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生前曾说:“退休后,要写一部小说《房》”,但由于国事繁忙,周总理的这个愿望始终没有时间得以实现,不过周总理虽然没能写出这篇小说,但他一生与“房”的交集却有很多,尤其是自己的故居,周总理曾多次要求拆掉老家的房子,防止后人纪念。

那么,周总理为什么一再要求拆掉故居,不让人纪念呢?谁又保护了周总理的故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周总理祖籍在浙江绍兴,出生的故居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淮安城里驸马巷,这是一处明清时期的大家族聚集地,当时周家在此地颇具威望,周总理的祖辈花了260两白银才买到的这处宅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只不过到周恩来这一代,周恩来的家族逐渐没落,所以周恩来虽出生于大户,但家里的生活却并不富裕,童年时期的周恩来遭遇了很多家庭变故,出生的第二天,周恩来的外祖父就逝世了,不到半岁又被过继给患有痨病且没有子嗣的小叔父“冲喜”,但是小叔父还是在不久之后永远的离开了。

后来十岁时,周恩来的母亲突然逝世,养母也因病逝世,接连的家庭变故让幼年时期的周恩来早早地就体会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暖,由于家里收入有限,那时候周恩来经常饿肚子,还好八婶母对他还不错,经常送饭给他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终于可以不用再饿肚子了,这一年在东北工作的伯父得知周恩来生活困顿,于是便回家将周恩来带到了东北,伯父不仅视他为己出,还送他到铁岭上小学,后又转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这让周恩来的思想得到了质的飞跃。

1911年的一天,周恩来的小学校长突然在课上向同学们问道:“你们为什么要读书?”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是为了做学问,有的说是为了知书明礼,有的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为了挣钱发财,只有周恩来眼神坚定的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后一惊,对年幼的周恩来大为赞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年幼的周恩来会有这样的思想觉悟并非偶然,年幼时养母陈氏就经常给他讲关天培抗英为国捐躯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年幼周恩来对民族英雄产生崇敬之情,后来到了东北,周恩来又看到了日俄战争遗址,听到了老人口中被侵略时遭受的苦难,在潜移默化中,周恩来的思想得到了启蒙,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在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之后的事情国人基本都耳熟能详了,在东北思想启蒙之后,周恩来开始远赴欧洲求学,寻找救国救民之策,法兰西岁月就此拉开序幕,在外面求学的这段时间,周恩来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外国的一些情况,也慢慢看到了国弱民穷受欺凌的国内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从国外回来之后,周恩来便积极投身革命,他先是做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深受蒋介石的赏识,任职期间,周恩来让整个黄埔军校的校园风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周恩来又在东征中展露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让蒋介石刮目相看。

只不过蒋介石这样的精利主义者注定不能与周恩来走到一起,被蒋介石软禁在了广州铸币厂之后,两人渐行渐远,后来战争爆发,周恩来又数次与蒋介石交锋,对于痛失周恩来这件事,蒋介石一直耿耿于怀,晚年仍在后悔当初没能留住周恩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整个战争年代,周恩来为和平四处奔走,期间周恩来也多次经过自己的故乡,但当时事务繁多,又担心被敌人盯上老家的亲友,所以他每次都是匆匆一瞥便转身离开,直到建国之后,周恩来才终于可以不用担心老家的亲友,大胆的对外承认,自己的老家在淮安。

1953年,周总理得知自己的八婶母生活困难,便派人将八婶母接到了身边照料,在聊家常时,八婶母告诉周总理,淮安的老宅年久失修,已经有倒塌的迹象,如今淮安地方政府正计划着要修缮这些破损的房屋,一方面方便周家后人居住,一方面可以建设成总理纪念馆,供人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听到这个消息后,周总理的眉头骤然紧皱,周总理一向讨厌利用身份之便搞特殊,而且周总理虽然出生旧社会的大族世家,但对旧社会“光耀门庭”的那一套制度非常厌弃,接受过新思想的他认为,这些外在的物质条件并不重要,不值得去留念。

其次,毛主席常说“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周总理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他看来,老百姓的房子是房子,和他这个总理的房子没有什么区别,不能因为他是官,就脱离了群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正因如此,当年春节一过,周总理就喊来了中央警卫局干事王雨波,让他替自己去办三件事:

一是把不适应北京生活的八婶母送回淮安老家去,并转告淮安当地政府,不可特殊照顾,八婶母的生活费周总理自会从工资中按月寄去。

二是周家老宅还有几亩老坟地,可以由政府征收了拿去集体耕种,如果觉得坟丘有碍耕种,可以直接平掉,无需经过他的同意。

三是周家老宅有不少老屋,还有个大院子,这些闲置的房产可以拿出来给群众公用,建医院、托儿所、学校都行,但就是不能为他建总理纪念馆,只要把毛主席的旧居韶山纪念馆建好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周总理传达的三点嘱咐淮安县委和县政府收到后高度重视,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的崇高精神给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做了表率,不过县委和县政府经过研究后还是决定,周家老宅暂不做公用,先让周总理的堂弟媳陶华一家和其他困难群众住进来,同时按周总理的指示,不作纪念馆,也不让人参观。

只是这些宅院有很多都是危房,想要居住就要修缮,尽管周总理三令五申,不让政府修缮老宅,但县委和县政府经多方考虑,还是决定顶着压力正常维修,而且这也是当地百姓的共同愿望,希望将周家老宅恢复原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然而,这件事很快就被周总理知道了,一次在和堂弟媳陶华来信时,周总理从陶华口中得知淮安当地政府正在维修他的故居,周总理立刻写了一封亲笔信,正好当时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在北京汇报工作,周总理便让他把信转交淮安县委,信的内容很长,大概的意思是:

得知县人委准备修理我家房屋,我认为万万不可。。。。。。远在解放初期,县府曾经重修我家房屋,我已经万分不安。当时我曾考虑将这所旧屋交给公家处理,但由于我家婶母还在,又恐房子交给公家后,公家拿它做纪念更加不好,因而拖延至今。。。。。。公家接管房院后,我提出两个请求:一是千万不要再拿这所房屋作为纪念,引人参观。如再有人问及,可说我来信否认这是我的出生房屋,而且我反对引人参观。。。。。。二是如公家无别种需要,最好不使原住这所房屋的住户迁移。后一个请求,请你们酌办;前一个请求,无论如何,要求你们答应,否则,我将不断写信请求,直到你们答应为止。还有,我家有一点坟地,落在何方,我已经记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坟,有人认出,请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我先函告为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只不过周总理三令五申,淮安县委还是不忍将周家老宅拿做公用,期间周总理又多次要求淮安县委不可重修老宅,该拆的就拆了,不能因为他是总理就搞特殊,对此,淮安县委则表示没有重修,只是房子年久失修,政府把房子简单“扶扶正”而已,这是地方政府应尽的责任,不算搞特殊。

淮安县委回答的巧妙,饶是周总理也挑不出什么问题来,最后周总理也只能再次叮嘱,不能将周家老宅建成总理纪念馆,更不能让人参观,正是因为淮安县委的机智斡旋,才最终保住了周总理的故居,否则按周总理的意思,周家老宅早就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两年后,周总理又再次向淮安县委书记处书记问起周家故居的处理结果,谈话间,周总理又一次重申故居不要留在那里让人参观,如果有人想参观的话,就让他们去韶山瞻仰毛主席的故居,周家老宅就拿去公用,办学校、办托儿所,做生产车间都可以。

这一次周总理非常严肃,淮安县委书记也意识到周总理是铁了心要处理掉故居,对此,淮安县委也只好遵从,将周总理的故居改为公用和民用场地,对此周总理非常满意,后来还专门写信向淮安县委表示了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为了把故居的问题处理好,周总理经常会向在淮安生活的家人们了解情况,得知仍有人自发的去周家老宅参观时,因为担心周家老宅不拆会被建成总理纪念馆,后来周总理又计划把周氏宗亲整个搬出周家老家,让他们到别的地方居住,杜绝群众再去参观纪念。

只不过还没等周总理做出行动,一场疾病就压倒了他,在北京陷入长眠后,举国悲痛,为了再看一眼总理的遗容,当时十里长街人山人海,没有任何人组织,国人就这样自发的目送周总理离开。

而远离北京的淮安百姓得知周总理离开的消息后,也开始自发的前往周家老宅,悼念周总理,驸马巷一夜之间变得人山人海,其中还有很多海外华侨华人、国际友人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这时候问题再度出现,周家故居年久失修,房屋破损严重,看到这一幕,百姓集体向淮安县委提出修缮意见,甚至还有一大笔海外捐款送到了淮安县委政府,要求修缮总理故居,这样的一幕让淮安县委感动不已,为了顺应名义,总理故居开始动工修缮。

1979年,经过多年的改建,周总理的故居得以重建,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开国总理的革命历程,以及总理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周总理故居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门口还有邓公亲手题写的匾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周总理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忠于革命,忠于国家和人民,其一生历经苦难无数,却把自己的毕生都献给了国民,把伟大发挥到极致,这样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牢记。