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由中信出版集团和建投书局共同主办,公益人、《别离歌》作者陈行甲,“馒头说”主理人、《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张玮参加的对谈活动“在现实与历史间击节而歌”成功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场活动的主持人是媒体人范佳来,以下是当天活动的文字精华。

陈行甲:离别是一种必然

范佳来:陈老师的新书名叫《别离歌》,而《历史的温度7》副标题也是“那些退隐、告别和离席”。

两本书的主题其实都是关于离别,那么今天我们也想听听两位老师关于离别的一些思考,想请陈老师先跟我们分享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行甲:我和张玮老师都是70年代生人,但是一个在头一个在尾,我生于1971年,张玮是1979年,而且我们还有一个很意外的一个互补的巧合。张玮是文科生,我是理科生。

张玮是文科生中间那种理科很好、很理性的人,而我是理科生中间相对还热爱文字的这样的人,很有意思。而且因为我们的书都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所以我们就意外地连接了。

为什么我起了《别离歌》这么一个似乎有些伤感的名字?其实我在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内心是有一种力量感在的,我是写完之后,最后来定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说它的完整的三个字的来处,那是李煜的那首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那个场景是那是仓促的、是悲凉的,那个就是忧伤的状态。

但是我觉得别离连在一起的时候,它总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庄严的、深情的气质

所以我觉得今天特别是我跟张玮在一起,我们两个在聊这个主题的时候,特别是你的《历史的温度》的系列,你的副标题其实你就是这么定位的。所以我更加地有感触。

我觉得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个“别离”就站得更远一点、更高一点,其实还挺温暖的。

其实我想张玮你肯定应该更有感触,你是学历史、写历史,而且你在《历史的温度》系列是写出了那么有深度和深刻的一些东西,所以我觉得你应该更能够理解。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是灰烬深处有余温,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讲告别,就是一代人终将老去,总有人正年轻。

我很喜欢那句歌词,一代人终将逝去,总有后来人铭记。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告别的话,它又有了另外一层很宏大的意义。我们人都是要死的,

所以离别其实它就是必然的,那么连接就会显得特别地美好。

我特别在这里分享的是,不光是这第三本书《别离歌》,我的第一本书《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第二本书《在峡江的转弯处》,书名都是在字库里面找的苏东坡的字。

其实我的爱人是书法家,正儿八经的书法家,就书法写得很好的,有童子功,6岁开始临帖,后来在中国书法家协会还考过证、考过级,字写得很好。

我本来想请她写,但是我爱人最后提出来去历史的字库中去找苏东坡的字,为什么?因为我跟苏东坡同一天生日,生于元月8日,苏东坡是1037年元月8日,我是1971年元月8日,他长我整整934岁。

当然这有一点脸皮厚,强蹭名人、强蹭古人的嫌疑,但是在内心里面说实话,这是不是一种离别、相聚、重逢,是吧?

穿越千年,大家会觉得苏东坡离开了我们这块土地,有太多太多像苏东坡那样的人,他们如此温暖深情地活过,所以他们的精神穿越了时空,留在这个世间,然后等着给我们这些后人,一辈一辈的后人去温暖地相聚。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离别”这个词并不伤感。

张玮:理解了离别,你的心胸会开阔很多

范佳来:特别想请馒头大师分享一下就是自己对离别的感受。刚才听陈老师说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你能不能谈谈你人生当中经历的印象最深刻的告别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玮:刚刚陈老师说,他是理科生,我是文科生,这是一直让我很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就是我作为文科生,我非常嫉妒理科生。

为什么?因为你们理科生本来学的数学,包括物理等,我们文科生已经学不了了。

你们学好以后还能抢文科生的饭碗,但是我们文科生永远抢不了你们理科生的饭碗,你现在我叫去我做高数题、写代码,我根本就不会,我只能写字。但你看你们理科生两边都可以跨越,想写字就写字,想做数学题就做数学题,这是我非常羡慕的一个地方。因为正好您说到这个,我想起来,一直是耿耿于怀。

然后说到这个“别离”,其实我也注意到陈老师之前的两本书的书名都挺长的,但是第三本书就三个字,一下子就短了。但是这三个字我觉得是有一种力度和感触在里面,就一种点到为止,后面的余音绕梁三日,让你自己慢慢去体会的,对吧?

我觉得这个书名首先起得特别好。

然后前面也说到《历史的温度》。其实很惭愧,《历史的温度》不是最新的书了,已经出版一年了,新的书还在写,然后它的副标题确实是“那些退隐、告别和离席”,当时为什么想到这个?

因为出这本书的时候就想好是这个系列最后一本,所以也有点形式主义,就把主题定在这里了。

但是在这本书里面其实有很多种离别,历史上离别有很多种最顶级的生死,比如说离开这个世界了,死了,但是告别职场也是种离别,告别人生的巅峰时刻也是一种离别。

比如说我这里面写到朱建华,现在孩子可能不知道了,但是稍微年长一点的可能知道。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成就比刘翔还要厉害,他三破世界纪录,而且跳高真的很难的。现在朱建华的纪录依旧是全国纪录,没有人能打破。

其实到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的成绩都没有超过他的。他很厉害,但是他28岁就退役了,那个时候没有网暴这个词,但其实他那时候就是被网暴了。后面刘翔,包括李宁也都遭受过网暴。

你说他从一个28岁的巅峰时期告别最心爱的赛场,也是种离别,不是一定要生死的。包括我这里面说到最后一篇,就是袁枚,袁枚他也是在最风光的时候,他是少年得志对吧?他最后选择放弃做官对吧?和您的人生轨迹有点像。

这些故事其实也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我在写7本《历史的温度》这个过程中很多读者就问过我们,读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读历史不像你读一个股票指南、财经指南、理财指南甚至职场指南基本上短时间可以立刻给你带来提高,发挥作用的。历史这个东西你很难说我读完以后能有什么作用。

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就是你如果读历史读得多的话,你会发现,陈老师前面提到,无论古今中外,你只要历史读得多些,你就会发现什么?会发现我写在这个序言里面的6个字叫“一切都会过去”。

你明白这一点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坦荡很多,看问题就会通透一些,前面你也说到其实历史上那么多人对吧?谦卑的人才会得到历史的厚葬,那些一时之间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的人后面会是怎样?

历史上很多人已经证明了“一切都会过去”,我觉得有两点可以来理解。一点就是说在自己处于最低谷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可以告诉大家,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对吧?

所以说还是回到你理解了离别,理解了告别,理解了一切都会过去这件事以后,现在面临很多事情的时候心胸会开阔很多,心情会好很多。就从这点上来说,也是一个读历史的意义,对吧?这是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别离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的温度》典藏版

(1~7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nd-

2024.5.8

编辑:楚旂 | 审核:Y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