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云带飞雪,日暮雁门关。

历史的长河里,雁门关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伫立在祖国北疆,连绵的山脉将空间延伸向天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瑟冷清的山风,波涛汹涌的草浪。

荒无人烟是这里最直观的清与冷,雁门关就这样矗立在茫茫的塞北,犹如一位不知疲倦的将士,守护着关后的一片平安。

它见证着代代王朝的盛衰兴亡,一座雁门关,半部中华史。

战国名将李牧为抗击匈奴,驻边关十余年,致使匈奴不敢侵袭。

到始皇一统六国后,更是派遣大将蒙恬追击匈奴,大败单于直退出阴山以北,建立起巍峨延绵的万里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仙李白在雁门落下思念满溢的泪水,诗鬼李贺壮志凌云的千古绝唱。

数不尽的诗句,一遍遍传颂着雁门的悲欢离合。

令王侯将相为之豪情壮阔,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洒墨的雁门关,却在新中国成立前被途经此地方的毛主席指出了一个遗憾。

历史在雁门关,留下了未曾磨灭的证据

在党中央东渡黄河,从陕北往华北解放区战略转移的路上。

毛主席的目光,也为这一座磅礴而苍凉的雁门关而短暂停驻。

从前的他只在史书典故中,闻名这座天下第一关,莅临城墙下给人的冲击,是史书典籍不可比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既然有了这样的机会,他定要离历史近近的看,细细的看

毛主席短暂地脱离了车队,站在这一座被风霜侵蚀了的防御工事前。

仿佛在透过眼前残损的城楼,凝望历朝历代北疆大地的苍凉与兴衰。

与古人对视,与历史对话

他仰着头,似是对着城门发起了呆。

良久,他像是来了兴致般。

指着他望出神的那两字,考问跟在身边的叶子龙,是否认得出那是何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曾身临雁门的我们,只能从图片中得窥一二,也暗暗揣测毛主席这一问是为何意呢。

从左往右看,这繁体的“险”倒是好认。

可任由叶子龙想破了脑袋,右边这字却是从未见过。

这究竟是什么字呢,能任毛主席看了这么久,普通人竟是见也没见过。

这字拆开来,倒是大众都烂熟于心的常见字。

草字开头,下方为一个“田”,田下却又多一个“戈”字,组合起来是在字典中也寻不着任何踪迹,这可难倒叶子龙了。

毛主席终是给叶子龙解了密,他语重心长道,此字音为“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天险”,倒是十分呼应雁门关的地理位置。

只是为何,好好的“天”不刻,要用如此复杂的一个组合字形?

说来也不怪叶子龙陌生,这个字早已随着它的创造者,退出历史的舞台。

以繁代简,武皇造字

发明这一字的,正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帝——武则天。

汉字的演化,自古便是由繁而简,是顺应人们的实际需求而缓慢演变的。

这样的文字既然能被创造,自然是有它的历史使命的。

在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封建社会,武则天的君临天下,无疑是在开辟一条充满反对与争议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能顺利登基,与造字密不可分

她造的第一个字“曌”,意为“日月凌空”。

在当时,文臣对女子称帝的不满,来自他们所谓的阴阳不调,国必不兴。

女子为国君将带来阴盛阳衰的局面,是逆天而为。

而这个“曌”,正是意为阴阳调合。

武则天给自己改名“武曌”,堵了悠悠众口,名正言顺地登上九五至尊之位。

从此,造字在武帝心中,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无疑成为了她巩固君权的一种手段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陆续造出来过18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今更有考古验证,武皇实际造的字多达26个,其中便有这个“天”。

但到了今天,她重而珍之的其他25个字都已经被弃用。

被时代和人民所淘汰,唯有“曌”被字典所记录,被这个时代所接纳。

武则天造的字,更多的是赋予已有文字全新的涵意。

通过复杂的字形展示女子为帝的尊贵,彰显她的地位与权势。

而这一不顺应人民需求的盲目创造,自然会慢慢显露缺陷,从而被淘汰

文字在武则天的手中,不再是利于文化传播的一门实用艺术,而是带有统治者个人属性的功利性工具。

党八股的存在,就如同这个“天”字。

形式主义的做派,不单单是对党组织的危害,更是事关革命的方方面面。

早在1942年,毛主席便批评过宣传工作中的假大空文风,夸夸而谈,形而上学,这是一股歪风。

去其糟粕,不是空喊口号

对于这个异常复杂的“天”字,对于武皇与人民背道而驰的造字行为。

显而易见的,毛主席持辩证批评的态度。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主席的一生都在追求人民群众的幸福,大众认可的才是他支持的。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锐利而具有前瞻性的目光。

早早洞悉了任何革命的胜利,都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离不开干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虽然能认出雁门关的字,却不认为这是值得流传下去的。

不具备实用性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毛主席说道。

而失去生命力的创造,可以视为时代的糟粕。

对于历史的糟粕,自然而然地淡出大众的视野,不失为一件好事。

如此一来,叶子龙的“不识字”,在毛主席眼中,反而是欣慰的。

继承与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一生

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历史传承下来的所有文化。

知何为精华,取之用之,辨何为糟粕,弃之废之,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中华民族的进步,离不开继承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文字,我们更清晰地接近历史,但不是盲目地全盘认可历史的观点。

孝敬长辈,是儒家文化的精华之一,但我们需要明确地区分愚孝。

精华与糟粕相伴相生,就如同失败与成功一直在天平的两端。

对于历史上出现的落后腐朽的文化,不要害怕指出它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一面。

要勇敢地直视糟粕,我们才能更好地对其加以改造和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