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政务繁忙,日理万机,却给一个老农工工整整地写了一封三百余字的墨宝。

那么这个老农是谁,主席为什么要给他去信,这其间的故事,还得给大家慢慢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这位老农名叫彭友胜,他和伟人毛泽东确实是故交,有一段特殊的渊源。彭友胜出生于湖南省衡东县的一个偏僻农村,由于家中贫困,兄弟众多,读书半年便已辍学。六、七岁起便帮家里干活,牧牛放猪,割草打柴。尝遍了人间的辛酸,但还是吃不饱饭啊!

为了能够找一条活路,十五岁的彭友胜便出去四处闯荡,打过短工,当过矿工后来毅然选择参军入伍。因为能力出众,勇猛异常,彭友胜很快便成为一名副目(即副班长)。

他与毛泽东相遇,正是在此期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此时正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当时叫毛润之)十八岁,正值血气方刚,在那颗报国之心的驱使下他决定:放弃读书,加入湖南的革命新军。

可是当意气风发的毛泽东来到了军营门口时,却看到一个令人无奈的通知:要想参军必须要有可靠的人担保才行。此时在长沙的毛泽东,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哪来的人给他担保?于是就与招兵的人争辩起来。

碰巧有一位名叫朱其升的士兵听到了他们的争辩,觉得这年轻人不错,便想帮一把,就来找自己的副班长彭友胜想和他商量一下,为毛泽东作保。

听朱其升这么一说,热心的彭友胜马上决定和朱其升一起做了毛泽东的担保人。使毛泽东顺利参军,在登记薄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自己的姓名:毛润之。从此开始了近半年的辛亥革命军生涯。

时隔多年, 彭友胜依然记得两人初见的情景:一个英俊洒脱,身材魁梧的青年,双眼炯炯有神,满面和善,亲切地跟大家说道:我叫毛润之,来自于湖南韶山,今日来当兵,请诸位弟兄多多关照。

彭友胜对这位青年的印象很不错,不仅对他十分关照,还让他睡在自己的上铺,而伟人毛泽东对于这个副班长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他在1937年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那个班里,有一个湖南矿工和一个铁匠,我十分喜欢他们,这其中的湖南矿工指的就是彭友胜,铁匠是朱其升。

进入部队后的毛泽东为人随和,知识丰富,通今知古,给大家讲时事新闻,古代历史等等,最主要的是常给战友们帮忙写信,读个报纸,非常热情,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所以彭友胜经常自豪地跟人夸:看!我们班里来了一个大秀才。

此后他们三个人就更加亲近了,俨然是亲兄弟,彭友胜便是老大哥。一天毛泽东管了点闲事,当时军中有不少兵痞,经常欺负个小商小贩。仗着手中有枪,大家不敢惹他们,经常白吃白拿。

一个兵痞,碰到一个卖香烟的,拿起两盒就踹到兜里,不给钱就走。这一幕正好被毛泽东看在眼里,一声断喝:“站住!你为什么拿东西不给人家钱?"

这个兵油子,哪能把个刚入伍的青年放在眼里,一来二去就拉扯起来,正在二人要动手之际,彭友胜闻讯赶了过来,解了润之兄弟的围。

之后,青年毛泽东对所在的队伍逐渐有了看法,他决定重新回到学校求学,继续完成学业。但是军队里并不是想来则来,想走便走,那都有规定和章程的。所以想离开军队,还得求彭大哥。彭友胜知道后,虽然心中不舍,但他早已看出这个青年的不同一般。只是不舍地拉住毛泽东的手说:我知道你有远大的理想,不会埋没在这里,我支持你……

在彭友胜大哥的帮助下,毛泽东便顺利地离开军营。临别时彭有胜还给这位润之兄弟办了一桌饯行宴,并特意做了一碗红烧肉。因为他知道这是润之兄弟的最爱。

分别之际,彭友胜把自己积攒的两块银圆也塞到毛泽东手中,还千叮咛万嘱咐,一个人出来不容易,一定要珍重好身体,也一定要抽时间回来看看。

可是,在那战乱的年代,分开想聚,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此两人天各一方,再未有交集。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俗话说山不转水转,谁能想到十多年之后,两人竟再次相遇,也真是有缘。此时的彭友胜正跟随着部队转战到了广州,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尉排长了,而毛泽东却是中共委员,并且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久别重逢的二人十分激动,他们在一起聊了很多,毛泽东曾邀请彭友胜加入共产党,和他一块干。彭友胜有些心动,但经过一番思索后,便婉拒毛泽东的提议。当时的彭友胜想法有点天真,他觉得在哪里都是扛枪打仗,也不用来回倒腾了。

这次分别之后,二人再未相见。再后来彭友胜便逐渐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不打日本,非要跟同胞过不去。便心灰意冷的他偷偷返回故乡。

返乡后他先是在粮行当了仓库保管员,后来又回到家中务农,虽然家中的消息有些闭塞,但是大形势还是了解一些。他知道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一直在不断壮大,是真正劳苦大众的救星。

在新中国成立后, 得知当时的润之兄弟当了国家主席,他比谁都高兴。有时按捺不住还跟家人、邻居炫耀一下:你们知道毛主席是谁吗?他在我的手下当过兵。

可是每当他一说这句话时,众人总是“轰然"大笑:“人家在你手下当过兵,别逗了,就是你在人家手下当过兵,也会谋个差事吧!"

彭友胜听完大家的嘲笑,也总是怅叹一番:唉!都怪我没远见,没见识。更令人苦恼的是,邻居们不相信他的话也就算了,连老伴跟孩子都是半信半疑。

于是彭友胜来了个大胆的决定,给毛主席写一封信。说写就写,为此专门到城里买来纸笔,请村里一个有文化的老先生执笔,把自己的意思写了出来:第一是叙叙旧,第二是委婉的表达了想让主席给找点工作。信写完后,便亲自到邮局把信寄走。

寄出去之后,他每日都在焦灼地等待、思忖:主席能不能收到我的信!会记起我吗?会给我来信吗?

就这样忐忑不安的过了20多天,终于等到了毛主席的回信。这一下全村都沸腾了:哎呀!彭老头真能认识毛主席,太意外了!彭友胜全家更是沉浸在喜悦之中。

主席的回信十分亲切,也很客气,字里行间充满着温暖。友胜先生:

三月十四日来信收到,甚为高兴。你的信写得太客气了,不要这样客气…

接着又说:如果你在乡下勉强还过得去,以待在乡下为好。……如确实十分困难,则可持此信到长沙找湖南省政府人民副主席程星龄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彭友胜家中实在贫困,便拿着主席的回信去找了程星龄先生。在那里他得到了热情的招待。但是因为年纪偏大,已经67岁,又没有文化,实在不适合安排工作。考虑到他和伟人共过事,又曾经是辛亥革命的老军,政府便每月给彭友胜发放30元的生活补贴。这一下可解决了大问题,再也不用为生计犯愁了。

返回故乡的彭友胜对毛主席充满了感激,为了报答主席的这份情谊。便努力带领乡亲们种茶致富。还把最好的一份明前茶,寄到北京让主席品尝一下。

而且是每年寄送一次,这一送便是18年。收到茶叶后的中共中央办公厅每次都会回信:友胜先生 你寄来的茶叶已经收到 。

他虽未能见到主席一面,但是那湛青碧绿,充满清香的茶叶却带去了他的问候,而彼此之间的友情也在茶香氤氲中愈加醇厚悠长。

后来湖南的文艺工作者到彭友胜的故乡采风,听到这件事后,感动不已,灵感突现,写出了一首名为《挑担茶叶上北京》的经典歌曲。一下子传唱开来,风靡了大江南北。

1969年11月,85岁的彭友胜出去干活意外落水,离开了人世。他再也不能为主席制茶寄茶了,但是他和主席那份真挚的友情却长留世间 ,令人永远传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