期的中国还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时期其实也有一些在农业科技、手工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当时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可同一时期,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的英国正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重要变革。虽然在乾隆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不及中国,但它已经开始展现出后来成为世界霸主的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方面,尽管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的GDP总量不及当时的清朝,但其工业化进程正在加速。18世纪中叶,英国的纺织业开始采用新技术,如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理查德·阿克赖特的水力纺纱机和塞缪尔·克伦普顿的慕尼黑纺纱机,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此外,英国的煤炭开采量也在增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能源基础。

政治方面,英国在乾隆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君主立宪政体。随着通过立法限制了国王的绝对权力,侧重于加强了议会的地位。这种制度为商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军事方面,英国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不仅保护了国内的贸易利益,还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殖民地,为日后的大英帝国打下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而言之,那是一个大清依然还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但是时代的变化已经开始渐渐的生成,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一时期就是西方事实上开始赶上并且超越东方从而奠定了未来上百年“世界霸主”格局的关键时期,正在进行工业化的英国已经准备好着手建立起它那个未来会深刻影响世界的“日不落”帝国。

当然在这中间也会有无数的人努力奋斗,也会有很多人的傲慢和自大,这些不同的因素最终会共同造成了这一结果的出现,而这一次特殊的使团出使,就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节点,不单单是文化层面的,还为未来的另一件大事带来复杂的影响。

2

庞大的使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8世纪末,大清其实在欧洲享有极高的声誉,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大清热”或“东方热”。在当时欧洲中国被视为“礼仪之邦”、文化繁荣且政治稳定的典范,其哲学思想、艺术、文学和科技成就吸引了许多欧洲知识分子的兴趣。例如,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就曾高度赞扬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中国的道德和政治体系值得欧洲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背景下,马加尔尼的中国之行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梦想。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官,还是一位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中国迷。他此次出使的目的是为了扩展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并希望能够在北京设立永久大使馆,为了表达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对于乾隆皇帝的敬意,专门带去了很多非常珍贵的礼物。

如果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都是真正的“稀世珍宝”,因为这些带去的礼物体现了18世纪末英国的工业和科技成就。而且这些礼物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英国的实力和技术进步,也是希望通过这些象征着工业革命成果的物品,与中国建立更为紧密的贸易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包括了精密的天文仪器——七政仪(即太阳系仪),还有一个专门用以展示太阳系行星运行的模型,更不要说工业文明崛起最核心的两样东西——蒸汽机和棉纺机,这其实代表了当时英国的工业生产力,而先进的迫击炮和联发手枪则展示了其军事技术的先进性。特别是一个装备了110门火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更是英国当时海军力量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时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礼物,使者希望能够打动当时高层,希望可以更全面的开展双方的贸易,并允许英国人在中国境内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包括语言沟通障碍、文化差异和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乾隆皇帝并未对英国的提议做出积极响应,马加尔尼的这次外交努力并没有达到其政治和经济目标。

当然对于使团的来访,虽然明眼人都知道很难达成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但当时的清政府还是表现出了一种欢迎的态度。当时的乾隆皇帝对于接待英国的使节也非常重视,甚至亲自过问了接待的细节,并且还亲自去接见了马加尔尼使团。虽然当时乾隆皇帝并不是多看的上他们,只是希望通过这次外交活动展示清朝的富强和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的是当时高层对西方国家的认知和理解有限,对英国的真实意图和西方世界的变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当时清朝高层所表现出的自信和优越感,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中国自视为文明中心和“天朝上国”的世界观,以及对外来文化和影响的排斥态度。这种态度和认知上的差距,最终导致了马加尔尼使团任务的失败,也为后来的不平等条约和列强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庞大的使团最终未能达成其主要目标,但他的访问开启了中西交流的新篇章。此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英关系逐渐转变,西方列强开始强行打开中国的市场。马加尔尼的使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反映了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时代变迁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团副使的儿子小斯当东,后来力主发起鸦片战争

而让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个使团中的一个年轻人,随着他走过大清,看到了这个庞大但是腐朽的王朝外强中干的本质,认识到了这样一个即将没落的帝国是多么的“德不配位”,在不久将来的鸦片战争中,他力主出战。果不其然,使团没做到,但是却可以用坚船利炮“打开”大清封闭的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