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北京的早春还略微有些寒冷,夹带着凉意的微风轻扫在人们的身上,既带来了春的讯息,却也让人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北京机场迎来了两位重要的异国客人,他们有着湛蓝的眼睛和金色的头发,一下飞机就对前来接机的周总理热情的伸出了双手。这两位外国人士就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他的夫人。

说到这里,大家不禁有了一个疑问,在那个年代,中美关系并不亲近,甚至可以说是疏远中夹杂着尴尬,那么尼克松总统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要访华呢?在访华期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这次访华又会带来怎样的意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持毛主席的老铁们可以在弹幕打上“支持”,向机智敏锐的国家领导人致敬!

裂痕

随着天气渐暖,冬天的困意和懒惰逐渐散去,人们都渐渐开始出门活动,探店、旅行的人数日益增多,而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成为了大家踏青游玩的好去处,这里不仅有夫子庙、秦淮河这些百年的名胜古迹,同时也有1912街区和新街口这些独具特色的现代建筑群。

这座城市将传统和发展融合的恰到好处,不仅给我们展现出了历史的脚步和发展轨迹,同时也焕发出了这座城市蓬勃的生命力。而南京的历史感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古代史,近代史的足迹也在这座城市深刻的停留下来,总统府、中山陵包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都在无声的向我们倾诉那年那月发生的所有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近代史中,反法西斯战争是尤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和平的重要性,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熟知的史实。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教会全世界人民的同样也是与和平有关的珍贵理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内忧外患的战争局势,在毛主席的带领下逐步走上正轨,而放眼世界局势,美国和苏联仍在进行抗衡,世界进入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由于新中国才刚刚成立,美方并不承认中国的国家地位,反而对其进行制约,遏制其发展,导致中美关系陷入了僵局,无法继续进行沟通交流。相反,苏联愿意与中国结为盟友,帮助中国进行科技和经济发展,两国交流友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中国有句古话叫“合久必分”,中苏的关系就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随着斯大林的逝世,新任总统赫鲁晓夫上台,一切都变成了另一个样子。赫鲁晓夫推行“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篡改和不合理推行,这使中方和苏联的关系陷入僵局。

1960年7月,赫鲁晓夫单方面决定撤走所有提供给中国的专家和资料,同时也销毁了中苏所有关于科技经济互助的合同声明。

此举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来生机蓬勃的工业发展也逐渐停滞了下来,我国也因为和苏联理念不合而逐渐从盟友变成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此时的美国日子也不好过,越战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美国人民也因此怨声载道,意见频繁。总统尼克松苦恼万分,只有成功从“苏攻美守”的局面中摆脱出来,才能解决眼下这些棘手的问题。

所以此时中美的共同问题都指向了苏联,就如同冰面上出现了一条裂痕一般,如果将此裂痕击破,冰面之下或许会出现清澈的水源,也就意味着会出现崭新的光景。

那么如何破开中美关系的僵局便成为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破冰

关系不是一天之内搞僵的,同时和好也不是一句话就能实现的,虽说冰面已然裂开了一道缝隙,那么如何凿开它就成了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尼克松总统也深知需要一方主动的道理,于是他开始寻找与中方对话交流的途径。

就像小孩子闹矛盾想要和好一样,一开始尼克松为了避免尴尬并没有主动出面,而是主动建立了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两个传话口,并在一次记者采访中透露出自己渴望游历中国的这样一个想法。

此时传话口也开始发挥了他的作用,尼克松通过传话口表示“中美关系本不该如此僵持,希望双方都可以努力改善两国关系的现有状态。”并且对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称呼以及中国的国家地位,展露出想与中国和平外交的诚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美国如此有诚意,中国也接过这根橄榄枝表示:“中国也很乐意与美国改善国家之间的关系,欢迎尼克松总统来华访问。”

而毛主席也在天安门接待了第一个美国记者斯诺,斯诺不仅是一名记者,同时也是书籍《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者。驻华期间的斯诺采访过红区,同时也产出大量正面宣传中国的通讯报告,是对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驻华通讯工作者。

双方将自己的想法和求和举动贯彻到位,现在就等一个契机正式破冰。

与“合久必分”相反的一个俗语叫“分久必合”,一场乒乓球锦标赛为中美关系带去了破冰的契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拥有乒乓球一流技术的国家,中国代表队必然大受欢迎,在行车过程中,美国运动员科恩不小心上错了车,导致现场一度尴尬。这时中国运动员庄则栋拿着一副黄山风景的杭州织锦赠与科恩并表示:“五湖四海皆朋友,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也将和平共处,今天你能与我们坐在一起,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科恩接过织锦感动不已,当即拿出印有和平标志的短袖衫回赠给了庄则栋,也表示了希望能有机会去往中国的愿望。

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当即表示现在就是破冰的最佳时机。于是他请周总理将这一消息电联传达给尼克松,尼克松得知此事也很激动,当下表示运动员必须去中国访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的“乒乓外交”成功的打开了中美友好关系的大门,就在周总理接待美国运动员的同时,尼克松宣布解除对中国下达的20年贸易禁令,中美关系步入了新的阶段。

“小球转动大球”真的可谓是一招妙棋,照着这样发展,中美关系应该越来越来越融洽,那么尼克松访华之时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重要的“龙套演员”

1972年2月,首都北京机场迎来了两位重要的客人,他们有着蓝色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周总理见到来人立刻上前迎接,而这两位客人也热情的伸出双手,这一刻尼克松总统终于完成了访华的任务,中美之间的坚冰也从两位领导人相握的双手之中逐渐融化。

秉承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可乎”的理念,周总理给尼克松总统一行人安排了舒适的居所,带他参观了许多中国的名胜古迹,尼克松总统还引用毛主席的诗词表示自己对此次会晤的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中方尽足了地主之谊,在晚宴上不仅摆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菜肴,同时也演奏着一首特殊的乐曲——《美丽的阿美利加》,正是尼克松总统在就职典礼上演奏的曲目。而尼克松总统入乡随俗的举动也令中方感叹赞许,他熟练地使用筷子夹起菜肴进行品尝,一看就知道为了这次访华做足了准备功课。

在晚宴的后期,中方以可爱的大熊猫为礼物赠送给美方以表达热情和诚意。大熊猫作为我国的保护动物,憨态可掬的国宝,如果来者不是重要的客人,又怎么可能相送?中方此举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次会晤的重要性,以及对中美友好关系的看重和期待。

随后,毛主席在书房会见了尼克松总统,双方进行了轻松的交谈,突然尼克松总统顿了一下,看着毛主席发问:“我与蒋中正也算是多年老友,他一直称呼你们为土匪,而他的士兵依旧喊他校长,那在你们这里,你们称他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话中突如其来闯入这号人物,就如同电影中全是主角的重要片段突然跑进一个龙套演员,美方曾在内战中帮助过国民党,而今尼克松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何用意怕是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毛主席停顿了一会,在尼克松满是趣味的眼光中吐出了七个字:“我们也叫他土匪”。

听闻这个回答,尼克松哈哈大笑,尴尬的气氛顿时缓解了些许,这时周总理也恰到好处的进行解释与补充:“本就是一家人,你骂他,他骂你的,互相对骂也算是一种奇妙的相处模式。”

这段对话巧妙又恰到好处的缓解了尴尬的气氛,同时也向外界传递出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虽然国共双方目前依旧僵持,但是一家人之间的事情早晚会被解决掉,不会因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答案而散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总统也是一个聪明人,在听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回答之后自然的跳过了这个话题,接下来的谈话进行的非常顺利,蒋介石这位“龙套演员”的出现,反而帮助了毛主席传递一个中国原则这样一个信息,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却很重要。

访谈结束之后,尼克松总统不禁感叹毛主席的胸怀宽广以及品格的高尚,面对问题和尴尬局势的不紧不慢,回答问题的幽默睿智,也为尼克松总统继续建立中美交流提供了信心和决心。

春暖花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大家对历史的了解更需要加强。最近一部很经典的动画被重新修复上映,这就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动画中以“种花家”辛勤劳作的兔子来暗喻中华民族勤劳高尚的劳动人民,同时也讲述了近代史的发展以及中美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和平的、美好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一样,政治见解也不同,有的时候会发生一些冲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要学会化解冲突,主推友善合作,中美作为两个重要的大国,要努力一起为世界和平和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回顾尼克松总统的访华意义,中美关系在僵持20年的情况下,终于恢复正常沟通交流,这也使得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日益频繁和密切,同时在美国的帮助下,中国的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同时文化的沟通交流也使得中美两国理解更深,同时也吸收了一批西方的优秀文化知识。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辞职,此次不光彩的政治事件对他的影响极大,也使他失去了总统的身份和人民群众的信任,然而中美关系的发展依然获得国际上的认可,改变了世界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尼克松图书馆在美国加尼福利亚州正式开放,大家在近距离感受这位总统的生平事迹的同时,也看到很多制作精美的雕像,这些都是尼克松总统访问过的觉得值得钦佩的人物,在一群西装礼帽的身影中,其中一组雕像与别的都不一样,是两位中国面孔坐在沙发上身着中山装,穿着圆口布鞋相谈甚欢,这就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们和蔼慈善的面孔越过崇山峻岭,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展露着中国精神。

而今的新中国已然与之前不一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随着与西方文化的互通交流,许多学子选择以海外留学的方式继续精进学业,也有很多西方学子慕名前来中国,感受五千年流传的古老文明,不同颜色的皮肤,不同颜色的眼睛却闪烁着相同的渴望,对和平,对发展,对幸福的渴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和日渐强大才是和平外交的前提,我们要端正生活工作的态度,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建设新的中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