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朝有句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而到了一百多年后的明朝,这句谚语却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苏湖主要指的是苏州与湖州两地,湖广则指的是“湖广行省”,湖南与湖北两地。为何仅仅一百年时间,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还要从经济转型说起。

在宋之前,每个朝代的都城基本都设立在北方,比如唐朝的长安、洛阳等。但因为当时受到北方胡人的侵扰,比如“五胡十六国”时期,越来越多的北方人南迁。使得政权与经济也发生了从北向南的迁移,而这个迁移,在宋朝完成。

迁移后,南方人口多了,民以食为天,自然要解决吃饭问题。因为政权也迁移到了南方,自然对南方更加重视,也不断致力于南方的挖掘。同时因为南方没有受到胡人侵害,生产力和人口较多,并且江浙一带,除了土壤肥沃易于农作物种植外,交通还方便,可以利用水路将粮食运往各地。因此在宋朝将种植粮食这一重任,交给了江浙一带。自然有了“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到了明朝,这句谚语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意思是湖南与湖北两地的粮食成熟了,天下就富足了。

在宋朝与明朝之间,还隔了一个元朝,难道是元朝导致了这一变化?其实元朝也有一定因素,但影响不大。

元朝因为版图辽阔,统治者忽必烈本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因此定都北京。蒙古族原本以游牧为主,突然来治理农业,自然有点头疼。本来南北两地人民长期隔绝,在元朝也进行了耕作技术的交流。同时由政府组织编撰的《农桑纪要》,也成为当时农业发展的主要参考书籍。因此在元朝时期,农业上并没有促使从江浙一带到湖南湖北的转移,而是一种各地大开花的局面。

但元朝在手工业上的突破,却对这一转移有不小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朝手工业中的一个显著成果,松江黄道婆功不可没。

出生在南宋末期松江地区(今上海徐汇区)的黄道婆,年幼时便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干农活,晚上纺织布,后来她受不了婆家的折磨,直接搭上经商的船只,来到了海南一带,在那里生活。在那里,她学到了黎族的纺织技术,并且从事纺织业多年,有了不少自己的经验。直到50岁左右的她,怀念家乡,打算落叶归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了家乡松江一带的黄道婆,发现这一带开始种植蚕桑、棉花等农作物,但纺织技术却较为落后。于是她将自己30多年从事纺织业的经验以及在黎族人民那所学的纺织技术,在此传授。并且还将原本用于纺织的脚踏纺车改造成了三锭棉纺车,纺织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从此,松江一带的纺织业快速发展,也变向地促进了当地经济转型。纺织技术也从松江一带,扩大到了江浙一带。相对于原本水稻种植,蚕桑、棉花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明朝,江浙一带的农村,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更加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们看到手工业所带来的收益更高,也纷纷效仿。当时的明朝大臣严嵩,发现这一现象,就告诉嘉庆皇帝,江浙一带无论是气候还是土壤,都更加适合发展蚕桑、棉花养殖,而且民众也更向往这一种植方式。嘉庆皇帝虽然赞同严嵩这一观点,但他担忧都种植这些作物去了,粮食怎么办?毕竟粮食是百姓的根基。严嵩又说,在湖南湖北两地,洞庭湖流域种植粮食的条件与江浙差不多,土地肥沃,水运交通也方便。可以将粮食种植重心转移到两湖地区,加大江浙地区的粮食调运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粮食的种植重心从江浙一带转移到了湖广地区。原本“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自然也转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作者:我方团队张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